微壓力是焦慮症的火藥庫
中國人是非常含蓄的民族,我們抑壓情緒的能力真的超勁,習慣把真實情感隱藏起來,可是,一旦爆發,會成為自虐、家暴、暴力傷人等事件。今年三月,社會工作局公佈《家庭暴力個案中央登記系統2023年全年簡報》。去年共有四十宗(七男三十三女)懷疑家庭暴力個案,其中配偶個案二十六宗(二男二十四女)、兒童個案十一宗(三男八女)、家庭成員間的暴力個案三宗(二男一女);按家庭暴力行為分類,身體暴力有二十三宗、精神侵害有八宗、性侵犯有五宗、多重暴力/侵害有四宗。
焦慮症是都市社會裡已經很常見的精神病症,加諸前述中國人性格比較含蓄,又不習慣宣之於口,找人傾訴,甚至連找個樹洞都提不起勇氣。慢慢,我們就被一波又一波微壓力打垮。從另一個面向去看,微壓力就是現代人焦慮症的火藥庫。要減輕焦慮症的傷害,必須努力不要給微壓力添柴添火。
何謂焦慮症?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是一類以持續性和過度的焦慮、恐懼及擔憂為特徵的精神疾病。這些情緒超出了正常的壓力反應,並且通常無法由具體的威脅或情況合理解釋。焦慮症會嚴重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能力。主要症狀可以分為心理和生理兩個方面:心理症狀:1.過度擔憂和緊張。2.對未來事件的恐懼和預期性焦慮。3.注意力不集中和記憶力減退。4.易怒和情緒不穩定。5.無法控制的擔憂和思緒反覆。生理症狀:1.心跳加速和胸悶。2.出汗和顫抖。3.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難。4.肌肉緊張和疼痛。5.失眠和睡眠障礙。6.腸胃不適,如噁心、腹瀉和便秘。
焦慮症的普遍性。焦慮症是現代社會中非常普遍的心理健康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全球約有3.6%的人口患有焦慮症,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指出,每年約有19.1%的美國成年人經歷某種形式的焦慮症。在中國,數據不斷攀高,根據中國精神衛生調查(2019年),中國成年人中焦慮症的終生患病率為7.6%。這些參考資料和數據不僅提供了對焦慮症的深入理解,還展示了其在全球範圍內的普遍性。
小巍從小活在母親極高期望中,無論品德與學業都要有卓越表現,小巍亦是個乖乖女,樣樣都能滿足母親的期望。小巍大學讀設計,可是,從小被母親灌輸一個偏頗的觀念,只要成績好,那怕沒朋友。現實是小巍不懂處理人際關係,但由於小巍學業表現優越,成為學業霸凌的對象,所有小組功課都由小巍一人獨立承擔。漸漸,小巍失眠,胃口不好等症狀出現,甚至無法應付學業。經過童年一直是好朋友的小玲幫助,引入社會工作服務,透過小組、講座、電影、個別諮商,小巍明顯改善人際關係,焦慮的狀況大為改善,亦上了期望管理的課,能好好處理母親及自己的期望。
焦慮症在現代社會中對個人及整體社會造成的深遠影響,其中包括:對個人的影響,首先是心理健康問題,焦慮症會導致持續的擔憂、恐懼和緊張,影響個人的情緒穩定。長期焦慮可能會導致其他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症和強迫症。再來是身體健康問題,焦慮症與多種身體疾病有關,如心臟病、高血壓和腸胃問題。長期焦慮會導致睡眠障礙,進而影響免疫系統和整體健康。再者,焦慮會影響個人的工作效率和學習能力,降低生產力。在社交場合,焦慮症可能導致社交恐懼症,影響人際關係和社會交往。慢慢,焦慮症會降低生活質量,使人對日常活動感到壓力和無助,降低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最後,焦慮症會增加醫療系統壓力,導致醫療資源緊張,因焦慮症而產生的醫療費用也對個人和社會的經濟造成負擔。焦慮症會導致社會的高壓環境、競爭激烈、信息過載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焦慮症的普遍性。
微壓力是甚麼?
微壓力是指日常生活中一些小而頻繁的壓力源,這些壓力源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積累起來會對個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產生影響。微壓力可以包括例如:1.日常瑣事,如塞車、排隊、工作上的小麻煩。2.社交壓力,如與朋輩產生溝通誤會。3.時間管理,如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或日程安排過於緊湊。4.健康擔憂,如對於飲食、運動不足或偶爾的不適感到焦慮。
微壓力確實可以被視為焦慮症的「火藥庫」,因為這些小而頻繁的壓力源會逐漸積累,對個人的心理健康產生累積效應。如果不加以管理或調適,這些微壓力可能會增加焦慮症狀的發生。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微壓力是持續性的,並且可能無法輕易解決,讓人感到難以喘息。雖然單個微壓力事件不會導致重大壓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小壓力會累積,讓人感到負擔沉重。微壓力可能會導致持續的心理負擔,讓人對未來事件感到焦慮或擔憂。對於那些已經有焦慮傾向的人,微壓力可能會成為觸發更嚴重焦慮症狀的因素。微壓力會影響睡眠質量和情緒穩定性,進而使人更容易感到焦慮。因此,學會識別和管理微壓力對於預防焦慮症的惡化非常重要。可以通過時間管理、放鬆技巧(如冥想或深呼吸)、尋求支持以及設定合理期望來幫助減少微壓力的影響。
減輕微壓力造成的身心創傷需要一些持續的努力和策略,這些策略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管理日常壓力,提高心理韌性。面對壓力,最大的敵人是時間管理,所以,率先學好時間管理,事有緩急先後,學會優先排序,制定待辦事項清單,根據重要性和緊急程度來排序。還有要懂得設置界限,不要做老好人,懂得在能力範圍與時間不允許的狀態下學會說不,避免過多承諾和負擔。當然,建立健康習慣,定期運動有助於減少壓力和焦慮,都能改善情緒。最重要還是健康飲食,保持均衡的飲食,有助於維持能量和改善情緒。時時找緊機會放鬆自己,如學會深呼吸、冥想和正念等技巧來緩解即時壓力。時刻要花時間建立支持系統,與家人和朋友保持良好的聯繫和溝通,尋求他們的支持。遇上困難時,不要等到最後一刻才找人幫忙,如果壓力持續且難以管理,考慮找諮詢心理師,甚至到醫院求診。最後,要找緊時間放過自己,抽空進行各種有益身心的休閒活動,花時間進行自己喜歡的活動,幫助放鬆心情,進行戶外活動,接觸自然,有助於降低壓力水平。學會睡眠管理,保持規律作息,現在有很多社區中心及心理資商師都會開班教如何作好睡眠管理,讓自己真的可以好好睡眠,如創造良好睡眠環境,保持臥室安靜、舒適、黑暗。原來,寫日記是近年很流行的自我反思與找出微壓力的好方法,幫助理清思緒。
小文是一位名校初中科學老師,從小就已經很用功讀書,但對於文史科不感興趣,亦背誦能力不高。可是,對於理科就能應付裕如。大學讀化學,畢業後就進了這一所名校。除了備課以外,還要小心翼翼準備隨時發生事故的化學實驗。幾年下來,勉強能應付教學,但就無法做好班級管理,主任及校長經常巡堂,都有微言她要改善班級管理。可是,從小就對人際關係經營困難的小文,一面對學生的搗蛋就焦頭爛額。學校已經提出,再無法管理好班級秩序就要解聘。最後,學校與小文洽商,讓小文停薪留職半年。終日無所事事的小文,最終參加了一個社會服務機構的人際關係改善課程,做了很多實境練習,亦做了很多人際測驗,已經很有改善。可是,半年以後,小文回到教室,依然無法克服焦慮。學年結束,就離職改行在離島一家藥廠工作,做一份不必面對太多人的工作,焦慮的情緒減少了很多,人際關係亦有很大改善。
由此個案看到,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當老師,亦不是每擔任一件工作都必須堅持到底。這個時代,不是反智,而是放棄亦是一種聰明的選項,小文就是在社工的帶領下,學會量力而為,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但最後都過著快樂的生活。所以,無論是對個人或整體社會,恰當處理焦慮都是好事。
□
蔡梓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