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並非真相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復排版話劇《懷疑》首演

  
  二十年前,話劇《懷疑》首演於美國紐約百老匯曼哈頓劇社。自首演之後,該劇便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來自全球各地的無數觀眾湧入曼哈頓劇社的舞臺觀看演出。次年,該劇轉入百老匯沃爾特·科爾大劇院展開駐場演出,隨後該劇連續獲得普利策戲劇獎、託尼最佳戲劇獎、紐約戲劇評論圈最佳戲劇獎等二十多項國際戲劇獎項。僅在駐場演出的短暫三個月時間內,觀看該話劇的觀眾人數就超過了二十萬人次,此外,該劇亦七次刷新了美國百老匯舞臺沃爾特·科爾大劇院的單週票房紀錄。聲名大噪之後,該劇被改編為電影《虐童疑雲》,風靡全球,並入圍第八十一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殊榮。自二零一零年開始,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便翻譯演出該劇的中文版,前後十四年中,該劇在內地演出多場,幾乎場場爆滿。時隔話劇《懷疑》內地首演近十四年之際,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重新復排該劇,並於八月廿二日至九月八日期間登上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安福路小劇場的戲劇沙龍舞臺與觀眾見面。話劇《懷疑》亦是今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環球舞臺演出季當中的重頭戲。最新復排版話劇《懷疑》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中生代導演賀颶統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資深演員宋憶寧、賀坪、劉苡辰、宋茹惠攜手上演。

  非常簡單的劇情內容。整部話劇將背景的時間設定在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後,故事發生在一所位於紐約市的聖尼古拉斯天主教教堂學校中,阿洛西斯修女是這所學校的校長,出於本能和職業敏感,她在沒有取得任何證據的狀況之下,大膽懷疑天主教學校的弗林神父與一位新轉學來的小黑人男孩有著不正當的同性戀關係。她認為弗林神父對這個新轉學來的並且是班級當中唯一的一個黑人男學生有著超乎其他同學之外的特別關照,出現這種特別關照的情況有很大可能是弗林神父企圖或是已經以威逼利誘的方式與這位新轉學來的黑人小男孩發生了甚麼——神父與學生之間不應該,且不能發生的「親密」關係。面對校長阿洛西斯修女的逼問與置疑,神父弗林極力辯白,但仍無濟於事,因為周圍的大多數人都不相信他。修女與神父兩人之間展開了一場意志和信仰的較量,是修女出於偏見和嫉妒刻意設計這件事情來排擠走神父,抑或是神父本來就是一位道貌岸然,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高手」。真相究竟是甚麼?觀眾看到的就是真相嗎?人們不得而知。觀眾最後會選擇相信誰?即使在看完整部話劇演出之後,亦有不少觀眾還是理不清真相的頭緒。因為這世界上的所有事情很難說有明確的對錯,人們所見到的真相有時候亦往往並非是百分百的真相。

  信仰與懷疑的內心鬥爭。觀眾們可以極其容易地在這部話劇當中發現一個從始至終都無法獲得答案的問題——那就是聖尼古拉斯教堂學校的校長阿洛西斯修女對於教師弗林神父性侵犯黑人男學生的指控是否成立?分析阿洛西斯修女的指控要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她是否會因自身守舊的觀念對主張宗教世俗改革的神父弗林產生厭惡,並以這件事情來驅逐神父弗林。其次,神父弗林對於新轉學來的黑人小男孩的特殊關心,是否真有可能存在著一些不可見光的勾當。阿洛西斯修女的懷疑真有可能就是純粹的申張正義亦是說不定的。整部話劇將宗教神學深深地融入到了人性之中。懷疑與信仰,這人生當中最不可或缺的二者,投射到了阿洛西斯修女身上,就演變成為了她在劇中呈現給觀眾的複雜而矛盾的內心「世界」。整部話劇的戲劇張力與表演魅力,恰恰就體現在阿洛西斯修女所面臨的兩難困境之中。渴望安寧生活的信仰與追求真實結果的懷疑,構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當中從尋求懷疑真假,到弄不清到底甚麼是真假的複雜內心鬥爭過程。

  人們想知道,但真相卻無法讓人們知道。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人們便身處在一種自我懷疑或是被他人懷疑的「審判式」氛圍之中,這有點像是莎士比亞在不同戲劇作品當中所設定的無知群眾,與魯迅筆下的不少人物亦有著相似之處。人們喜歡看戲,尤其是那些名人、富商或者是公、侯、伯、爵所上演的大戲。更喜歡一句話,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當樓塌下之後,人們甚至跑到廢墟旁,撬開兩塊磚看看裡面的情況,並對著被壓在廢墟中的人大喊一聲「你還好嗎?」,殊不知搬開的那兩塊磚亦隨時會壓倒自己,並將自己也深埋進去。人們對那些身處在廢墟當中,就如同落馬被推上法院審判席的名人高官感興趣。法院當中的辯解和溝通成為了不同利益陣營在考量過最大效益後所做出的退讓,人們所見到的有不少情況大概亦只是不同陣營當中棄車保帥的普通戲碼,但亦有不少人認為自己看到了聞所未聞,聽所未聽的曠世「大戲」。公共討論開始變得並不是那麼的真誠,一切總讓人感覺有些說不出的奇怪。為甚麼會變成這樣?有很大可能是因為在那些喋喋不休的討論中,人們得知了一個真相,那就是自己根本就不知道真相是甚麼。但是在現實中卻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承認這一點。這似乎是原著作者約翰·P·尚利(John Patrick Shanley)在作品當中所想要傳遞出的思考,亦是上話版戲劇《懷疑》十餘年來多次上演的目的之一。

  難以跨越的從眾效應。在劇中宋憶寧飾演的天主教教堂學校校長阿洛西斯無任何根據對賀坪飾演的布蘭登·弗林神父提出懷疑,她認為神父弗林與新轉學來的黑人小男孩有著超乎師生關係之外的親密聯繫。這一沒有任何證據支撐的指責卻受到了教會學校當中絕大部分人的認可,足可證明在權威與地位面前,個人發自於內心深處的獨立思考能力變得微不足道。對於權威論點的質疑和懷疑,生存在現實世界當中的絕大部分人是不敢有,或根本就不會有的。「當信任主導一切時,捕食者就可以為所欲為……而那些牧羊人,她們為了維護傳統美德而犧牲了自己。」原著作者約翰·P·尚利(John Patrick Shanley)曾經在一次提及《懷疑》的創作理念時這麼表示。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或許是人們開始懂得人情世故的時候。大家默默地締結了一個社會契約,所有理智的人都應該相信權威所提出的結論,對於同一件事的看法和思考亦應該是相同的。生活在現實世界當中的人們就像是莎士比亞戲劇作品當中的無知群眾,他們受到「智者」的言語蠱惑,一群人憤怒起義,殺死國王,然後有個人大膽的站出來發表了一通「畫餅」似的演說,他們就高呼,「萬歲,封你為王!」。歷史亦似乎就是如此,不斷重複上演著戲劇當中所描繪的荒唐景象。

  有時候對於有的人來說真相並不那麼的重要。穆勒太太是劇中黑人小男孩的母親,她覺得兒子很幸運,有一位神父能夠喜歡她的兒子,並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關心她的兒子。因為她的兒子無論在哪一所學校當中都受到同學們的欺負與排擠,即使是他的親生父親從始至終也厭惡他。這世界上除了她之外,神父弗林應該是對她兒子最好的一個人了。神父弗林向她兒子伸出了援助之手。有沒有原因呢?有的。所有人都有他們的原因,正如校長阿洛西斯修女懷疑神父弗林對黑人小男孩格外好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一樣。穆勒太太並不在乎神父弗林為甚麼對他的兒子那麼好。因為她認為自己的兒子非常迫切的需要一個人關心他、鼓勵他、指點他。這正是她所想要向上帝祈求的。這事情的真相究竟是甚麼,對於穆勒太太來說根本就不重要。

  直至話劇《懷疑》結束的時候,依舊有好多觀眾弄不清楚真正的真相。有不少人感覺阿洛西斯修女所說的似乎是真的,但人們所看到與所聽到的真相有時候亦有很大可能是假的。這世界並非是非黑即白的,絕大部分的事情沒有所謂的真相,人們所見到的一切亦並非是真相。

 
☆ 話劇《懷疑》演出劇照。圖片來源於上海話劇藝術中心    ☆ 話劇《懷疑》排練照。圖片來源於上海話劇藝術中心
林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