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老師續任與解聘要與帶隊得獎掛鉤呢?
小玲讀中學時是籃球校隊,跟著很快被徵召入學界代表隊員。中學畢業後,小玲考上體育系,繼續在大學修讀籃球專業,並且成為大學的籃球隊隊長,先後贏過很多大專及公開賽的錦標。小玲大四在一所名校實習,深得校長喜愛,畢業後亦順順利利進了該所學校當體育老師。校長在與小玲簽訂合約時,口頭說明,她要帶領學校兩個組別的籃球校隊,學界比賽必須在前三名,否則就不能留任。小玲戰戰競競,如履薄冰的帶領球隊訓練,先後在初賽取得很好的成績,可惜,最後在季軍爭奪戰敗北。學校亦不留情的解聘她。離開教席,當了兩年兼職籃球教練,好不容易找到另一所學校的體育教師教席,卻同樣讓小玲焦灼不安,因為,都要拿到獎項才能留任。 正常國家地區的中小學教師績效評估之道 在先進國家中,小學和中學教師的績效評估通常涵蓋多方面的指標,以確保教師能夠提供高質量的教育。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評估項目指標: 1.教學質量與效果:上好每一節課是所有專業教師應有的本份,亦是最重要的專業績效評估指標。具體而言,就是有充裕的備課,甚至表現出優異的同儕備課能力。再來是課堂教學能力,是否有趣及有內涵等。當然,教學計劃的制定與執行,學生學習成果與進步,能針對不同學習需求進行的差異化教學亦是專業教師的績效指標所在。 2.專業發展:世界發展一日千里,教育工作必須與時並進,所以,老師的持續學習與專業成長正是績效的重要指標。如參加在職進修,學習新時代新的教學方法,還有如何付諸實施,讓學生的學習效益亦能與時俱進。 3.建構良好的師生關係:教師的工作是育人,教書是其次。所以,教師應該多方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促進積極的課堂互動,支持學生的社會和情感發展,藉著言教、身教及境教,讓學生更能在老師的人格感召與歷練陶鑄學生的健全人格,這是作為教師績效的重中之重的指標。 4.班級管理:優秀的教師能維持課堂秩序,有效的行為管理策略,創造安全和支持性的學習環境,讓整個教室充滿著春風化雨之氛圍。 5.家校合作:教師必須與家長和監護人保有良好持續的溝通,鼓勵家庭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甚至引領家長參與校正民主化的歷程,這是民主先進國家裡教師的重要績效指標。 6.專業道德與責任:教師專業操守與倫理對學生正面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遵循職業道德標準,展現對學生、同事、校方、家長及社區的教育承諾,是專業教師績效的重要指標。 7.創新與領導力:教師不單在教室領導學生,亦在領導自己成為一位稱職的教師。與此同時,教師的影響力會擴散到社區,發揮重要的文化傳遞與創新的領導作用。 8.考核和評估結果:定期的教學評估和反饋結果,將有助於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亦能就教師的能力差異及偏向安排適切的工作。 9.學生和家長的反饋:先進國家地區早已引進學生和家長的評價和反饋,這樣,才能方方面面都能客觀評估教師的工作績效。 這些理據的具體應用可能因國家、地區和學校的政策而異,但通常會涵蓋上述幾個主要範疇。續任的決定通常基於對這些因素的綜合評估,而解聘則可能是在教師未能滿足基本標準或有嚴重不當行為時採取的措施。 將老師帶領球隊是否得獎作為績效評估指標有違教育專業 將老師帶領球隊是否得獎作為績效評估指標有違教育專業原則,其中包括: 1.教育的多樣性:教師的專業性應主要體現在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術成就上,而非課外活動的競賽結果,將競賽結果作為評估標準會忽視教師在本職的努力和貢獻。 2.學生的多元需求:不同學生有不同的興趣和能力,教師在課外活動中的角色應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而不是僅僅追求獎項。 3.公平性:有些學校可能資源有限,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持來贏得比賽。以此作為評估標準可能對某些教師不公平。這樣亦會拉開名校與非名校的素質差距。 4.壓力與焦慮:將競賽結果與績效掛鉤可能增加教師和學生的壓力,影響他們參與活動的初衷,即享受多元學習的過程,課外活動變成師生比較的工具。 5.專業成長:教師的績效評估應更關注於其教學實踐和專業發展,而非外部競賽的成就。因此,雖然帶領球隊參加比賽並獲得獎項可以是教師工作的一部分,但不應成為衡量教師整體績效的主要指標。更合適的做法是將其作為對教師多樣性貢獻的一個補充指標,而不是主要評估標準。 6.學校教育更趨功利現實:績效評估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增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而對於極為拙劣而又無心改進的教師,只能解聘。原來,只要能為校增光,就能留下,甚至有額外的獎金,只會讓整個學校的每一個人及每一個角落,都充滿著功利現實的氣氛。須知道,學校裡有很多心靈教育及活動,絕對與獎無緣,難道這些就要刻意疏忽,甚至拒諸校門之外嗎? 學界比賽竟成為教師去留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 每一個學年,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還有很多政府部門及公私營機構都會舉辦成千上萬的課外活動,而設置獎項,尤其獎金與拿到參與國際競賽資格,更會吸引學校調撥更多資源去參賽。無論是校際文娛康樂體育比賽,抑或是歷史、國安及基本法、甚至是PISA等涵蓋多個領域的競賽,無疑都在製造巨大的校際競爭文化。表面上,這些比賽旨在促進學生在不同領域的發展,並提供一個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實際是校與校之間角力的鬥獸場。 筆者深信,政府也好,社團也好,主辦比賽旨在吸引學校參與。可是,一落入學校手中,顯然就淪為排名競爭。也許政府有責任關注教師的現實處境,誠如文首小玲的例子,許多學校的科任教師既是教師,亦是校隊的教練或導師,這樣的安排讓許多教師既要用心教學,亦要額外花很多時間訓練學生,弄到精疲力盡。教學績效與帶隊績效顯然變成一把雙刃劍,都很鋒利,能置老師於掌聲中,亦能置教師於失業險境。教育是良心的工作,懇請學校放下功利的校政,容讓老師安心工作。 近十多年,教青局大力發展餘暇活動,亦增撥了很多資源給學校,學校亦聘用了很多有資歷的教練,甚至兼任成為校隊的教練。目前,澳門學校有教師兼教練,亦有學校分流,只聘外面的教練帶隊。這方面,教青局理應與學校管理層好好對話,看看如何化解教師的憂慮,免於將帶隊的在職教師的表現列作去留的可怕指標。 獎懲已經過時,欣賞交流才是教育正道 現代心理學對獎勵與懲罰的研究已很成熟,獎懲是立竿見影的手段,但越來越違背教育的原則與精神,甚至會產生許多不良後果。首要的災害是導致學校短視。獎勵與懲罰通常能夠在短期內改變行為,但這種改變往往是暫時的。一旦獎勵或懲罰結束,老師也好,學生也好,很可能會回到原本的行為模式。更嚴重的問題在於獎懲會削弱內在動機,過於因為物質獎勵或讚美而努力參與,漸漸失去對活動本身的興趣。再者,獎懲容易引發恐懼、焦慮或敵意,這些負面情緒會損害師生的心理健康,並且導致反抗或逃避行為。更甚的是獎懲會讓師生噤若寒蟬,師生會隱瞞或掩飾不當行為,而不是從根本上改變。過度依賴懲罰可能會破壞師生或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這種關係的損害會削弱教育或指導的效果。 其實,近年,除了競賽類的比賽外,如校際歌唱比賽等活動,已經不再採用冠亞季軍制,而使用優異獎等方式,都是想避免過度爭奪的情況。從教育的本意而言,應致力打造自我欣賞及彼此欣賞的情懷,交流甚於勝負。說真的,許多有濃厚藝術性質的比賽,實在難以分出高下,理應淘汰這類比賽。 教師可以是教練,但教師不應被視作為校增添獎牌的武器! □ 吳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