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特拉的日落(上)
約旦,是約旦哈希姆王國(TheHashemiteKingdomofJordan)的通稱,位於亞洲西部的阿拉伯半島西北角。這片土地,在聖經中被稱作“約旦河的彼岸”,也是耶穌基督給約翰施洗的地方(馬可福音一章5節)。聖經故事神聖絢麗,然而這片土地一直命運多舛,在歷史的長河與現代的變遷之間承載著無數傳奇與滄桑。
歷史上,約旦曾被亞述人、巴比倫人和波斯人統治。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又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伊斯蘭教成為這片土地的主要宗教。近代歷史上,約旦曾短暫地成為英國的託管地,直到1946年正式獨立,建立了約旦哈希姆王國。現代意義上的約旦,是一個世襲的阿拉伯君主立憲制國家。它北鄰敘利亞,東接伊拉克,東南方是沙烏地阿拉伯,西側則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結合目前瞬息萬變的中東形勢,使得約旦依然是個政治角力的舞臺。然而,約旦的每一寸土地都蘊藏著深厚的歷史,迷人的佩特拉古城、寧靜的死海、古老的傑拉什遺址,無不昭示著這片土地曾經的輝煌與榮耀。
在出發去約旦之前,周圍的人總是關切地詢問約旦是否安全。這種關心顯然是對這個國度周邊緊張複雜的戰事現狀的自然反應。確實,近來中東地區局勢動盪,複雜的軍事形勢以及巴以衝突的頻繁爆發,都讓這個鄰國籠罩在一層陰影之中。儘管如此,鑒於對世界歷史文化遺跡——佩特拉古城的嚮往,經過對國際形勢的審時度勢,2024年的夏天我們踏上了遠赴約旦的旅程。
到達約旦的第一站——安曼,約旦的首都。約旦地形狹長,從約旦首都阿麗亞王后國際機場去位於西南角的佩特拉大概需要三個小時的車程。約旦90%以上的國土都是沙漠,三個小時的車程左右兩側都是戈壁,偶爾看到一個供歇腳、買水的小雜貨店都有些令人振奮。儘管小雜貨店的設備和環境簡陋,依然有約旦人習以為常的“水煙”,偶爾飄散開來的煙霧,似乎是對這片乾燥土地的一種溫柔回應。道路兩旁的加油站並不多,車輛在這片廣袤的沙漠中穿行,時光彷彿變得緩慢。道路兩旁的戈壁連綿不絕,土黃色調單調地從眼前掠過,昏昏欲睡過來之後,目之所及仍然是戈壁,單調的重複會讓偶爾擦身而過的車輛成為獵奇,讓人駐目凝視。
司機是約旦人,一路上不斷抽煙,還時不時刷手機。無聊之際,他打開了廣播。於是,這段廣袤無垠的沙漠之旅充滿了阿拉伯音樂的旋律。木卡姆的曲調带来一股纏綿、熱烈和誘惑的氣息,讓人沉浸入中東伊斯蘭文化的氛圍。音樂中間,主播的介紹帶來了一股蓬勃而充滿活力的現代感,將人從“無人區”的沉浸體驗中抽離出來,不由得感慨木卡姆和沙漠叠加的蠱惑力。
讓人真正從昏昏欲睡中清醒過來的,是眼前的綠洲。隨著車速的加快,道路兩旁開始出現了生機勃勃的綠色,農作物的身影漸漸浮現。地面鋪設了管道系統,自動定時灑水在低矮的蔬菜作物上。車內的氣氛也隨之活躍起來,打開車窗,深吸幾口清新的空氣,盡情汲取綠色植物所釋放的氧氣與多酚,讓人感受到一絲久違的生機。佩特拉到了。
佩特拉(阿拉伯語:البتراء)這座神秘的古城,位於安曼南250公里處,隱身於一條狹窄的峽谷內。佩特拉一詞源於希臘文,意為「岩石」(拉丁轉寫:petrus)。佩特拉古城因其精緻的文化、龐大的建築、巧妙的水壩和水道而備受讚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被列為新的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入住的酒店位於佩特拉山腰處,設施和服務無可挑剔,令人倍感舒適與放鬆。從房間落地窗俯瞰下去,整座被譽為“玫瑰之城”的佩特拉盡收眼底。雖然領略過丹霞和雅丹地貌的壯麗景象,但從高處俯瞰風蝕、水蝕後形成的地貌,依然讓人感歎眼前大自然的鬼斧神刀和業已消逝的文明。歷史的金戈鐵馬、商旅輝煌,似乎只能在好萊塢電影鏡頭中窺見一斑,這樣的文思瞬間讓《阿拉伯的勞倫斯》和《沙丘》的電影畫面撲面而來。
從長途跋涉的疲乏中略作恢復,前往酒店約旦餐廳用餐。餐廳依山而建,設有露臺,恰好適合觀賞落日。夏天日照時間較長,夜晚八點依然有餘暉斜斜地灑在身上,金色的光輝柔和而溫暖,將周圍的一切化為安寧和滿足。露臺下方的戈壁也在這光輝的映襯中煥發了生機,連日間無精打采的荊棘都舒展開來,透出一抹綠色的生機。落日漸漸沉入地平線,紅彤彤的光輝照亮了灰涼的山脊,隨後落入山脊之後,餘暉的傾灑分了層次,玫瑰古城的色彩也一層層地褪去,最後決絕地消失在一片黑暗中。
那一刻,空氣中彌漫著夜晚的寧靜。周圍的世界在漸漸暗淡的光線中顯得格外柔和。此刻,山的另一面同樣是寧靜的,那裡正是巴以衝突膠著的戰場。現實的殘酷與眼前的寧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令人感知有些恍惚與錯亂。此時此刻,與加沙地帶(Gazastrip)僅僅一山之隔,日出日落,同一輪迴中,每個生命體都是脆弱和珍貴的存在。眼睛能夠捕捉到這些美麗的瞬間,卻無法人為地追加陽光的“普照”。近期的巴以衝突讓每場落日都成為一種儀式:在這片紛雜的土地上,時間的流逝是“恩賜”,更是希望和無奈的訴說。
此刻,已升起一彎新月,銀色的光輝映照在戈壁之上。餐廳送來了約旦國菜——曼薩夫(Mansaf)。這道菜源自貝都因人的傳統,以羊肉、酥油和麵包為主要材料,製作過程繁複充滿了濃郁的地方文化。曼薩夫的份量非常大,配上各種小菜如鷹嘴豆泥,儼然成了一場盛宴。餐廳的背景音樂是中東的馬卡姆,其如泣如訴的旋律讓人聽出了“玫瑰人生”(“LaVieenRose”)那種柔韌與浪漫的情感。或許,這正是本地人的生存哲學。多災多難的環境中,依然要對生命存有珍惜與敬畏。不管經歷了多少動盪與挑戰,仍要記得生活存有美好,感恩眼前的每一個瞬間。此刻,曼薩夫是值得感恩和尊重的。
明天即將遊覽“玫瑰之城”,此刻,曾經耗時8年將《源氏物語》翻譯成現代日語的日本女詩人與謝野晶子(よさのあきこYosanoAkiko)的一句詩浮現出來,“落日忘記了強大的力量,像女子一樣,沉浸在愛中,燃燒”。期待明天。(待續)
□
圖文:粉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