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最後的一夜
(A ÚLTIMA NOITE DO IMPÉRIO)一


位作者簡介:
雷思多(Luis Nestor Ribeiro)1958年生於葡國Beira,大學時期修讀大眾傳播,之後在里斯本大學取得文化研究博士學位。他在1983年以葡國國家電視台員工身分來澳,參與創立澳廣視和培訓員工。他留澳期間從事攝影、製作和特別項目工作。 2008年離澳前他是澳廣視葡文電視部總監,在澳廣視期間曾負責策劃和轉播澳門政權移交和歷屆大賽車的事宜;返回葡國後,在國家電視台(RTP)負責國際交流合作項目,至去年退出電視行業。他現時從事繪畫、自由撰稿和媒介顧問等活動。


  在澳門政權移交前的日子裡,人們心中懷抱著慶賀和憂慮參半的情緒。整個地區滿佈著中國和葡萄牙國旗,政府機關的正門被照亮,為紀念碑式的告別營造出一堂華麗的佈景。同時不能忽視空氣中的緊張氣氛,畢竟對很多人而言,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在1999年12月19日晚上,正在展開官方程序中紀念管治權移交禮儀的21個連串的節目。街道上充滿著人潮,交織著人們所傳播的混雜情緒。澳督在竹仔室官邸(Palácio de Santa Sancha)向屬下和助理告別;在南灣總督府舉行守衛換班的儀式;之後是連場擁有葡中傳統的音樂會和文藝表演。嘉賓聚集出席演出,但真正的主角是澳門本身。每個角落、弄里、每個殖民色彩的門面,以至每個市集正在向自己的過去告別,恰似一篇難以取代的古老殖民地的樂章。

政權移交的主角

  
終於在1999年12月19日24點,在這個專門為此目的建造的場館,主要的政治領袖--葡國總統沈拜奧和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進場,各自代表了自己的國家。對葡國人而言,儀式代表了在亞洲接近五百年的殖民存在的終結;對中國人而言,是收復祖國喪失的一小塊土地。兩位領導人的講話充滿象徵意義,沈拜奧突出葡國和澳門的文化和歷史連結,同時強調需要尊重在中國框架內澳門的自主性。江澤民則承諾在一國兩制原則下,保障澳門原有的生活模式和經濟制度。

  移交典禮是21個節目中最為矚目的,出席的2500位嘉賓代表了不同國家和國際組織,同樣,透過葡國史無前例,最大型的影音行動,全球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得以跟進事件。由澳廣視和葡國國家電視台(RTP)組成的集團,透過一部轉播車,將電視訊號傳給中央人民廣播電台(CCTV),後者再轉發全中國三百多個電視台。為了衛星轉播而準備的安裝大量技術設備動員了二百五十個專業人士(150人來自澳廣視,包括一些華南地區和香港的合約僱員,以及葡國國家電視台100人) ,來支援不同的操作前線,計有一百部攝像機、10部外景轉播車、一架可做微波直播用的直升機、錄影室、控制室、40個在新聞和廣播中心供記者和評述員使用的工作間,和12台因應著事件所須而佈置在不同外景位置的移動攝像機。 新聞中心和電視轉播中心設置在鄰近澳門文化中心的珠光大廈三樓。

  自1999年11月至翌年1月三個月期間,就在這個地方,我完成了所有的計劃、組織工作、製作和結束作業周期,並呈交最後報告和結算預算賬目。我還需要協調不同的戰線上的電視拍攝後勤和技術工作,從而在城內不同區域安放設備,包括申請直昇機的飛行計劃許可證,才能拍攝活動的空中鏡頭。之後就是和總督府代表、保安人員、工務局、製作部人員和記者召開工作會議。在記者當中想特別提及兩個葡國電視台的主播Judite de Sousa和José Rodrigues dos Santos的名字,他們均是八十年代澳廣視的記者,今趟重返澳門,肩負使命向葡國觀眾做定制電視直播。

  儘管各類會議、前期視察轉播現場,以及記者的報道位置的綵排眾多,我還記得轉播中心的人和交通工具都要接受保安部隊謹慎的檢查。安檢區包含了主要儀式舉行的地方,進入的人員需要通過X光閘門,其目的是為了定位和抵銷任何足以構成危險的武器和物品。如此對技術人員、報道器材和相關設備的流動造成巨大的限制。設想一下,倘若報道的素材不能按時剪接和播出,導致延後所造成的壓力。雪上加霜的是當時黑社會團伙在各處生事,令治安環境趨於惡劣。進入安全區的交通工具須接受極之嚴格的檢查,包括藉由架設在望遠鏡手臂上的反光小鏡片,對車輛內部和支架隱蔽處進行檢查。

  就個人而言,我要承認那是一段極為忙碌和密集的時間,回家只是各為了睡覺。幸運地因為職業責任,我毋須做長時間中途沒有休息的工作。在轉播集團方面,我是所有涉及21個官方節目電視生產和製作的調度員。除了負責主要移交場面和過程的電視轉播製作,更需要協調廣播中心對不同電視台、國際新聞頻道的電視直播,保障在主要移交儀式之後三天的不間斷播放。這個做法,除了通過衛星向各大洲提供與各個時區相適應的國際訊號,重播最為矚目的官方場面,又容許宣揚關於澳門歷史和現況的內容。参與其中的均是世界級的媒體,特別要提及的有中央電視台、葡國國家電視台、英國廣播公司、美國有線電視、日本放送協會,澳洲廣播公司和巴西環球報。

  我當時最大的挫折感來自需要協調眾多多元文化的團隊,其中的技術人員來自不同的地域,操不同的語言。對任何導播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根本不可能同一時間全面回應控制室給出的指示。既然沒有一個共同的言語,基於策略原因,我選擇用英語來指揮製作團隊,藉由影視拍攝棚最通用的技術詞彙來建構劇本和計劃書。若非如此,我們就像在巴比倫塔之中互相不能溝通。在電視製作的直播當中,不容許發生猶疑和延遲的反應。能夠向團隊發出可理解、清晰、毫不猶疑和不間斷的命令是必須的。在舞台、講台和場景被拍攝和傳送的任何場面,必須在準確的時間播出,這樣才能讓播放的內容符合邏輯、可理解和連貫的。導播不能失去 “關鍵瞬間” 的感覺。倘若出現問題,一個段落的影像文法便無法很好的闡釋和再現。在製作直播時的控制室,只能聽取一個聲音,就是導播要求和更換攝影機、話筒準時收錄音、畫順序的命令。所有設施、人員和技術人員必須完全同步地回應導播的指令。這種創作過程恰似一個指揮在引領一支管弦樂隊。做直播要取得成功,必須拍攝到每一個進行中的姿勢、動作和行動。倘若有延遲,需要傳播的信息便會喪失,並且是不可挽救的。直播沒有重複的空間。(澳門回歸25周年專輯之八)(待續)

□ 圖文:Luis Nestor Ribeiro (雷思多)
  翻譯:Tang Io Weng (鄧耀榮)
 
 
☆ 作者雷思多1999年12月19日在政權移交場館內留影。     ☆ 雷思多和兩位攝影師同事在控制室合照,中立者是俞革新,右一為林志榮。
☆ 部分澳廣視的工作人員
在新聞廣播中心前合照。

編者按:
作者雷思多( Luis Nestor Ribeiro)居留澳時間25年,參與了澳門政權移交的電視播放,負責協調和指揮近250人的團隊去完成轉播工作。應本欄的邀請,雷思多為紀念這個歷史性事件撰寫了七千多字,包括歷史回顧、移交前的社會情況、12月19日當天的轉播工作,以至近年由葡萄牙回澳探訪的觀察。作者不單只寫出觀察,更加有個人感受和反思,他也談及社會和文化的變化和對澳門的期望。作者不是用局外人的眼光來看這小城,因為他在這裡住了幾十年,擁有澳門身分證,和廣交各種朋友。編者首先選用了文章中涉及19號晚政權移交,和電視轉播技術介紹的篇幅來翻譯,因為這是關鍵時刻,資料專業和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