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假學歷
」得不償失

 
  日前,司警接獲香港考評局通知,揭發有二十四名內地學生持虛假學歷入讀本澳大學,包括十三男十一女,已成功入讀澳門科技大學一年級的不同學科課程,他們承認透過內地中介偽造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成績及證明,規避大學學歷審查機制,瞞騙校方,其中有二十人在校方報案前早已離開澳門,另外四人於十月三十一日在學校宿舍被拘捕。他們為十八至十九歲的兩男兩女,來自河北、深圳、浙江及江西。據澳門司警展示證物圖片可見,有報讀工商管理學士的被捕人,自稱於DSE考獲數學及物理兩科5*的優異成績。有關當局相信,他們的家長早前透過內地中介,以假學歷假成績成功申請升學。不法中介會在入學前發偽造證明,又教學生應對大學職員提問。事件再次引發了對學歷造假問題的廣泛關注。這不僅是一個孤立的教育醜聞,也反映了教育公平和誠信體系所面臨的挑戰。

讀《買進名校》深入認識假學歷層出不窮

  
《買進名校》主要作者梅麗莎.寇恩(Melissa Korn)早年於美國康乃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學院畢業,《華爾街日報》記者,長期關注高等教育議題,尤其熱衷深入調查用假學歷進大學,累積多年調查經歷,撰寫成這本名著。

  梅麗莎在這本暢銷名著中,揭露出學歷造假產業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化的產業,手法非常專業,從文書編造、假成績單製作到托福、SAT等國際考試的舞弊,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黑色利益鏈。澳門科技大學事件表明,造假產業同樣影響亞洲地區的高等教育體系。

  梅麗莎警告說,教育造假行業並非只針對個人需求,而是以商業利益為驅動,逐步滲透到包括學校招生辦、公證機構甚至部分監管部門在內的系統性貪污腐敗。意味著打擊學歷造假不僅需要針對個人行為,還必須對這背後的利益鏈條進行深挖和打擊。

  梅麗莎嚴正批評,學歷造假對教育公平的損害不僅體現在錄取過程中對其他候選者的落敗損失。澳門科技大學事件中,二十四名學生透過假成績獲取了報名資格,間接剝奪了真正通過努力獲得優異成績的另外二十四名考生的入讀機會。這種現象與《買進名校》中描述的美國名校招生醜聞本質相同,即富有或有資源的人利用系統漏洞奪取本應屬於他人的機會。再者,假學歷最終會削弱教育體系的信譽,讓公平競爭機制受到嚴重侵蝕,導致更廣泛的社會不滿和信任危機。

教育功利化的風氣如何催生學歷造假

  
世界上,頂尖的奇才如李家誠、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及馬克.朱克伯格不需要高學歷都可以創業,甚至富可敵國。可是,一般家長及學生,尤其在亞洲地區,名校學歷被視為職業發展和社會地位的決定因素,都受到教育功利化的風氣腐蝕,心存僥倖,不惜鋌而走險,才會催生學歷造假的產業。澳門科技大學事件涉嫌的學生,正正受到這種扭曲價值觀驅使,將學歷視為一種可以「購買」的商品。這種價值觀的偏離不只助長學歷造假,更會對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產生破壞性影響。如果一個社會不再重視能力和誠信,而是崇尚捷徑與特權,那麼即便學生最終進入名校,也很難靠實力畢業,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良才。

  許多世界名校在招生過程中的漏洞,例如對報讀學生提供的文件審核流於形式,或者過度信賴發證機構的權威,澳門科技大學事件同樣暴露了招生監管不足的問題,學歷造假凸顯大學的招生制度出現種種漏洞,需要更嚴格的修正與監管,間接造成大學的成本增加。梅麗莎建議大學必須建立更嚴密的審核系統,例如與官方學歷認證平台合作,並引入具國際獨立專業公信力的第三方機構進行徹底審查。同時,學校應強化對作弊行為的懲戒措施,甚至如是次事件般立刻報警,傳遞出零容忍的明確信號。

  《買進名校》一書中多次提到,許多參與造假的家長認為他們是在幫助孩子,但實際上是害了孩子,剝奪了他們真實面對挑戰和成長的機會。澳門科技大學事件的背後,也可能是家長的過度干預和錯誤價值觀驅使。這些家長可能忽略了,假學歷雖能騙得一時,就算最終畢業,但良心的譴責足足一世。梅麗莎呼籲家長重新審視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讓孩子擁有一張漂亮的學歷證明,而是幫助他們獲得真實的能力和正直的價值觀。

從警惕到用行動改善

  
假學歷對經濟和專業領域的衝擊不容忽視。試想,憑假學歷進大學,已經心懷不軌,就算僥倖畢業,在醫療、建築、法律等技術與誠信含量極高的行業中,假學歷會延伸出虛假工作態度,想必會造成醫療失誤、偷工減料、執法偏私等,對整體社會造成的損失實無法彌補。

  約翰.福布斯(John Forbes)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擔任愛爾蘭總理加勒特.菲茨傑拉德(Garret FitzGerald)的特別顧問,他的主要工作是協助制定國家經濟政策。福布斯聲稱自己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並擁有博士學位,這讓他獲得了政府高層的信任。在任期間,有人開始對他的背景提出疑問,揭露他所謂的「哈佛博士學位」根本不存在,他甚至沒有接受過正式的大學教育。事件導致他要馬上辭職,個人聲譽掃地,還要接受刑事懲處。梅莉莎.金(Marilee Jones)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招生主任,在校工作超過二十八年,直到二00七年被揭發從未完成其聲稱的三個學位,最終被迫辭職。

  在亞洲,最著名的學歷造假案例是南韓的「申鉉禹事件」,不但影響了個人聲譽,也對社會造成了重大衝擊。申鉉禹曾經是南韓著名的策展人和藝術教授,她聲稱自己擁有美國耶魯大學的碩士與博士學位,並以此資格獲得了韓國多所名校的教職,最終成為QS世界大學排名亞洲第150名的首爾東國大學教授。同時,她還參與策劃了許多重要的藝術展覽。二00七年,有資深記者調查發現,她從未完成耶魯大學的學位,更不用說博士學歷,她的所有學位證明均為偽造。被揭發後申鉉禹的職業生涯瞬間毀滅,被迫辭去所有職務,並面臨法律制裁。

  假學歷的泛濫不僅是個人選擇的道德問題,更是一個系統性挑戰,這種現象在全球範圍內的高等教育系統中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隱患。為了防止類似事件的重演,我們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行動:

 1.完善學歷驗證制度:建立更加嚴格和高效的學歷驗證機制是打擊假學歷的首要措施。各國應設立統一學歷查詢平台,並與各教育機構保持密切聯繫,確保學歷信息的真實性和透明度。在中國,應進一步推廣電子學歷證書,減少傳統紙質證書被篡改的可能性。此外,企業和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應加強背景調查,通過第三方機構核實應聘者的學歷與資格。

 2.加強法律與懲罰措施:對於造假者、參與造假機構以及使用假學歷的個人,應實行嚴格的法律懲罰。中國和其他國家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將學歷造假行為納入刑事範疇,以提高違法成本。同時,對於涉嫌學歷造假的教育機構,也應加強監管與問責。

 3.推動多元化人才評價體系:假學歷問題的根源之一在於學歷的過度重要性。因此,建立更加多元化的社會評價體系尤為重要。例如,在招聘和升學過程中,可以更多地考察實際能力、工作經驗和個人素質,減少對單一學歷的依賴。這將有助於減輕人們對名校文憑的過度追逐,從而削弱假學歷的需求。

 4.加強教育價值觀的引導:從根本上解決假學歷問題,還需要改變家庭和社會對教育的功利化態度。學校、媒體和政府可以通過宣傳與教育,強調誠信、努力和個人價值的重要性。例如,推廣真實成功的案例,讓年輕人認識到成功不僅來自學歷,而是能力與良知誠信的結合。

  假學歷問題不僅是個人行為的偏差,更是一個社會嚴峻挑戰,讓我們看到了假學歷背後的利益鏈條與道德困境,但也提醒我們,通過制度建設、法律約束與道德價值觀引導,可以逐步減少問題的發生。


吳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