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梗要還
咪俾孩子成失信者

 
  每天,我們都在電視上看到財務公司的廣告,結尾一定會出現「借錢梗要還」這句話。我們小時候就聽過「有借有還,上等之人。」當中的意涵是借錢乃人之常情,有借有還是有信用的表現,堪稱上等之人。另一方面,香港首富李嘉誠亦說過:「甚麼最難?借錢!肯借錢給你的人,一定是你的貴人;不僅肯借,就連借據都不要寫的人,一定是貴人中的貴人。」換言之,有能力亦願意冒險借錢的人亦應堪稱上等之人,甚至應如李嘉誠所讚賞的是個貴人。

  香港會計師公會去年做了一個調查,向小四至中三學生發送電子問卷,成功收集來自二十三間學校合共一千三百三十七份有效回覆,當中逾九成是中學生。調查發現有近半(百分之四十九點三)受訪中小學生曾向朋輩借錢,有百分之三十六的小學生及百分之七十的中學生曾跟別人借過錢,有百分之五十二的小學生及百分之八十七的中學生曾借錢給別人,其中僅百分之五十三的中學生有拿回借出去的錢。

  香港與澳門文化習俗都很接近,澳門的全民福利也許比香港更優勝,加諸電子支付系統非常普及,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已經有手機,當然裡頭附有一個電子錢包,自然而然,借錢實屬平常事。惟是,一直以來,無論家庭或學校,都很欠缺理財教育,尤其欠缺養成對借貸金錢的深刻認識。

一個用錢買友誼的有錢仔

  
富豪含住金鎖匙出世,父母經商賺得盆滿缽滿,卻從沒花多一點時間去陪伴兒子成長。這對父母惶惶不可終日,深怕兒子會被綁票,從小就由傭人保鑣跟出跟入,更嚴禁發展人際關係。好不容易,富豪讀小學五年級,父母的生意突然大不如前,除了家傭以外,再也沒有聘保鑣看顧兒子,亦順應兒子的請求,給他更多的自由去交朋結友。很可惜,富豪連基本的交友能力都欠奉,苦無辦法,突然想到,不如用錢買友誼,請客、派錢、要幾多借幾多等。真的很奏效,一下子,就有很多飲飲食食的同學跟富豪一起,富豪亦滿以為有錢可以有使得鬼推磨。可是,好景不常,富豪的作威作福驚動了學校,很多同學都白吃白喝,又或是欠富豪周身債還不了。學校終於見家長,富豪亦被父母封鎖,每週只能拿到僅夠個人使用的零用錢,沒有錢,富豪的朋友亦逐一疏遠,他再次變得孤苦伶仃。為富豪而言,錢只能買到暫時的友誼,卻買不到真心長久的友情,而他的父母更確信「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繼續用金錢掛帥的方式去誤導兒子。

信用才是金錢的核心價值

  
中國人一直堅信「大富由天,小富由儉」,亦深信「人言為信」的道理。據此,我們都教孩子養成節儉的習慣,因為腳踏實地就是最被稱許的美德。於是,我們的理財教育偏向保守及洗腦,尤其在工業革命以後,均以培養服從性高的勞動人民,憑雙手及學識努力賺錢,然後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慢慢,傳統的理財觀在孩子的腦子裡逐步形塑。從小讀好書,透過知識改變社經地位,找份收入福利穩妥的工作,如公務員、教師或社工等,當個量入為出的好公民。

  時移世易,今天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各種福利滿滿,同時又極力鼓吹投機與消費的社會,金錢已經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份。記得多年前,才讀小一的女兒有天放學回家,直接了當問筆者要零用錢,頓時啞口無言,腦袋一片空白,既不知道要不要給一個加減數剛懂的孩子零用錢?如果要給,到底多久給一次,每次要給多少才恰當?今天,特區政府每年全民派現金分享,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會跟爸爸說,唔該分期把屬於我的錢轉帳到電子錢包裡。

  古代還沒有錢幣以前,人與人間用貝殼代替金錢,甚至連金錢都省卻,乾脆以物易物。慢慢,發明了用金屬鑄錢,或用銀票,再發展成今天的銀行存款、信用卡、數字貨幣,甚而比特幣等層出不窮的金錢。其實,說穿了,金錢只是一個手段,或是工具,就如一個塑膠樽,樽不值幾個錢,值錢的是裡頭裝著的水,水就是價值或信用。簡單而言,價值往往是無形無象,摸不著亦聞不到,聰明的人類卻發明了錢來盛滿裡頭的價值。

  其實,腳踏實地也好,小富由儉也好,憑實力良知賺錢也好,背後,就是一步一腳印,一點一滴賺取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信用。當我們憑身份證、收入證明、甚至財務報表到銀行借錢買樓,說實在,銀行從來都不會相信微薄的月收,只看重收入證明後面的信用,一份有穩定收入的工作就是最好的信用保證。再者,信用卡這偉大發明,先上車後補票,先洗未來錢,就等於政府拼命發債一樣,只是把債務留給子子孫孫去償而已。

用信用賺錢的年代早已來臨

  
兩口子結婚買樓除了幸運靠父幹外,一般都要靠借銀行的錢,然後每月要付高昂的利息,而又只能償還少許的本金,一個又一個樓奴就這樣誕生,被可怕的金錢世界折騰。除了借錢買樓外,更有人借錢做生意。做生意一定要講信用,金錢不能直接變成信用,所以,我們要賣廣告,找明星代言,甚至要找人幫忙種草。所謂種草是近年流行的網路術語,意指分享推薦某一商品的優秀品質,以激發他人購買欲望的行為,最明顯的手法,就是直播帶貨,又或是成為網絡寫手,為各種待價而沽的商品寫最動人亮麗的文案或評論,藉此招徠。

  在網絡營銷風行的年代,產品的質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信用,換句話說,信用才是真能賺錢的工具。信用就是賺取客戶的信用。尤其甚者,一旦成為名牌,就如蘋果手機,每年都可以出新的型號,那怕是換湯不換藥,還是會贏來很多粉絲花錢追捧。當然,信用還可以賺取朋友,甚至愛人。

孩子問借錢給人該怎麼辦?

  
跟孩子「談借錢」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問孩子誰會願意借你錢?又或是敢開口問別人借錢嗎?借錢需要正當的理由嗎?知道借錢是有成本及風險嗎?還有就是要計算利息嗎?這一大堆簡單的問題都會是我輩以前從未想過的啊!

  當孩子是小學生年紀時,他們比較單純,借錢給別人的金額低,也比較容易要回借出去的錢,「有借有還」的意外價值就是可以鞏固友情。可是,到了中學,誠如前述的調查,有借有還不到一半。為借錢不還的受害者而言,會以為「這是友情的展現,沒還就算了,兄弟談錢傷感情啊!」但是,他們亦嚐到被騙的苦果;為借錢不還的人而言,信用掃地。除了要教會他們信用跟風險外,因為每一分錢都是「有價」;更重要是教他們懂得「愛」,在這個世界,只有家人的愛是無價的,亦只有無私的親情及單純的友情,才會在無抵押的情況下甘心情願借錢給你。

  孩子遇到有人向他借錢的情況該怎麼辦?應該幾歲開始跟孩子談呢?這等於性教育一樣,理應從小就開始,小孩子懂得加減運算就應該講得深入一點。要跟孩子講借錢有風險嗎?我們應該教孩子立下借錢的原則和界線,如借錢是為了解同學燃眉之急,但亦應該聽取是否有正當的理由,瞭解因果;有時不借為自己及對方可能更好;如果真的不喜歡借,也可以坦率地說,不必為了友情而委屈自己。最重要的原則還是相信有借有還,因「信任」而借,更可能是為「愛」對方而借。

  有人說,每個人在別人心裡都有一個「信任銀行」,每信守承諾一次,就相當於在「信任銀行」裡存下了一筆財富,久而久之,別人也更加信任你。相反,一個人總是食言,言行不一,那麼就會導致在「信任銀行」的額度越來越低,當信任額度被消耗殆盡,人情關係也會走向末路。常言道,「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幫人助人,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人格的昇華。但也要懂得「助亦有道」,有人值得借錢,有的人借錢反而害了他。一個人的人品如何,值不值得深交,有時候,借過一次錢就知道了。畢竟,錢財乃身外物,借錢等於照鏡子一次。世界充滿風險,有借不還有時候是避免不了的啊!


吳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