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淪陷對日本的價值
打造日本海軍的劍與盾

了最淒慘最有價值的煤礦外,受創最重的第二位就是鐵礦,亦即對日本重工業貢獻率也排第二。東北鐵礦資源富饒程度,在日俄戰爭中曾令日本炮兵指南針,在奉天會戰和遼陽會戰中幾乎無法使用的地步。反之日本是個嚴重缺鐵國,全國僅夠開採二十年,不過日本煉鋼技術當時已冠絕亞洲,靠的是甚麼呢?東北和華北的鐵礦。
 
  東北和華北鐵礦石蘊藏量,佔全國八成七,其中東北佔七成三,約八點八三億噸,盡在偽滿洲國,分佈在鞍山、遼陽、本溪一帶。自秦朝開始已有在鞍山冶鐵歷史,至今鞍山鋼鐵廠仍為全國兩大鋼鐵重鎮之一。兩艘航空母艦用鋼也來自鞍鋼,在振興東北老區中,仍扮演重要角色。
 
  九.一八事變前,中日合資的鞍山製鐵所,產量已僅次於日本最好的八幡製鐵所。事變那一年,日方共從中國掠奪生鐵二十四萬噸,其中二十二萬噸取自鞍山,高達日本當時所有生鐵入口量一半。張學良棄守東北後,鐵礦遭無情掠奪達十四年,蘊藏量由八點八三億噸,大幅流失六成達五點六億噸,戰敗後僅存三點二三億噸,為建國後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除了鞍山之外,遼寧本溪的鐵礦質量更佳;具有低磷、低硫、低雜質三低的優點。滿鐵同樣通過中日合資故技來掩飾在華掠奪性質。其工人由一九一五年的四千多人,猛增至戰敗前夕的六萬多人。本溪產的低磷鐵取代了之前瑞典高成本進口貨,運往日本海軍重鎮橫須賀和舞鶴造船廠,配合上周介紹的撫順煤,生產出亞洲一流的巨艦裝甲鋼和重炮鋼,使日本海軍能稱霸太平洋,與美國一決雌雄。如果沒有東北的煤和鐵支撑,日本的戰爭利器不知如何運轉,日本人欠張學良一個一噸重的大勳章並非只是戲言。

貧油帝國的不幸
 
  美國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曾是日本主要供油國。因為日本侵華令美國日益警惕,出口量逐漸下降,一九四0年一月禁止對日輸出戰略物資,七月停止輸出航空汽油。一年後凍結日本所有在美資產,完全禁止對日出口石油產品。此舉成為日本軍方把心一橫,走向戰爭不歸路的最後一根導火線。因此相當大程度上,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日本統稱為大東亞聖戰),是一場資源爭奪戰,後者更可喻為石油和橡膠的戰爭,對縱橫四海的日本海軍影響尤其巨大。
 
  二戰前滿鐵調查部內部報告《日美作戰能力比較》指出,即使佔領了婆羅洲油田(註:即印尼巨港油田),也無法跟美國相比。其結論為以日本擁有的石油儲備,充其量只能跟美國打兩年半,結果日本苦撑了三年零八個月,算是賺了一年多。
 
  東北資源富可敵國,石油儲存量亦甚豐,但為何日本人反而不加掠奪,跟美國取得戰略平衡,甚至減少日軍開戰意欲呢?其油品真的對日本侵略沒有貢獻嗎?當然不是。早在張學良歸順中央的一九二八年,日本已首先開始在牡丹江沿岸進行秘密調查,而該處正是三十二年後世界聞名的大慶油田所在地。
 
  九.一八事變前後,一直到一九四二年為止,日本石油公司和滿鐵地質調查所等機構,又先後在滿洲里、阜新的吐呼嚕尋找石油。各自持續了數年,各打井二十和八十口,最深鑽探深度達二千米,但都一無所獲。為何中國人後來幾個月已找到石油,日本人九牛二虎花了十四年仍一場空呢?原因首先是理論和設備落後、思維和方法單一。當大慶油田開採後,日本人起初不相信,然後跟美國一樣,是全世界最關注這個油田的國家,原因是日本人對該處有情意結,並且有點不服氣。
 
  這一得一失,可說是世界反法西斯陣營,尤其是中國的幸運,但也是日本的不幸,得與失曾經只差一線而已。另外在國人的抗戰印象中,肯定會有錯覺,以為當時中國的原油一定遠遠不及日本多。日本的石油工業無疑遠比中國大而先進太多,但正因為無法在東北找到了油田,實際上反而落後於中國,甚至連共產黨都比不上。日本當時領先中國的,是油品提煉加工能力,但由於國共兩軍乃至全國都未進入摩托化時代,擁有汽車不多,低質汽油基本可以應付戰時需要,當然航空汽油質量要求高是例外。
 
  日本從一九二0年代後期首先在黑龍江的牡丹江附近開始尋找石油,但沒多久秘密調查已去到四川、甘肅、陝西。現存最早一份附有間諜現場拍攝照片的文件,是一九三三年軍方特工所為,偵察目標是延安附近的延長油田,當時紅軍長征尚未開始。另一份《延長油田試掘現狀略圖》中,可以發現一口美國試挖的油井位置。一九四一年日軍偵察機曾低飛拍攝共產黨控制下的延長油田,標定出多個油井位置。由這些軍事機密可知,日本雖然沒有在東北找到一滴原油,但很早已經盯上開發不久的延長油田並欲佔之。
 
  至於由國民政府控制的玉門油田,也於一九三九年投產,緩解了石油進口逐步減少的危機,產量曾佔全國百分之九十五。這個位於甘肅酒泉附近的油田,有力地支援了抗戰。與延長油田一樣今日仍在生產。可見中國實際上是富油而非貧油國,今天反過來進口遠高於自產,實在令人唏噓。戰時玉門油田處於中蘇空軍保護下未有受損較易理解,但延長油田在日軍空襲延安時也未受損,就匪夷所思了。
 
  日本在東北找不到正規的油田,但也不等於一無所獲。他們在撫順煤礦,意外發現了今天逐漸流行,開採難度大,技術要求高,污染程度深,成本效益低的油頁岩(也稱頁岩油)。日本獨創出撫順內燃式乾餾爐,可提煉出揮發油、輕油、重油;可供應日本七十五年使用。八十年前日本偷襲珍珠港,當年齊集單冠灣的日本聯合艦隊航母編隊,所用的就是來自撫順的船用重油,可見張學良對日軍幫助之大。
 
  在擱筆前最新消息,中國石化重點攻關項目「輕質原油裂解製乙烯技術開發及工業應用」試驗成功,可直接把原油轉化為乙烯,丙烯,有助中國石化業升級轉型,實現雙碳節能減排目標。該技術可跳過原油精煉,縮短流程降低成本。乙烯被譽為「石化工業之母」目前全球擁有這項技術的,只有埃克森美孚和中國石化,作為本文的延伸閱讀。

東北與朝鮮助力日本原子彈
 
  張學良不戰而逃,白白送給日本的還不止這些。據不完全統計,從一九三九年至日本投降,光從招遠礦區就掠奪了十六點五噸黃金、三十八點五噸白銀,六千二百二十六噸銅。一九三六年至翌年,已從玲瓏金礦搶走儲存的二十萬噸礦石,煉成純金十六萬両,放進日本正金銀行。日本控制的滿洲採金株式會社,曾有礦業所十五個、煉金廠二十多個,掏金工人二萬多名,礦區在黑龍江沿岸和佳木斯。
 
  多數人以為二戰期間只有英、美、德國曾發展原子彈,其實蘇聯及三個軸心國皆有開發,只是美國在英國幫助下拔得頭籌而已。日本的發展水平遠遜於美國,也比德國差,不過依托東北和朝鮮北部的豐富鈾礦,其潛力和優勢則遠非德國和英國可比。若非其工業技術落後,有機會扭轉劣勢。本世紀以來北韓核武器取得巨大進展,就是以其源源不絕的鈾礦為後盾的,相鄰的遼寧省地質條件有一定相似性。
 
  一九三八年滿鐵調查部在海城發現鈾礦,三年後核物理學家仁科芳雄正式主持代號N計劃的原子彈開發,負責地質調查的有關東軍地質調查班、滿洲國大陸科學院、地質調查所、滿鐵調查局、滿洲礦山珠式會社、滿洲礦發礦產資源調查所等,戰敗前在海城取得四點五噸精鈾。一九四四年剛取得進展,東京實驗室就被美軍炸毀,但海軍主導的F計劃仍在進行。戰敗前半個月日本第二次原子彈原理試驗成功,一度關閉的海城鈾礦重開。一九九0年張學良自稱為罪人中的罪魁,可謂非常坦白貼切。(二之二)


黃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