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旅遊日主題反思
每年的九月二十七日,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旅遊日」。今年的主題是「旅遊與可持續轉型」,強調旅遊業是社會進步的催化劑。但聯合國也提醒我們,「要發揮這項潛力,僅僅依靠增長是不夠的。要釋放這些正面效應,必須採取審慎且具包容性的方針,將可持續性、韌性和社會公平性置於旅遊業發展和決策的核心。」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提出至今,已經有接近四十年的歷史。這個源於綠色運動的思維,顧名思義就是「既能滿足當代的需要,同時又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模式」用通俗的做法,就是「我們的世界是向子孫後代借來的」。同時「減少貧困、性別平等和財富再分配的形式進行的人力資源開發對於制定環境保護戰略至關重要。」為可持續發展開宗明義的報告書《我們共同的未來》還認識到「無論工業化中還是已工業化的社會中,環境都不允許無限的經濟增長。」「貧困降低了可持續性並加劇了環境壓力,因此需要在經濟與生態之間取得平衡。」
在旅遊界,近年與可持續發展最相關的議題可以說是「過度旅遊」了。除了個別旅客的行為不檢外,短時間內大量旅客湧入也對目的地的交通、物價等構成壓力,與當地居民搶佔資源。以澳門為例,每逢節假日新馬路、大三巴一帶都實施人潮管制,部分前往大三巴的巴士線擠滿乘客,而原來主要客源——前往山頂醫院的長者和長期病患者更要與遊客爭奪座位,不但會誘發雙方潛在衝突,更可能會被有心人製造話題,甚至煽動族群矛盾,從旅客角度考慮也會影響旅遊品質,破壞澳門在他們心中的印象,降低他們下次再來,甚至推介他們的親友來澳旅遊的意欲。這些都不利於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法也有現成的,例如另外兩個深受「過度旅遊」之苦的城市,西班牙的巴塞羅納以及日本京都,都有她們特別的方法。巴塞羅納市政府把其中一條同時途經醫院和景點的巴士線從網上撤走,防止旅客找到乘搭。京都就開通專線巴士,並且推出行李直送酒店服務,希望讓旅客和市民的生活有一定的區隔,把生活還給市民。
畢竟旅遊某程度上就是旅客離開自己的地方,去過別人的生活,但又不是完全承擔當地人的負擔和問題。除了在政策上多花功夫,例如完善有薪休假制度、鼓勵淡季旅遊,也應該向旅客宣傳「負責任旅行」的理念,做到讓市民和旅客融洽相處,減輕目的地的壓力,提升旅客體驗、提高旅遊質量。一個反面的例子就是台灣地區在疫情後的旅遊業,尤其是島內旅遊業未能跟隨國際復甦,有人歸咎於日圓貶值、住宿費用高昂等。但有人居然認為酒店的環保措施,都是島內旅遊業衰退的幫兇。作為一個先進地區,思維卻仍然處於不可持續的狀態,要以環境為祭品競爭,這才讓喜愛旅遊,又希望減少地球負擔的旅行者感到不齒!
□
未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