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的英文“Gallery”原意指一條常常的敞廊或走廊,尤其是在中世紀後期和文藝復興時期與牆壁相連的狹長空間。由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和建築師瓦薩里設計的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前身為烏菲茲宮,正是這種倒凹字結構的典範。烏菲茲美術館內收藏了眾多舉世聞名的藝術作品,包括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和《春》,達芬奇的《聖母領報》,米開朗基羅的《聖家族》,提香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卡拉瓦喬的《美杜莎》,以及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的《烏爾比諾公爵雙聯畫》。這條長廊彙聚了古今偉大的藝術品,奠定了烏菲茲美術館作為世界上第一個藝術博物館的基礎。館內展出的偉大畫作,以其超凡的美感讓人沉醉,它們傳達的情感高貴而純粹,未曾流露出情欲與愛欲的糾葛,而作品的靜觀形態還展示了人與人、人與神、神與神之間悲劇性的衝突,體現了德國藝術史學家約翰.溫克爾曼的總結“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接下來,筆者將介紹一些特別展品,以此管窺藝術的深邃與魅力。
扇子
在義大利,排隊、走路、參觀時,使用摺扇的場景就如同我們在夏天戴墨鏡一樣普遍。不過,在中國,摺扇的使用已不再常見,年輕人出門時更喜歡攜帶小型電風扇或是太陽傘。扇子在西方文學作品中也常常作為隱喻存在。例如,王爾德的喜劇《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中,溫夫人的扇子既是溫夫人身份的象徵,更是她打情罵俏的道具。葡萄牙現代主義大師Eca de Queiroz在作品 Singularidade de uma rapariga loura(金髮奇女子)中同樣運用了扇子這一意象。扇子成為掩飾女主人公真實性格的屏障,隨著扇子的遮掩消退,女主人公的理想化形象逐漸祛魅,展現了她真實本質的複雜和“獨特性”。在藝術創作中,扇子的象徵性同樣不可忽視。在烏菲茲美術館內,筆者在潘玉良手持摺扇的畫前徘徊良久。在眾多西方畫家的肖像中,一個熟悉的東方面孔映入眼簾,那便是《畫家潘玉良》。這幅畫是翁貝托·柯洛瑪律迪(Umberto Coromaldi)於1927年為潘玉良創作的。潘玉良,這位從青樓走向世界舞臺的民國時期藝術家,被譽為 “一代畫魂”。她身穿旗袍,手持摺扇,在一眾聚焦面目特徵的畫像中,尤為突出,帶有東方的高貴以及高貴中透出的桀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