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蛇與長頸
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

  
  美術館的英文“Gallery”原意指一條常常的敞廊或走廊,尤其是在中世紀後期和文藝復興時期與牆壁相連的狹長空間。由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和建築師瓦薩里設計的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前身為烏菲茲宮,正是這種倒凹字結構的典範。烏菲茲美術館內收藏了眾多舉世聞名的藝術作品,包括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和《春》,達芬奇的《聖母領報》,米開朗基羅的《聖家族》,提香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卡拉瓦喬的《美杜莎》,以及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的《烏爾比諾公爵雙聯畫》。這條長廊彙聚了古今偉大的藝術品,奠定了烏菲茲美術館作為世界上第一個藝術博物館的基礎。館內展出的偉大畫作,以其超凡的美感讓人沉醉,它們傳達的情感高貴而純粹,未曾流露出情欲與愛欲的糾葛,而作品的靜觀形態還展示了人與人、人與神、神與神之間悲劇性的衝突,體現了德國藝術史學家約翰.溫克爾曼的總結“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接下來,筆者將介紹一些特別展品,以此管窺藝術的深邃與魅力。

扇子

  在義大利,排隊、走路、參觀時,使用摺扇的場景就如同我們在夏天戴墨鏡一樣普遍。不過,在中國,摺扇的使用已不再常見,年輕人出門時更喜歡攜帶小型電風扇或是太陽傘。扇子在西方文學作品中也常常作為隱喻存在。例如,王爾德的喜劇《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中,溫夫人的扇子既是溫夫人身份的象徵,更是她打情罵俏的道具。葡萄牙現代主義大師Eca de Queiroz在作品 Singularidade de uma rapariga loura(金髮奇女子)中同樣運用了扇子這一意象。扇子成為掩飾女主人公真實性格的屏障,隨著扇子的遮掩消退,女主人公的理想化形象逐漸祛魅,展現了她真實本質的複雜和“獨特性”。在藝術創作中,扇子的象徵性同樣不可忽視。在烏菲茲美術館內,筆者在潘玉良手持摺扇的畫前徘徊良久。在眾多西方畫家的肖像中,一個熟悉的東方面孔映入眼簾,那便是《畫家潘玉良》。這幅畫是翁貝托·柯洛瑪律迪(Umberto Coromaldi)於1927年為潘玉良創作的。潘玉良,這位從青樓走向世界舞臺的民國時期藝術家,被譽為 “一代畫魂”。她身穿旗袍,手持摺扇,在一眾聚焦面目特徵的畫像中,尤為突出,帶有東方的高貴以及高貴中透出的桀驁。



  蛇,在希臘羅馬神話中,常常與智慧、再生和保護聯繫在一起。例如,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權杖上纏繞的蛇象徵著治療與複生,現在的救護車上的蛇形標誌象徵著醫療救援和治癒。這個標誌在全球範圍內被廣泛用作緊急醫療服務的標識。在《聖經》中,蛇則常常與誘惑和墮落相聯繫,尤其是在《創世紀》中,它以誘惑者的角色出現在伊甸園中,導致人類的墮落。在藝術世界裡,蛇的形象也多種多樣。它可以象徵著危險和死亡,但同時也代表著重生與轉變。許多藝術家通過蛇來探討人性、欲望和恐懼的複雜關係,讓這一生物在視覺藝術中充滿了神秘感和張力。

  《拉奧孔》(Laocoön)是佛羅倫斯藝術家巴喬·班迪內利 (Baccio Bandinelli)受美第奇家族之托,於1520至1525年間創作的雕塑。該作品取材於古希臘神話,講述了拉奧孔因違背神的旨意而告誡特洛伊人慎防木馬,最終遭到希臘神派出的巨蟒咬死的故事。雕塑中,拉奧孔與他的兩個兒子被巨蟒緊緊纏繞,生動地捕捉了他們絕望而痛苦的掙扎。那一瞬間的緊張感彷彿讓人也能感受到命運的無情與神秘力量的壓迫。拉奧孔面容扭曲,展現出恐懼的同時,肌肉亦緊繃至極限,充滿了反抗的力量。這種人與神的悲劇性衝突,讓觀者看到他所代表的人的無力和對強力的恐懼,也激發出對抗神旨的精神。這一背景下,蛇成為人類脆弱與恐懼的化身,提醒生命的脆弱。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卡拉瓦喬的《美杜莎》。畫中,美杜莎的蛇髮如同憤怒的觸手,怒目而視,彷彿要將任何靠近的人化為石頭。她扭曲而扭動的面孔,流露出恐怖與絕望的雙重性,令人既想靠近又不禁退避三舍。蛇髮是她的特徵,也是她的憤怒與懲罰,是她在被詛咒後逝去任性的悲劇。這兩件藝術作品都通過蛇這一意象,探討了人類在面對命運、恐懼與神秘力量時的脆弱與掙扎,深刻地反映了人類生存的複雜性和對抗命運的勇氣。觀者在雕像的靜默中具身感受人性的深度。

長頸

  提到長脖,筆者馬上聯想到的是古埃及王后納芙蒂蒂(Nefertiti)的完美長脖頸,那是美的象徵。納芙蒂蒂是西元前1370年至西元前1330年間埃及法老阿肯納頓的王后,古埃及語中“納芙蒂蒂”的意思是“迎面走來的美人”。她的七彩半身像至今依然光彩奪目,纖細的脖頸、高挺的鼻子和顴骨構成了她無與倫比的美麗。考古學家們一致認為,她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並非名不副實。她的雕像展現了古埃及人對美的追求與理想,通過精緻的線條和和諧的比例,體現了古代藝術家對女性形象的崇敬與讚美。在現代社會,甚至出現了以“納芙蒂蒂脖頸”命名的美容專案,旨在模仿和追求那種古老而永恆的美。

  無獨有偶,代表美的長頸也出現在烏菲茲美術館中。油畫《長頸聖母》是義大利帕爾馬畫家帕米賈尼諾1535年創作的,體現了義大利矯飾主義的獨特風格。此畫受到拉斐爾的影響以及德國木刻版畫的啟發,展現了北義大利矯飾派對形式探索上的大膽嘗試。與納芙蒂蒂脖和諧比例的脖頸不同,聖母的頸部和四肢被刻意拉長,而小耶穌的身體比例則顯得不合常規,這種設計使得整幅畫充滿了奇異的美感。背景中的未完成立柱和微小的人物,造成了一種透視失衡的效果,形成了獨特的空間透視特徵,也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和深度感。這種打破和諧與平衡的方式,讓聖母的長脖成為聚焦點,在一眾聖母畫作中獨樹一幟。


□ 圖文小荷
 
 

☆中國女畫家潘玉良的畫像

  ☆ 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內的油畫《長頸聖母》

編者按:
義大利是一個充滿古羅馬文明的國度,也是個充滿博物館和美術館的現代國家。本文作者藉由文章帶領讀者走進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烏菲茲美術館。她不只展示了部分偉大的藝術品,也讓我們注意到三種具體形象,就是扇子、蛇和長頸。他們既是具體的物件,更是文化形象。筆者透過自己的東、西方文化基礎,從上述三種具體形象引伸出多種深層的文化意象,令人讀出扇子、蛇與長頸背後所指代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