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KOL宣傳更勝費人力物力到外路演

   由於科技進步,不同的視頻平台興起,人們吸收資訊的消息來源已經不僅來自電視和報紙,「沒有大台」成為趨勢,要做藝人也不一定要參加歌唱比賽、選美以至進入藝員訓練班。近年網紅即是所謂的KOL興起,在這個時代效果比高價聘請明星還要好。筆者留意到英國倫敦國家藝廊(The National Gallery)計劃招募專屬KOL,為博物館做宣傳,50 名獲選者可以參加展覽開幕前預覽、工作坊和館內活動,還能在閉館後拍攝或欣賞藝術品,其中最受歡迎的 4 位能得到相應報酬。

  藝廊開出的申請條件包括YouTube 或 TikTok至少5 萬粉絲;Instagram 至少 10 萬粉絲;總讚數 100 萬以上。如此來看,點讚和加入粉絲已經成為流量資產。澳門的文博機構不妨也參考倫敦國家藝廊的做法,有可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士觀看視頻,成為有效推廣澳門的渠道。

  其實澳門亦有類似的招募方式,亞洲著名國際大型網紅活動「CreatorWeek」將於今年10月在澳門舉行,將聯動澳門6家綜合度假休閒企業及各類社區旅遊資源,邀請合共有3億粉絲的180位國際及中國內地頂尖內容創作者、社交媒體平台的業界領袖及明星嘉賓來澳參與。主辦方率先招募20名澳門本地內容創作者成為大使,在活動期間與內地及國際網紅深度互動,探索澳門文化和社區特色,向國際展現澳門獨特魅力與豐富內涵,進一步拓展年輕旅客市場。

  雖然筆者不是什麼KOL,也未有想報名的意願,但看到報名章程要求製作一條以“One day in Macao”為主題且不多於3分鐘的原創影片,以英語介紹遊覽澳門的一天行程,推薦澳門的特色旅遊體驗、美食、活動及景點等,看來有一定門檻。招募活動已經結束,未知當局能否找到20名想與著名KOL合作的本澳居民?澳門很需要透過國際KOL開拓國際市場,特別是飛行距離較短,大約4小時以內航程的區域國家,例如韓國、日本、印尼和泰國等地。

  其實香港亦有招募KOL宣傳旅遊,2024年全年主動邀請逾620名KOL來港,累積粉絲數目近3.8億,獲邀「十大KOL」有7人來自東南亞,首3名都是菲律賓人,當局不妨在國際KOL上多動腦筋,總比一擲千金到外地進行「路演」好,在科技年代,「路演」顯得老土,接觸面亦不廣,而且要一大群人坐飛機到當地演出,機票和食宿都跑不掉,用這些錢在當地可以聘用數個KOL來宣傳澳門了。

  誠然,KOL一向有較強的獨立性,縱使官方有提供金錢支援,惟關鍵讓他們獨立自主,演繹內容要夠真實和不要有強烈的商業味道。美國人氣網紅 Speed (IShowSpeed)於今年4月突擊訪港,展開長達逾9小時的 YouTube直播,吸引大量本地與海外粉絲實體追蹤。表面看Speed是「自費」和「突然」訪港,但有報評論指Speed由鵝頸橋打小人、黃竹坑球場打波、搭電車坐地鐵、到文武廟求籤上香、吃菠蘿包喝凍檸茶,有意無意配合當地旅遊局恆常推廣的行程,形容是「旅發局導賞團」直播版,讓全球觀眾看到香港的生活日常,評論相信是有旅遊業人士在背後發功。Speed宣傳效益甚至超越當地政府斥巨資舉辦的各項「盛事」。可惜的是,Speed沒有來澳門直播,那麼有沒有辦法聘請Speed到澳門直播宣傳?筆者相信能引起一定話題性。

  最後,不要說著名KOL,就連中國國家隊乒乓球手、奧運冠軍王楚欽到澳門某間茶餐廳兩次竟然掀起效應,店方更公開「王楚欽同款餐單」,3間分店出現長長人龍,吸引內地旅客及球迷下單,可見這些網路宣傳都「有價有市」。筆者呼應文初的建議,除了旅遊局外,文博機構、各大片區等景點,都可以思考放棄使用傳統宣傳渠道,嘗試利用KOL宣傳,或能創出一條新路。


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