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填鴨式教育」到真正的理解力培養(一)
韓劇《夢想成為律師的律師們》第三集〈破繭之痛〉,說到女主角姜孝敏讀高中時,有一天,發現窗台有一個繭,仔細查看,發現蝴蝶正要破繭而出,姜孝敏不忍心蝴蝶承受破繭之痛,於是,拿剪刀小心翼翼地從破口處剪出一個大開口。瞬間,蝴蝶輕而易舉地爬出繭外,而且振翅高飛。那一刻,姜孝敏非常雀躍,以為自己幫了蝴蝶一把。豈料,蝴蝶飛不了多高就墮地,再也無力振翅了。那一刻,姜孝敏始明白蝴蝶破繭而出的原理。換句話說。為什麼要讓蝴蝶獨自「掙扎」是必要的舉措。原來,成熟的蝴蝶會在蛹中慢慢形成翅膀與身體,但牠的翅膀在剛變態完成時仍然是柔軟且皺縮的。所以,蝴蝶要靠自己努力破繭掙扎,用力蠕動身體推開繭殼,促使體內的「血淋巴」被擠壓進翅膀,幫助翅膀展開、撐開、定型,然後才能振翅高飛。 姜孝敏終於明白,適當的阻力與壓力,可以促使生命機能正常發育;「幫忙」如果錯時或過頭,反而會奪走成長所需的條件與力量。這也是為什麼這個故事經常被教育者或哲學家引用作為隱喻,用來說明困難是促進成長的養分;過度保護反而會阻礙能力的發展;每個人都需要透過自己的努力與奮鬥,完成蛻變。教養如是,培養孩子的核心學習能力,即理解力亦如是,是不可能越俎代庖的。 筆者從小到大,都在一個全然填鴨式的教育系統裡學習,成績表上的評語離不開天性純良、資質平平。到了高一,評語更難受,就是天資駑鈍,理解力極待改善。儘管如此,筆者仍然名列前茅。到了大學讀教育,才猛然醒悟,單憑背誦強記根本無法應付大學的要求。幸得名師指點引路,才慢慢開竅,終於由記憶的煉獄走進理解學習的殿堂。 練就無可代替的理解力就等於蝴蝶靠自力破繭而出 教學理論專家布魯姆(Benjamin Bloom)於一九五六年提出「認知領域分類」,這個分類系統後來被修訂認知學習六個階梯,即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這個階梯從低到高,從易到難,從記憶到應用是一個基本教學目標,從分析到創造是更高的教學目標。 當前的中小學教育往往停在第一、第二階(記憶與初步理解),而忽略了後四階對學生深度思維與理解力的培養。教育應設計跨層次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從理解力躍升到創造力。即是說,不只是記住「什麼」,而是去理解「為什麼」;不只是照做「怎麼做」,而是能創造「新的做法」;不只是選擇「正確答案」,而是能判斷「答案是否合理」;不只是學知識,而是能用知識解決問題。 說真,目前學校教育非常側重學生的記憶,所以常被詬病為填鴨式教育。就算老師上課花了很多時間講解,務要學生理解,可是,離真正能達成理解目標仍相去甚遠。所謂理解(Understanding)指能解釋、歸納、翻譯學過的資訊,表現出對知識的初步理解。 日本著名學者山口拓朗在《理解力》一書中,強調理解力不是簡單的記憶或背誦,而是洞察表層與深層的能力,是能抓住本質、辨析脈絡、理解意圖與結構,再經由思考與表達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與見解。理解力是學習的核心支柱,是未來社會中面對不確定性、快速變動、複雜資訊時不可或缺的能力。然則,中小學教育的現況多半仍停留在大量習題、重複練習、應試導向之上,忽視了理解力的培養。 山口拓朗指出,理解力包含以下幾個層次:首先,表面的理解,能看懂字義、能跟上老師講課、能理解公式或規律的基本含義。這是學習的起點;其次,是深層的理解,理解背後的脈絡與意圖,了解知識為何如此組織、為何設定特定假設、為何某些條件成立與否,並能辨別作者或課本所隱藏的觀點或假設。再者,理解力包括批判性反思,不只是接受既定知識,而是能問為什麼、能比較不同解釋、能看到主流觀點以外的可能性,能在新情境中靈活應用。扎實的理解力,意指能提升學習效率、深化思維,也讓學生在面對未知問題時不至於手足無措。理解力是終身學習、人際交流與自我實現的重要核心素養。 當前中小學教育中忽略理解力的具體表現 澳門如同許多地區的教育制度中,教育現場存在以下多種不利於理解力培養的現象: 1.課堂教學偏向教師主導與知識灌輸:教師多半以講授為中心,把課本內容、公式、定義等完整地呈現給學生,學生則被期望記住講課內容並在家中複習。學生提問、質疑、討論的空間有限,很多時候不被鼓勵超越老師講授的框架。 2.過於強調題型操作技巧:學生花很多時間在反覆練習標準題型及模仿公開試的答案,但這些題型多為固定模式,不鼓勵變動條件、不鼓勵提出不同的假設,也很少要求學生說明解題背後的思路,這樣的訓練難以促使學生真正理解知識如何運作。 3.考試與升學制度導向分數與排名:無論是校內測驗、標準化考試或是升學考試,題目的設計往往偏重能快速評分、標準答案明確的題型。這些考試少有讓學生展示理解過程的題目,例如論述題、開放性問題、案例分析等。家長與學生普遍追求高分與好排名,教育資源與教學方向自然被集中投放在能「拿高分」的狹隘目的。 4.教學活動設計缺乏深度與反思空間:很多時候課程密度很高,教材內容量大,老師為了趕進度,盡可能覆蓋課程規定的所有知識點,導致每個知識點被快速講過,練習完成卻未必有時間讓學生停下來反思「為什麼這樣做」、或「如果改變某個條件會怎樣」。學生對知識的結構、因果關係、邏輯框架認識經常陷於不求甚解的狀況。 5.閱讀與寫作機會不足、文本類型單一:在語文或母語課中,學生要讀教科書與指定文本,較少接觸多樣性文本,如新聞、文學作品、論說文、科普文章等。即使有閱讀,也偏重理解字面意思或正確回答題目,而非分析風格、作者意圖、隱含意義。寫作被視為做作業或應付考試,而不是思考、表達、反思的過程。 6.學生心理與學習動機被扭曲:當主流是記憶與考試成績,那些善於記憶的學生可能表現得很好,而理解能力強但記憶力一般或思考速度慢的學生,可能被忽略或自我評價低落。學習動機變成為了「怎麼樣能記住、怎麼樣能做題快、怎麼樣能得高分」,而不是「怎麼樣才能真正理解、怎麼樣才能應用、怎麼樣才能有思考與創造」。 從當前狀態看理解力忽視的危機 忽略理解力的教育模式不只是一時的教學風格問題,而對個人、社會與未來都存在長遠而深遠的負面影響。首先,在知識快速變動的時代,許多工作與生活情況不再只是重複過去,而是不斷有新情況出現。如果學生只是學習重複題型與記憶知識,他們在面對新問題時缺乏應變與創新的能力。理解力薄弱的人容易在遇到未知情況時困惑、不知所措。 其次,如果理解力不被重視,學生在知識之間無法建立起內在聯繫。他們記住條條框框,卻不了解知識為何連接、為何重要。這樣的知識容易遺忘,也難以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再者,創造力與批判性思維會被削弱。當教育系統過分強調標準答案與「正確做法」,學生可能怕錯、不敢質疑、不敢嘗試不同的思路。這種恐懼抑制了想像與創造,也限制了學生走向自主思考的可能性。 此外,理解力不足在溝通與表達方面也會帶來問題。不能清晰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也很難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分析與判斷。在團隊合作、寫作、公共論述中,缺乏理解力的人容易被誤解,或者無法有效參與。最後,教育公平也會因為這種漸漸偏重記憶與應試的模式受到侵蝕。家庭條件好、有補習資源的學生能夠用死記硬背與題海策略保持競爭力,但對資源較少或學習方式需要更多思考與引導的學生來說,這種模式並未給他們提供發展理解與思考能力的機會。長遠下來,社會分化加深,潛能被埋沒。 □ 吳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