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捨社會服務在菩提

  
  友人送來文化公所去年底出版的新書,名為《慈悲喜捨應用管理:與眾生走在一起》。從事管理工作多年,看到如何運用佛學去管理社會服務,更讓筆者嘖嘖稱奇,一口氣把書讀完,獲益匪淺。更有趣的是,書中有兩位主管親自撰文,介紹機構的服務,竟是多年前的結緣好友,可惜已失聯廿載。於是,冒昧致電一試,一說就相認,真是喜出望外。翌日,登門拜訪,獲盛情招待,大開眼界,深深體會到慈悲喜捨的社會服務原來是多麼實在動人。

  菩提禪院建於一九三0年,在禪院旁一塊空地,禪院贈予政府,政府興建菩提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由社工局透過設施讓與方式委託菩提禪院管理。禪院秉持「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理念,堅持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優質的照顧服務。樓高八層,除八樓是菩提青少年及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外,下面七個樓層主要都為長者服務,其中包括日間的長者活動中心及長者護老院,以失智症患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目前,院方提供院護床位約三百張,長期臥床者約一百八十人,失智症者一百多人,從二0一三年十一月開展服務至今,十個寒暑,歷盡艱困,仍無忘初衷。

四無量心的逆思維

  
佛學的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的崇高理念,逆思維其實就是碰到不同時空給予貼近現實的靈活運用。所以,「慈悲喜捨」的應用管理就是將這些理念融入當下的澳門區情、受眾的需要、客觀的運作條件,從而作出最優質的決策與服務。

  個人或機構每做一項決策,或落實一個計劃,都需要充份考慮成本。過去,我們以為成本就是本錢,如要去看一齣電影,就要花八十元本錢。可是,花了這八十元,同時等於放棄了吃兩次碟頭飯。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薛兆豐說:「成本不是我為了獲得一個東西,從口袋裡掏出了多少錢,而是我為了獲得這個東西,放棄了的最大代價。」換句話說,捨得就是成本的最佳解說,有捨才會有得。

  筆者愚見,沒有捨,何來觀照出「慈悲喜」的無量價值。如果菩提禪院沒有捨棄禪院側的空地,何來今天矗立在大家眼前的服務大樓,以及眾多無形卻無價的人本服務呢?如果菩提禪院住持兼理事長釋心慧法師、院方管理層各持己見,今天這塊地仍一片荒蕪;要是與筆者失散二十五年的老朋友,沒有捨棄高薪的公立醫院護士長職位,何來今天做到醫院衛生護理要求的標準,讓長者在衛生、整潔、充滿正能量、無老人體味的自在環境過有尊嚴的晚晴生活。更重要的是,要不是一眾同工捨棄個人成見,就不會呈現上下一心的輝煌成績。最後,也許很多朋友經常到菩提園吃飯,可是,也許我們很少注意菩提的意思,菩提一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沒有捨何來悟,沒有如孔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的態度,何來會時刻惦記要覺悟;欠缺覺悟的社會服務,不是吃老本,就是官僚僵化,何來得獎無數、稱許見證不絕、不斷精進的社會服務呢?總而言之,先有捨才能照見慈悲喜的光輝絢爛。

一切從「探訪」覺悟成「拜訪」開始

  
筆者從高中開始,已經很熱心參與義工服務,經常去探訪老人院、兒童院、難民營,甚至為隨時獲收容的難民小朋友展開多元的義務工作。一直以來,「探訪」就是理所當然,是有能者對無力者布施的具體表現。多年來,都以為自己發好善心及做好事,內心不經意地潛伏著驕傲歪念。

  拜訪那天,在工作人員的悉心介紹下,才恍然大悟。這棟大樓,每天接待幾百人,住院者為數亦不少,當中,大部份都是長者,臥虎藏龍者大有人在。當去到二樓時,看到一大塊展示板,名為長者導師,羅列出多位身穿學士袍的長者,原來,個個來頭不小,如其中一位院友曾經是同善堂的中醫師,每當院方辦開放日、週年慶祝活動,都讓這位院友大顯身手,為其他院友把脈及處方,讓他繼續發光發熱。退一萬步而言,就算是普通人,都有像孔子所言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都有值得謙恭學習的地方。

  前述以捨為本的慈悲喜,就是指當我們從事管理、照護、醫療工作時,如能放下身段,放下個人偏執,放開懷抱,與眾同行,人人都是導師,人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優勢。心懷此態度,才能釋出拜訪的謙卑態度,有謙卑自然讓慈悲喜充份落實到所有服務裡,才能徹底踐行以人為本的管理哲學。

與眾不同的慈悲喜捨服務

  
佛教不但主張慈悲喜捨,亦主張眾生平等。菩提服務並沒有因為有佛教背境而事事都按照佛禮而為。從人事方面,負責長者服務與青少年及家庭服務的主管都不是佛教徒,甚至是天主教徒,無神論者都可以,充份體現院方用人唯才的善治方針。再者,院裡的長者都有信奉不同宗教信仰,基於眾生平等的理念,在院內都可以邀請不同宗教的服務者參與,包括神父、牧師、道士等,讓每一個長者都能獲得心靈的慰藉,這份心意真是彌足珍貴。

  筆者曾「拜訪」過很多老人中心及老人院舍,不約而同地發現,很多長者一朝到晚都穿著長到及膝蓋下的「口水肩」,予人無精打彩及垂垂老矣的負面觀感,還會發出濃濃的老人體味。可是,菩提服務中心真教人眼前一亮,既沒有看到一位長者穿長條「口水肩」,亦一點所謂老人體味都沒有,這要歸功院方非常英明,懂得誠邀一名從事公立醫院護理工作的專業護士出任總監,按照公立醫院的標準,首要是整個大樓的每一寸都很衛生整潔,每一個長者每天都洗得乾乾淨淨,包括專業的淋浴照護,讓他們在面對拜訪者及院友都能自尊尊人,輕鬆自在。

  給予眾生一切樂,而要一眾失智者與長者都樂在其中,必須使盡渾身解數,創意無窮才能達成使命。面對長者及家屬的諸多投訴,甚至是無理要求,實在很容易消磨工作人員的心志。於是,中心人員想出一個四兩撥千斤的好辦法,就是成立投訴專員,讓他們的精力與意見得到重視;再者,院方不停做績效問卷,無論是可行或不可行,又或是天馬行空的建議,都以公示形式出現,慢慢,投訴變成了改善的力量。

  長者中,尤其是失智長者,需要更多的關心與出奇制勝的方法照顧他們。院裡除了正常醫護及各種治療服務外,還有日光治療、園藝治療、晚晴藝術、玩具研究室、慈悲犬等非常異類的服務,真的要用異軍突起來形容。當我們說教育要因材施教,同樣,面對不同的長者,亦應該致力發展因人而異,恰到好處的貼心服務。

  法師在設計不同樓層的服務時,刻意想家長及青少年同行,故此將菩提青少年及家庭綜合服務中心設於頂樓,目的是增強長者與家庭及青少年的聯繫,這個中心的社工及義工經常會到不同樓層作拜訪及義工服務,達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好目的。

  在這個中心,展開多種適合家庭與青少年的服務,特別介紹義工儲服務積分可以使用場地設施,這有助於增強義工的服務動機及參與感。另外,眾多功能室中,有一個特別室,佈置優雅清淨,專為個人靜思之用,非常有價值。

筆者的小小建議

  
院裡設有「殘疾及跨性別人士洗手間」,實在是踐行眾生平等與慈悲喜捨的一大德政,如果「殘疾」兩字換成「傷健」也許更理想。再者,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曾發表一份報告顯示,老人的社交隔離與孤獨感會增加其死亡率。因此,荷蘭小鎮代芬特爾(Deventer)一家養老院(Humanitas retirement home),院長西普克斯(Gea Sijpkes)提出學生「陪伴老人」來支付租金計劃,只要平常和院內老人一起用餐、看電視或聊天,或是教老人使用電腦或購物等滿三十小時,就能免費入住宿舍。此舉發現長者們的生活也因為注入新活力,不再孤獨乏味,充滿趣味與歡樂,身心更健康。也許,如果菩提服務中心果真要做好青少年與長者共融共濟的使命,無妨一試荷蘭的善舉。

☆ 菩提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外觀



蔡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