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返一餐喺澳門食純屬搞笑
消費不振決非呼籲便可扭轉

  
  行政長官賀一誠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苦口婆心地呼籲澳門人留返一餐喺澳門食,唔好餐餐都去內地消費。這是因應商界議員所問政府如何更大力度推動市民在本地消費,以強化中小企業營商信心時的回應。賀生應該有點講笑性質,因為若真是這樣呼籲,明顯是軟弱無力的,也屬無的放矢。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消費者花的是自己的錢,應當是最精明的,哪裡價廉物美服務好,他們就會往哪裡跑。絕對不是長官呼籲幾句,他們就聽當官說的。

  這段時間,港澳兩地都同樣為本地人跑到內地消費而發愁,乃至怨聲載道。但這個怨懟有理嗎?澳門長期以來,由於與珠海近鄰,僅是一關之隔,澳珠兩地往返連交通費也不需要。所以,澳門人到內地消費絕非今日始。唯一的變化就是所謂「澳車北上」,但每天僅是二千部車過關,以全澳汽車十多萬輛來說,兩三千輛私家車只算是九牛一毛,真的能有如此大的影響嗎?而香港,因為高鐵直通,打造所謂「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這是刻意讓港人到內地生活和消費的大計劃,如今大量港人每逢節假日就湧上內地消費,是求仁得仁,還抱怨甚麼呢?

  港澳兩地,在進入本世紀二十年代後再次回歸,而回歸的標誌就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再不以甚麼國際城市為標榜,而是變成粵港澳大灣區的其中兩個城市。而所謂融合,在國家層面或在大灣區的大戰略上看,當然是港澳的產業與大灣區的九個城市有更多的優勢互補,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賴和促進,以達致共同發展。例如橫琴的發展就需要澳門與廣東省合作共建等等。而在民間層面,讓更多港澳人回內地消費,而內地也更多人來港澳消費,也本來就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一環,根本無從置啄。那麼問題出在甚麼地方?

  對澳門人出境進入內地消費,我手上沒有數據,但香港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期間大量港人出境,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原來今年的所謂龐大的出境數字,比之2019年疫情前的那個復活節,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那就意味着在復活節期外出旅遊消費根本是港人的傳統,而非今年的特別。那麼為何2019年時香港的商界沒有喊救命?可能因為那時有大量高消費的內地遊客來港消費,所以一方面是大量港人往外跑,另一方面也有大量內地客來港消費填補,兩相抵消後,商界仍然可以笑呵呵。但如今,眾所週知,內地客雖然數量也不少,但再不是過去那些拿着大量現金在港狂掃名牌的那一類,而是變了盡量不消費或低消費的「窮遊」。再加上近年還有二三十萬有消費能力的中產人士移居海外,這可能正是香港市場消費暴跌的原因。那麼,澳門又如何?為何一如既往的大量澳門人往內地消費,會令本地中小企出現一片蕭條景象,導致缺乏營商決心?或許可歸結為三個因素:

  其一,與香港相同,內地來澳旅客的消費力下降。澳門的旅客量是比香港回復得好的,特區政府估計今年會有三千萬遊客,雖然比之2019年之前的接近四千萬遊客是少了,但能在短短一年多就恢復七成以上的遊客量,已是相當好的成績。只是,內地經過了三年疫情,不少家庭在疫情中蒙受經濟的重大損失。而在疫情後,因為房地產市場的陸續爆煲,大量從業員失業,甚至出現「中產反貧」現象。即使在內地,整個消費市場也表現疲弱,而當外遊時,原來財大氣粗的內地遊客可能別有選擇,而來澳門(也包括香港)的換上大批所謂「窮遊」客,他們熱衷於「打卡」而不熱衷於消費。這個變化使得澳門的消費市場不振;

  其二,遊客不能撐起澳門的消費,那麼本地人總要消費吧。是的,但本地人的消費力卻同樣不樂觀,原因是澳門存在十七萬多的外地僱員。一般來說,外地僱員從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來澳門做工,目的是養活自己的家人及為家人帶來更好的物質條件。所以他們一定是在澳門這個客地盡量少消費以增加積蓄或能寄更多錢回家。而本地人也因為大量外僱的存在而削弱競爭力而影響到薪酬的合理提升,直接就削弱其消費能力。對大多數中小企來說,外僱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他們一方面是盡力使用外僱來降低其經營成本,但另一方面當外僱的大量存在就必然影響到本地人的消費能力,偏偏這些中小企又要靠本地人消費,當本地人消費力普遍下降又反過來為這些中小企帶來滅頂之災;

  其三,澳門的消費規模其實是有必要透過市場力量加以調整,這樣的說法有點殘忍,但當一個城市在接待四千萬遊客仍是綽綽有餘時,突然遊客量大跌三成,只得三千萬遊客,市場出現淘汰現象是很正常的。以飲食業為例,澳門高消費的食肆密度驚人,而面向普羅大眾的食肆,在全澳任何地段都幾乎是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筆者偶爾去一些高消費少少的餐廳進食,環顧四周,經常會發現偌大的場地往往僅得幾枱客。這與高消費的遊客大量減少有直接關係,而長期如此,豈能維持?至於後者,即使其顧客對象是本地人而非遊客,但密集的食肆,當本地人收入好願意消費時,當然也可能間間食肆都其門如市。但當本地人收入下降或最少前景並不理想時,即使袋裡有錢(因為失業或開工不足而銀根短缺當然更甚)也未必願花費,因為中國人都有個積谷防飢的基因。這就不是留返一餐在澳門食的問題,而是即使沒有去外地消費,也可能只是低成本在家煮食,而非到食肆消費。面對如此情況,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的食肆又豈能不汰弱留強呢?一國兩制下的澳門,實行的既然是資本主義,就只能按資本主義的市場規律。不過,令人擔憂的是,會否出現只用外僱的企業因為成本較低而可以留下來,反而是肯多用本地人的良心企業卻因為成本較高而反被淘汰,令更多本地人失業而更進一步削弱本地市場的消費力,形成一個逆淘汰的惡性循環。這是澳門人所不樂見的。


區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