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福利政策基本不變安民心
保障本澳居民優先就業博企領頭羊

   特首十一月十八日在立法會宣讀題為《銳意改革提效能.聚力攻堅促多元》的二0二六年施政報告,社會焦點一貫地集中在福利之上。結果不出意料,一萬元、六千元現金分享不變,非強制性央積金個人帳戶注資七千元不變,醫療券七百元繼續,敬老金、養老金、出生津貼、水電津貼等維持;結婚、喪葬及失業津貼調升,部份針對弱勢的津助亦有調整。只是社會普遍要求「救近火」的消費券沒有,公務員加薪方案未定,讀者們是否滿意?

  雖說施政報告乃特區的年度大事,惟報告早變流水帳,乏善足陳已經不是今年的事,加上過去幾年發生了什麼,大家心中有數,澳門新時代變得越來越陌生。社會聽了這麼多年施政報告中的「研究」、「優化」、「改善」、「加強」、「推動」、「提升」、「深化」、「促進」等等,再比照每一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工作、願景及當下的發展和經濟狀況,那還有興趣跟著指揮捧劃大餅,不如聚焦眼前,將焦點放在最貼身的福利之上,而對什麼長期規劃、長遠發展興趣缺缺,事實大家都知道、都習慣了「年年如是」、「講多過做」,例如講了十多二十年的經濟適度多元,今年當局的評價是「經濟結構單一的情況沒有根本改變,抵禦風險能力不強.....經濟適度多元成效不明顯,以及舊區活化進展較慢等。」

  當下社會最關注的議題首推經濟,並以「就業困難」為甚。今屆政府三月發表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時的經濟狀況與當下對比,數字上有好轉,如今年首三季度,得益於澳門經濟命脈的博彩業,由五月開始到十月的博彩毛收入基本超過二百億元,今年首十個月賭收達二千零五十四億元,按年升百分之八,故令今年首三季澳門本地生產總值回升至約三千億元,按年實質增長百分之四點二,經濟總量約回復至二0一九年的八成八。七月至九月本地居民失業率為百分之二點四,保持低位。而截至今年九月底,澳門特區財政儲備升至六千五百八十億。然而,數據反映不到真實經濟狀況的問題依舊存在,本地人搵工的困難程度無大改善,街上的「吉舖」只有多沒有少,不少中小企依然未過危險期,這是普羅百姓親身感受得到的。再者,澳門經濟數據上的增長,主要的驅動力乃多項便利通關措施加持下,今年入境旅客持續增加,今年首三季入境旅客二千九百六十七萬人次,按年增長十四點五個百分點,即今年亮麗的經濟成績表靠的仍是老招數博彩、旅遊,並「以量取勝」。旅客多數字便高,整體有增長而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發展。以上實情必須寫了又寫,再三強調,以防被數據的勝利沖昏頭腦。

  針對就業問題,施政報告提出,將全面檢討並完善外僱審批制度,更好動態調控外僱數量。保障本地居民優先就業,有針對性解決青年就業問題,包括重點要求金融機構、高等院校向本澳居民釋放更多工作職位。類似說法過去講過不少次,實情是,無須把問題想得過於複雜,澳門當下的就業問題不難解決。須知外地出現就業問題,多因經濟不好,市場沒有足夠的就業崗位。澳門的就業問題不一樣,澳門就業崗位多的是,本地人「搵工難」主因外僱太多。事實不是澳門人不肯工作、不肯放下身段、不肯培訓,而是企業不肯請、政策執行不夠堅定!按最新統計,澳門尚有十八萬三千多外僱(包括二萬八千二百多名家務助理),只要特區政府下定決心,直接減少外僱數量,尤以減少最有能力聘用更多本地人的博企的外僱,要求博企真正落實本地人就業優先,澳門人的就業困難就有相當的舒緩,當然,要求其他行業效法也歡迎。而當局無須越俎代庖,過於細節地研究如何去削減外僱,只需定下大原則、方向及目標即可,例如不同工種的本地人比例、總量等,博企自會按政策及其實際需要而行事,他們比政府人員更懂市場、更貼近市場、更懂公司運作、更懂如何最有效運用本地僱員及外僱,以上問題已經講過N次。只要就業問題得到解決,澳門才能渡過今波經濟危機;救了近火,談遠水才有意義。


甄慶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