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球場英雄變身抗日英雄
全運會的引子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上周開始舉行,港澳地區首次被納入賽區,至執筆為止本澳成績也比較理想。澳門空手道代表隊在全運會開幕式舉行前夕表現神勇,日內收獲兩金兩銅,加上其他代表甫一開幕共計已奪得三金兩銅佳績,有點令人喜出望外,望能戒驕戒躁穩定發揮即可。
說起本澳今年十一月可謂熱鬧,不算美食節也有海陸空交通工具聯展;年度格蘭披治大賽車;同期還疊加全運會;月底壓軸還有書展舉行。當然每年此時,還有政經大事的年度施政報告發表,岑浩輝首份成績表葫蘆裡賣的甚?藥,十八日開始自有分曉。
由上述各項活動可知,頭兩項直接跟陸路交通有關。而最令坊間憂慮的,則是賽車加全運會加美食節,本澳的接待能力如何?尤其是交通擠塞問題備受考驗和廣泛關注乃是人之常情。之所以特別強調陸路交通,原因本周文章正是與此有密切關係。同時當然三句不離本行,因應今年是抗戰暨二戰勝利八十周年,結合全運會熱潮來一點事半功倍的抗日愛國教育,也是本文應有之義。
當年響噹噹的銅頭
本文的主角現在可能沒有多少人認識,看了今年曾在本澳舉行的所有公開抗戰展覽,都沒有介紹過此人。其所參與的大型抗日活動,迄今為止有簡介的也只有四個展覽有提及,其中一個目前仍未結束,至於中學更未聽聞有向學生介紹過。但在抗戰時期他們的貢獻良多,且受到國共兩黨嘉獎,並非默默無聞的抗日地下活動。
去年筆者在奧運期間曾經介紹過,幾位曾代表中國參加一九三六年柏林奧運的國家隊成員,及其回國後重返軍隊,抗戰初期在中原戰場壯烈成仁的事蹟。本文的主角當時也是全國有名的香港運動員,跟那幾位中國運動員一樣,亦參加了國家隊遠赴同屆柏林奧運,回國後也參加了抗戰,一直活躍在後方包括出國作戰,絕非一般無名之輩。明年初就是其辭世二十周年,值得藉此緬懷。
這位著名香港運動員名為譚江柏,因柏跟伯音相近,年老後街坊稱之為譚伯。他一九一一年生於廣州,辛亥革命前舉家移居香港,熱愛足球運動。一九三0年之前已因球技出眾,被香港最紅的南華會相中進入青年隊,很快便轉乙組再升甲組,開始其不平凡的人生之旅。
柏林奧運前兩年的二十場甲組聯賽,譚江柏曾個人連入二十球,據聞在當時一度被稱為譚二十。他除了彈跳力強,還有一項據稱當時尚未太流行的獨門絕技——頂頭鎚。除了用頭頂控球最強,還能像雜耍一樣令人眼花繚亂,在甲組賽中有一半就是他靠頭鎚為南華頂入網。聯賽之後赴廣州參加表演賽,被挖角簽約廣州警察隊獲得警籍,除訓練外亦負責交通督導工作。
因聲名在外譚江柏未幾又入選中國足球代表隊,參加遠東運動會,強將手下無弱兵,領軍的隊長就是當時中國球王李惠堂,事實證明人選正確,終於四比三險勝日本奪冠,其中譚江柏個人包辦一半居功至偉。亦因此隨之而來的柏林奧運李惠堂及譚江柏等再度入選進入國足,在正選和備選二十二人中,合共四位香江過江龍,由香港打入廣州再打出遠東最後參加奧運。可見香港足球技術直至八十年代,在國內以至亞洲皆非泛泛之輩,譚江柏是其表表者。
中德關係源遠流長
譚江柏的球技已達到爐火純清化境,不但得到前鋒李惠堂的認同有了默契,也獲得對手歐洲人的尊敬。當然國際賽經驗不足剛衝出亞洲,整體上技遜一籌無可避免,結果第一輪賽事便被輕易淘汰出局。不過中國隊的表現仍然得到對手英格蘭和國際奧委會的賞識,眾多客觀因素下落敗乃非戰之罪。賞識者之一還有剛冒起來不久的國際政壇新星,納粹德國元首希特拉,以致日後泛起了一點漣漪。
稍為資深的歷史和軍事研究人員不會對此感到奇怪,因為當時仍是中德兩國的蜜月後期,中國跟所有外國交往都不及跟德國密切,原因跟支持納粹主義無關,而是只有德國真正願意對中國伸出援手。中德關係源遠流長,明末清初傳教士湯若望為朝廷引入天文曆法,十六至十七世紀之交德國南部商行已由駐印度代表柯隆負責德國與澳門貿易,十九世紀德國統一前,其前身普魯士已在港澳等地設立領事館。統一後由一八七0年代兩國貿易快速增長,當中以優質軍火為最大宗,李鴻章一八七五年開始購入其大炮,開?了中國採用德國軍火七十年歷程,今天中國海陸軍仍然採用有德國血統的動力。一八八五年至一八九九年滿清從德國購艦三十六艘,其中甲午戰爭中的「遍地球第一等鐵甲艦」定遠和鎮遠成為日軍最大威脅,海戰中中彈上千發無一洞穿是為中流砥柱,始終沒有被日軍擊沉。
一八九七年德國強佔膠州灣及三年後庚子事變令中德關係跌至谷底,第一次世界大戰北洋政府對德宣戰但沒派兵。相反日本乘人之危奪取德國在華地盤,戰後通過《凡爾賽和約》及《二十一條》要脅袁世凱承認日本「勝利果實」,中德兩國面對共同敵人遂隱瞞列強漸行漸近,一如德蘇關係。(三之一)
□
黃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