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鏡寫真存光影 逝水年華永留痕

 

    踏入2025年11月,澳門不經不覺已回歸差不多26年。這接近26年來,澳門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與改變,特別是城市面貌。很感恩本澳有多位熱衷攝影的先輩,借助手中的相機,將澳門的原貌保留下來。這些照片,不單見證了時空的變化,也蘊含著拍攝者生於斯、長於斯的澳門情懷。羅馬非一日建成,澳門今時今日的輝煌,離不開前人的開拓,撫今追昔,當知得來不易。李玉田先生、李超宏先生、李公劍先生三位前輩的攝影集,正好為認識本澳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使大家能更加珍愛這個充滿人文關懷的地方。

  李玉田先生(1918-2017),人稱“田伯”,原籍廣東新會,澳門著名攝影家,師從王文達先生。在王文達的影響之下,李玉田在拍攝上掌握很大的靈活性,勇於創新和非常喜歡拍建築及風景照片。他長居於大三巴後面的茨林圍,一住便70多年。每個早上,李玉田先生都會拿相機去拍照,一是當作晨運,一是喜歡攝影,去到哪裡,看到好的東西就會拍下來。他先後在港澳各大影樓任職,從事攝影工作逾半個世紀,經歷許多風風雨雨,默默耕耘,為澳門留下了歷史的見證。

  在《李玉田攝影集——濠鏡寫真六十載》一書的「城市變化」專輯介紹中,執筆者指出「看城市變遷,只要登高遠眺,遠近風光便盡收眼底。從澳門東望洋山、燈塔、西望洋山、大炮台等高地拍攝的照片,當年風景都盡入鏡頭中。人們常說,十年人事幾番新。不少景物與今日比較已截然不同,澳門半島幾十年間確實變化萬千。」

  十年人事幾番新,何況幾十年?圖一的照片「遠眺南灣區」,約拍攝於1950年,鏡頭下南灣湖波平如鏡,樹影婆娑,銅馬像、利宵中學清晰可見。1936年落成的聖嘉辣堂,哥德式復興風格的設計,連同旁邊的「忠誠樓」,份外矚目,至於松山頂上的燈塔,更是一枝獨秀。李玉田先生將山、海、地的南灣景色,用一張照片加以融合。銅馬像是澳葡時期留下來的歷史,利宵學校是葡文教育在澳的見證,聖堂是天主教傳教的象徵,而燈塔更是澳門作為一個海港的標記。這樣的風光今時今日當然不能復現,但照片中呈現的城市特徵,正是澳門這個城市蘊涵的特質。說到澳門特色,當然離不開下環區。圖二的照片,作者標注是:下環區海傍,亞洲汽水廠是澳門第一間汽水廠(約1958年)。昔日的下環區海傍,漁船遍佈,沿岸的商鋪所販賣的,也大多與捕撈的漁具、繩網有關,人丁之旺、生意之隆非今日可比。可是隨著本澳漁業的式微,以往的波光帆影亦不復見。至於以「有我咁好氣、冇我咁長氣」作為宣傳口號的亞洲汽水,當年的「亞洲三寶(沙士、白檸、橙汁)」,更是老一輩澳門人解渴的特飲。澳門不是沒有本身獨特的產業和產品,但如何應對時代的變化,進行產業轉型和改造,去迎接新的競爭和挑戰,過去的經驗,或許可以作為未來產業多元化的參考。

  李超宏先生(1935-2009),祖籍廣東新會,曾在報社任職四十多年,數十年來利用工餘時間,走遍澳門大街小巷,拍下不少社會各階層人物的生活照,各行各業的寫實照和各種社會活動,為本澳的歲月留痕。在《逝水年華——李超宏攝影集》內,其中一張沒有標記拍攝日期的照片:關閘邊境(圖三),對於現時每日穿梭關閘出入境的澳門人來說,當年稀疏的人流簡直難以想像。這照片反映出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後,珠澳兩地交往的驚天變化,回鄉探親已被北上消費取代,改革不走回頭路是必然的。中國大陸在變,澳門亦何嘗不是,圖四:69年的新口岸(舊稱新填海區),正揭示出本澳近年的急劇變化,特別是回歸之後。這將從東望洋燈塔居高臨下拍攝的照片,清楚地看到嘉樂庇總督大橋(舊大橋)正在興建中,對岸?仔仍舊是一處生活平靜簡單,靠渡輪與澳門維繫的離島。新填海一帶,居住著以種菜、養殖為生的居民,一系列的低矮房舍,令舊葡京酒店和郵電廳宿舍更為突出。長命橋的風光和釣魚樂趣,早已成為記憶,被今日繁華的皇朝區取代。失去的必有得著,得著的必有失去,最重要的是明天要更好。

  李公劍先生(1930-2015),人稱“阿公”,出生於廣東梅州,1947年移居澳門,為資深攝影家。李先生自五十年代初開始攝影創作,曾任澳門攝影學會會長、中國攝影家協會顧問,也是多個攝影團體的名譽會長。在攝影器材價格高昂的六七十年代,先生以紀實攝影捕捉了澳門人的生活面貌,留下珍貴的時代記錄。李公劍先生逾半個世紀的攝影歷程,作品數量巨大,以光影保存了澳門的真實情景和發展軌跡,也表現了攝影師對澳門濃厚的感情。

  李公劍先生的攝影集《光影留痕——李公劍澳門半世紀攝影作品集》,滿載著澳門人的集體回憶,除了昔日的澳門舊貌外,舉凡與澳門發展息息相關的事情,都被他用鏡頭記錄下來。時間或許會淡化憶記,但照片卻是留下光影的最佳載體。圖五的照片,紀錄了葡國國旗在澳督府徐徐降下的一刻,而配圖的文字說明:「總督府葡國國旗降下,澳葡統治結束,1999年12月20日下年4時」,更清楚地記載時間、空間、地點,成為歷史最好的見證。回歸後,賭權開放,房地產價格急升,房屋問題成為市民日益關注的要點。青洲木屋區的問題,在回歸前有關當局已著手處理,但一直未能解決,回歸之後,青洲木屋區的遷徙工作開始進行。圖六的青州區鐵皮木屋原貌,攝於2001年。今天站在青洲坊前面,真的很難想像之前的面貌。城市的發展可以一日千里,但絕不可以忘記在發展過程中經歷的種種困難。

後記

  到了下個月20日,澳門就已經回歸26年。今天的澳門相對從前,無論在社會上、市容上,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轉變。但無論地方由木屋變作高樓,居住在其中的仍是澳門人;無論城市地貌怎樣改變,澳門的核心價值都不應改變。澳門歷來出現不少攝影名家,在國際沙龍比賽中屢獲佳績。他們拍下來的照片,真實地反映澳門的面貌與風土民情,讓歷史事件透過鏡頭一一重現。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李玉田、李超宏、李公劍三位,絕對是運用鏡頭傳授澳門史的好老師。謹以此文,向三位前輩致敬。
參考資料:

1、《澳門記憶》
2、李玉田:《李玉田攝影集——濠鏡寫真六十載》 澳門綜藝攝影會 出版
3、李超宏:《逝水年華——李超宏攝影集》 澳門綜藝攝影會 曦諾發展有限公司 出版
4、李公劍:《光影留痕——李公劍澳門半世紀攝影作品集》 澳門出版協會出版



楚風 

 
☆ 遠眺南灣區(約1950年)照片摘自濠鏡寫真六十載)      ☆下環區海傍(約1958年)照片摘自《濠鏡寫真六十載》
 

☆關閘邊境 照片摘自《逝水年華》     

  ☆ 69年的新口岸 照片摘自《逝水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