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家課的教育效益 是減輕學習負擔之本

   日前,教青局根據研究結果表示,政府近年已為學生「減負」推出多項措施,例如課程及評核制度調整、校本活動、心理健康支援等。教青局局長龔志明表示,特區政府重視學校教育的品質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通過參與「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IRLS)和「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TIMSS)等國際性的評估研究計劃,持續蒐集包括學生學習表現、學習壓力等情況。相關研究結果顯示,本澳非高等教育系統獲國際組織機構認定為持續優質且公平。

  龔志明續指出,教青局通過推動課程改革,以及實施《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學生評核制度》等,促進學校優化課程、教學及評核;落實以多元、形成性評核為主,減輕學生參與總結性評核時的學習負擔。目前,全澳學校已設有統籌和協調功課及評核的機制,教青局會繼續支援學校,關注學校教學領導機關的統籌協調功課和評核功能,以及功課和評核的設計、佈置及總量控制等情況。近年,教青局亦推出「智慧教學先導計劃」,支援學校運用科技提升教學效能,實現個性化、精準化的教與學。

  無疑,教青局近年在教育改革,尤其意欲減輕學生學業及心理負擔不遺餘力。惟是,本澳學校及家庭的教育觀念仍然非常傳統保守,仍然非常重視每日是否有家課,深信一定數量的家課,既能填滿學生的課餘時間,亦能增進默書、測驗及考試的成績。

華人文化的家課崇拜,高投入是否高報酬?

  記得小時候,澳門家長識字的人不多,很多學校都明白這個客觀現實,於是,學生大部份的作業都在學校完成,甚至,很多學校廣設留堂室,除了讓欠交功課及不會背書的同學留下外,亦讓無法在家完成作業的同學在老師指導下完成,然後輕輕鬆鬆回家。

  如同當年筆者兒時,不是所有家庭都有對等的家庭資源供應給孩子在家順利完成作業。尤其當孩子讀到小學高年級,甚或初高中,在目前課程越來越艱深的實況下,許多家長被逼把孩子送去補習。華人社會對家庭作業的堅持,源自家課被視為自律與努力的象徵。然而,當代教育已逐漸從「時間累積」轉向「認知效率」,從「被動操練」轉向「精練理解」。

  時移世易,當堂課或作業變成家課後,在華人社會裡,家課幾乎等同於學習本身。父母的陪讀聲、催促聲,與孩子的嘆息聲、爭執聲、磨蹭聲,共構出每晚的家庭日常。然而,家課是學習的延伸與深化,卻逐漸成為親子衝突的導火線。

  華人家庭父母多以「趕快把家課做完」作為管教主軸。孩子若稍有拖延,立刻迎來責備;家課若未完成,罪責直指為「不負責任」。在高壓之下,家課從一項溫故知新任務,變成一場情緒拉鋸戰。作為家長,付出的是時間、金錢與情感,卻未必換來孩子真實的學習成效,甚至親子關係日趨緊張,家課的經濟低效亦日漸明顯。

  我們從小就在「家課對學習肯定有幫助」的文化中成長,很少質疑家課的成效及反效果。近年,教育經濟學日漸受到重視,家課亦被納入教育經濟效益的專業考量。既然我們深信貴精不貴多的經濟定律,歷年以來,我們都花了無數時間及心血在家課上,是時候好好檢視家課的教育效益。也許,減少家課才是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當務之急。

家課改革的國家案例

  在中國雖然不是完全廢除作業,但中國在二0二一年實施的「雙減政策」,明確要求義務教育階段降低家庭作業量、限制校外輔導、並規定「小學一至二年級書面作業不得佔過多」,「初中不得超過某一限度」等。

  波蘭最新教育政策指出,對於小學一至三年級學生,不再強制要求寫家課;而對於四至八年級,家課變成「可選且不計入成績」。這樣的改革正是基於「減少學生負擔」及「提升學習主體性」的考量,由被迫完成轉為自主安排,這是極具代表性的國家實踐。

  教育強國芬蘭雖然並非明確法律「禁止」家課,但芬蘭文化中,小學低年級幾乎沒有傳統大量家課的現象。為芬蘭家長及學校而言,學生直到青少年階段才較常有作業,平均每週作業量很低是他們的教育正常生態。挪威許多自治體,實行「不再將作業列為必須事項」的政策,特別是針對小學階段。可作為一個「改革試點」的例子,展示在北歐教育體系中,家課的角色正在被重新思考。

  在AI時代,家課的教育經濟效益更應重新被審視。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讓「學習」不再侷限於傳統家課與重複操練。AI學習工具能即時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根據其強弱項提供個性化練習與反饋,讓「少量但精準」的學習取代「大量但低效」的家課操練。這種智慧化的學習模式,正是教育經濟效益的最佳體現,以最少時間與情緒投入,換取最大理解與能力提升。

  同時,AI技術能協助教師監測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心理壓力,從而調整家課難度與份量,真正實現「教得好、學得輕」。對學生而言,減少機械式家課不僅能釋放休息與探索時間,更能培養自主學習與批判思考的能力。AI輔助的學習環境,將家課從「任務」轉化為「成長歷程」的一部分,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掌控感與成就感。換言之,AI不是取消家課,而是讓家課更具智慧與效益,在減輕負擔的同時,提升學習的深度與幸福感。

將家課變回堂課,家庭變回親子樂園,我們將失而復得許多

  德國教育家卡洛琳.聖安吉(Caroline von St. Ange)在其名著《教出自主學習的孩子:德國名師教你使用成長型學習思維,找回孩子主動學習的動機與專注力》中指出,兩千多年前孔子說「溫故知新」的場所最好在學校,學與思、溫與習都理應在擁有教育專業知識的老師指導下高效完成。所以,卡洛琳極力反對作業從學校搬到家庭。當然,目前我們無法立刻取消家課,但是,世界隨著AI的迅速發展,朝著無家課是必然的教育趨勢。

  為什麼同一份作業的完成時間,有人要三小時,有人要二十分鐘?所謂教育經濟效能,簡言之就是投入最少資源(時間、情緒、精力),產出最大學習效果的能力。卡洛琳的主張極具啟發意義,她提出四個策略:1.由孩子選擇家課開始的時間;2.縮短家課時間,提高專注密度;3.將家課拆解為可執行的小步驟。乍看之下只是技巧,但本質上,是將「時間管理權」與「行動控制權」交還給孩子,促使其轉變為學習的主動者而非被動者。她甚至建議,父母可與孩子約定「家課啟動音樂」,例如播放孩子喜歡的音樂或流行曲,這不僅是遊戲化策略,更是一種心理儀式的建立,讓孩子在輕鬆氛圍中進入學習狀態。從教育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這正是提高「投入—產出比」的核心方法,縮減無效拖延時間,提高專注力單位時間內的產出。4.強化情緒成本管理,事實上,每一次為家課吵架,都是對家庭情感的消耗。若家課造成情緒赤字,再多知識也難以彌補親子間的傷痕。

  我們不得不反問:一個每天花三小時寫作業、邊哭邊磨蹭的孩子,與一個二十分鐘內高效完成的孩子,誰真正學得更多?一個在爭吵後完成的作業,其價值是否高於一個在平靜與專注中完成的作業?我們是否忽略了孩子的生理節奏、專注周期與心理準備時間?若果家課只剩「完成」與「交差」,而沒有理解與內化,那麼再多的投入,也只是教育及健全人格發展的浪費。

  真正有效的教育,不是花最多時間,而是用對方式。卡洛琳提醒我們,學習是成長,而不是服從;家課只是工具,而不是枷鎖。當華人社會仍習慣以「量」衡量努力,德國的教育思維已轉向以「效」衡量成長。面對全球競爭,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家課,而是更聰明、更具自主性的學習方式。如果家課長期成為撕裂親子關係的戰場,我們必須勇敢承認: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我們錯用了教育資源。教育的經濟效能提醒我們:好的家課,不在於寫完,而在於學會。家不是家課鬥獸場,而是親子健全關係的樂土。


吳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