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旅行新趨勢思考旅行的意義

  每一年新年,除了回顧與展望外,還會有各種趨勢。旅遊業也不例外。作為熱愛旅遊的現代人,看到這些趨勢,會有甚麼思考呢?
 
  外國旅遊訊息網站Travel off Path就分享了本年度十大旅行趨勢。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隨著疫情成為風土病,對人類的威脅減少,多國放寬旅遊限制。人們也希望放下過去三年的不快,重新上路,重新把握正常生活的快樂。解除了入境防疫限制、口罩令等規限的國家和地區自然是人們的首選。
 
  不過在亞洲、大部份南美洲國家等地區,目前對於防疫暫時還未有鬆懈。而在澳門,即使只是對內地、香港和台灣免檢測入境,措施對本澳經濟的效應可謂立桿見影,各大媒體都已經大篇幅報道,在此不贅。只是,新春歡樂過後,在內地經濟初癒的事實中,本澳旅遊業政策向海外客源的轉向,何時才會得以落實,還是只是一種口號?
 
  而十大趨勢中,不少都對本澳具有參考價值。除了之前提到的、講求身心靈的全健旅遊外,還有之前在賭牌競投期間提過的郵輪旅遊。雖然香港才是地區的郵輪母港,而且隨著六張賭牌名花有主,具有郵輪客資源的雲頂再度成為陪跑,吸收郵輪客的構想好夢難成,但本澳也是有很多元素可供挖掘,例如大三巴的虛擬現實、益隆炮竹廠整修後向公眾開放等,都是澳門旅遊業更新的好方法。
 
  除了對旅遊業以外,新的時代也可以讓參加旅遊的人們反思,旅行可以帶給自己、他人和整個世界甚麼?我們在過去數年,把腳步放緩下來,固然能讓大地休養生息,但明顯這種靜態不是常態,一旦回歸常態,人們的心態和行動不變,沒有為旅行帶來提升,過去的三年只會是白費。在大部份澳門人仍然因為從疫情中恢復,先想等疫情再平穩一點,又或者是說想先積累下一次旅行的資本的時候,筆者願意提供一些建議:
 
  考慮旅行的碳足跡。氣候危機對於人類以至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威脅,帶來的極端天氣也會讓景點景觀帶來不可復原的後果,例如是島嶼陸沉等。在出發前,考慮大眾運輸。就算非要乘坐飛機——航空業是排放大戶,也可以種植樹木、減少食肉等來補償。
 
  尊重他人的文化,與當地人分享旅行的快樂。旅行除了是享受以外,也是與人相遇、彼此學習的機會。不做當地人不喜歡的事已經是基本的禮貌。我們應該更主動,除了計劃好行程食宿,出發前認識目的地的歷史、文化和習慣,也可以多光顧當地人開設的餐廳商店,少去國際連鎖,更直接地支持當地的農民和手工業者。
 
  最後,選擇非主流的旅行方式。近年流行的數碼牧民,可以讓人在旅行之餘,透過在網上工作,賺取旅費。對於長年生活在澳門的年輕人是一種往外闖盪,實際的方法,尤其是澳門不像香港人有那麼多工作假期機會。


未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