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從不缺席

  
  作為紀念巴哈逝世250週年的紀念錄影,筆者20年前首次聽見時已驚為天人。即使到了今天,每年在萊比錫市場廣場上演的音樂會仍然持續。早於1908年,萊比錫市政府舉行了第一屆萊比錫巴赫音樂節,自此以後斷斷續續的,對巴哈音樂的渴求經年不斷。而在2000年時,迎來的音樂會更是破格地將傳統的巴洛克音樂與爵士及搖滾等不同形式共同結合,在一場著名的古典音樂節中增加了當代的新穎曲風,尤其是著名黑人歌手鮑比•麥菲林(Bobby McFerrin)帶領廣場上近萬人的市民與遊客共同獻唱了聖母瑪莉亞(Ave Maria)一曲,帶動了整場音樂的高潮。整個音樂節一共吸引了7萬多名遊客湧入這個城市參與超過90場的音樂活動。本屆音樂節將於本年6月中旬舉行,本年度為了紀念巴哈被任命為聖托馬斯教堂領唱300 週年,相信本屆音樂會必將在疫情以後撼動全球古典音樂界。

  為甚麼巴哈的音樂即使超過了300年的時光,仍然令全球的古典樂迷為之瘋狂呢?今天,巴哈為鍵盤創作的組曲依然能夠成為全球兒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為之讚嘆的曲目,除了因為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高級別考試曲目中總是離不開巴哈的組曲以外,巴哈音樂中的理性、清脆、複調音樂的回音效果,各聲部之間的對唱,即使以鍵盤來演奏亦能感受到作為智人能夠被聲音的影響、刺激,從而產生腦部想像力爆發所帶來的衝擊波,其聲音直入腦門,彷彿赤裸地從聲音中認知世界,毫無掩飾地展現自己的純粹與唯一。相信這也是巴哈的聲音難以被模仿的緣故,直至今天仍然令全球聽眾心感佩服。

  傳統與創新,不朽的話題。巴哈以後人才輩出,莫扎特、貝多芬、孟德爾松、德布西等著名音樂家的聲音仍然留下不少痕跡,然而,在面對全球流行文化的衝擊,2000年舉辦的巴哈音樂節亦創新地與鮑比•麥菲林(Bobby McFerrin)共同合作,創造了古典音樂與爵士樂融合演出的佳話。然而,對全球古典樂迷來說,其觀眾人口的縮減幾乎已成為了不爭的事實。比如,澳門著名指揮家廖國敏作為費城交響樂團首位華人指揮、亞洲演出藝術顧問及指揮,樂團也明顯希望擴大在亞洲的影響力。畢竟歐美地區的出生率下降,全球化影響下古典音樂樂迷的下降亦給予了他們誘因去拓展亞洲市場。反觀澳門的古典音樂市場,不難看見本地樂迷數量不足,對大灣區樂迷培育的工作也迫在眉睫,遺憾的是,華人對西方古典音樂的熱情更多是在學習技巧方面,對於欣賞藝術所帶來的愉悅感估計比不上一頓精美的晚餐。

  最後,即使本期推薦的錄影已有一定歷史,今天聽回,對筆者更多不是悸動,反而是重新了解自身為何會踏上古典音樂之路,再重回20年前,這種聲音依然感動着世人。


艾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