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時代的軍事風雲

輕敵麻痺必敗無疑

  
日本海上保安廳自七十年初以來,已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海岸防衛隊,實力在世界上屬於頂尖水平的海上警察部隊。而中國合併擴充組成同類性質的海警部門才剛好十年(英文名稱是中國海岸防衛隊,船舶塗裝與美國海岸防衛隊也如出一轍),總體實力超過日本只是近幾年的事。在此之前相關職能分散在多個海事部門,被民間戲稱為「九龍治水」,在山頭主義下管治能力內耗嚴重,實力連韓國都不如。
 
  一九九七年中日兩國差距就更大了,當時日本海上自衛隊內部聲稱,有能力一小時就消滅中國海軍全部主力戰艦。而海上警察部門的實力懸殊程度更甚於海軍,但海警力量才是和平時期交鋒的主體,由此可知為何當時中方只能啞巴吃黃蓮。令人嘆息的是港台保釣組織不知己知彼,也不去學習和平時期領海爭端遊戲規則,動不動就要求兩岸海軍出兵奪島,簡直就是胡鬧。
 
  從九十年代至二0一0年代,他們無數次指責對手是日本海軍、日軍艦艇,交手十幾年竟然連真正的對手是誰依然不知道。不知己也不知彼到如斯地步,也就難怪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筆者當年針對雙方優劣,為保釣船隊擬定的揚長避短作戰方案,是誠意為他們度身打造的,可惜他們良心當狗肺,不識好人心。
 
  坦白地說,那次合兩岸四地之力的登島行動,各方面依然是良莠不齊的烏合之眾,雖然已是至今實力最強大的一次,但優勢只是人多和船多。而這唯一所謂的優勢,還要日方沒有掌握太多情報,未能從石垣島甚至沖繩那霸港傾巢而出才算優勢。所以筆者的登島方案,開宗明義就是必須先抓好內部防諜保安、隱真示假,知己知彼收集最新情報。尤其是釣魚島的航道水文、潮汐,及日方能一次調動最多的船艇、型號等盡可能新鮮、準確的情報。欲速則不達,結果這些大型聯合行動基本功,他們全部都沒有做,壞的開始自然已失敗了一半。
 
  在此順便補充一個筆者的獨家掌握的真實笑話:話說一九九六年九月那一次保釣行動,船離開香港進入公海,離開釣魚台好像還有一天航程左右。忽然在左舷遠方出現一艘真正的軍艦,隨著雙方距離越來越近氣氛十分緊張。事後有在船上記者告之,有些第一次見到軍艦的年青人被嚇得驚惶失措,不過最後軍艦並無攔截揚長而去。
 
  因為它根本不是船員自己嚇壞自己而瘋傳的日本軍艦,而只是途經該處的南韓蔚山級小型護衛艦!為甚麼至今筆者仍然記得?因為太難忘也太好笑了,這段畫面當時通過衛星傳送到香港各電視台,本來大概是想作為日方攔截阻撓的罪證。新聞播出後筆者看了哭笑不得,只好電告香港傳媒實況。可惜不知己知彼,甚至敵我不分的弊端,之後一直都沒有改善。有沒有與時並進實在不言而喻。
 
  無論保釣人士是否願意承認,但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實力,直至幾年前開始被中國海警超過之前,就算集全亞洲海警力量總和,仍無法與之匹敵是舉世公認的事實,何況是四分一世紀之前。正如毛澤東所言,你可以在戰略上藐視敵人,但必須在戰術上重視敵人才對。但兩岸保釣人士卻犯了反其道而行之的巨大錯誤,以為自己準備好就行了,完全無視對手的實力及客觀困難。毛澤東成功的軍事原則之一是不打無把握的仗,但他們卻偏偏專打無把握的仗。
 
萬船保釣瞎忙一場
 
  登島保釣的核心目的是拆除日本青年社樹立的燈塔之類,帶有宣示主權性質的標誌,然後樹立自己的主權標誌物。一切行動都必須圍繞著這一目的進行,絕不能只為登島而登島。這個在島上一拆一立的行動,能夠完成才算成功,不能完成則如何自吹自擂都只是失敗收場,沒有灰色地帶或自圓其說可言,更不是阿Q宣告成功便能無視客觀事實和結果。
 
  為達此目的就必須有明確主次分工協同,講求戰術運用揚長避短。面對亞洲以至全球最強對手,絕不能馬虎兒戲如玩海上集體遊戲,抱著人多勢眾自然會有機會成功的僥倖賭博心理上陣。這就是筆者跟保釣人士最大的心理差異,也是筆者苦口婆心為他們擬定作戰計劃書的根本目的。細節決定成敗,在萬船齊發的九七保釣行動中,比之前和之後的同類行動,表達得更加淋漓盡緻。也是中日兩個民族深層次民族基因的折射,可謂見微知著。
 
  無論現代軍隊或政府海事部門,分工協同的專業能力普遍都非常強的,與保釣船隻交手幾十次的海上保安廳就是當中的表表者。幻想靠船海戰術一湧而上,然後各自單打獨鬥靠運氣和勇氣登島行事,成功機會非常低,然而卻是港台保釣行動的唯一戰術,怎能不令人擔心和扼腕?尤其令人擔心的是該次出海數量上佔絕對主力的台灣龐大保釣船隊。由於跟他們沒有交流,因此行動方案只能通過香港方面轉達。可惜從種種跡象分析,計劃書內容並沒告知台方。
 
  筆者要求他們延後一兩個月出發,本身是犯忌的,但此舉卻是實事求是的保險措施。首先要派可靠人員扮作遊客到石垣島觀光,準確掌握日方船隻出海規律,收集船隻編號從中過濾型號、性能作出對應。同時港台雙方要抓緊時間進行多次海上聯合訓練,培養出協同的習慣和默契,克服散兵游勇的習性和個人英雄主義。
 
  為此訓練過程必須盡量接近實況,整個行動過程由出港開始至完成登島之後撤退,都要進行多次模擬練習方能純熟到形成條件反射一般。這就是人多船多,避免產生混亂為日方所乘被各個擊破的唯一方法。如果可以,還要找一個小島來練習如何快速有效登島。團隊精神是這樣煉成的。
 
  人類幾千年至今的戰爭史,在戰術上的重大發明之一,就是創造出海陸空軍各自能揚長避短、交替掩護的編隊。那怕是所謂人海(船海也是同一道理)戰術,實際上都是有組織甚至有隊型的,並非如電影一般亂仗亂打就能取勝。為了能戰勝比自己強大得多的對手,只能面對現實多加練習,組織得更好,才能發揮自己的數量優勢,這是跟單船行動根本性的區別。可惜保釣團體始終無法改掉獨來獨往的游擊習性,以為人多就一定力量大,筆者的忠言自然逆耳。
 
沒有編隊訓練便沒有成功
 
  舉一個大家相對較熟的例子來對照說明隊形的重要性,那就是自一九九七年上溯百年的中日甲午黃海大戰。海戰中隊形的優劣不在此詳談,但有一共通點雙方皆以旗艦為中心,同型號或性能相近者編為一組,再編成能發揮各組優勢的隊列,日方為兩個魚貫陣,中方為一個雁行陣。可見海上集體編隊乃是必須,不論優劣與勝負皆然,並非筆者的方案強人所難。雖然保釣船隊中總指揮所在的船是名義上的指揮船,但由於沒有進行編隊合練,依然各自為戰,實際上全無發揮指揮的職能,雙方一接觸只能被日方追著跑。
 
  按筆者構思指揮船不能是最大及最顯眼,以免被日方首先針對,以高速中型漁船為合。大船的作用是吸引日方注意掩護他人,還要參考上述例子,把大小、性能相近者每兩三艘分為一組,指定組長指揮,組長船服從於指揮船。整支船隊分為若干組,既有合又有分,以多個掩護小組為主,專門堵截日船與對方捉迷藏。還有專門針對日方大型指揮船的小組,令對方無睱指揮,需召喚其他船救駕,從而達到聲東擊西、分進合擊,最大限度掩護登島小組的目的。
 
  通過多次合練,這樣的戰術組合理論上可以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協同效應,令登島小組成功率大大增加。以防萬一指揮失靈,筆者還提出港台雙方總指揮不能同船,指揮船也要分為兩艘,並且指揮員不一定是登島人員。港台登島小組到時誰有利誰登島,同樣互為備份,令日方無法一網打盡顧此失彼。由此可知沒有訓練根本難以成功,但有人偏向虎山行,後事如何下回再分解。(之七)


黃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