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

  
  自二0一0年,針對不動產市場實施的稅務及樓宇按揭管理措施推出,多多少少影響樓市的買賣,亦對炒家起了一定程度的阻嚇作用。自疫情解封後,港澳樓市低迷。有見及此,香港政府近日撤銷樓市「辣招」後,澳門政府不甘後人,上週宣布撤銷所有樓市辣招,有關法案以緊急程序提交立法會表決通過實施。雖然政府矢口否認試「撤辣」不是為了托市,但是,政府要穩住樓市,甚至讓樓價繼續升之心路人皆見。「撤辣」之後,馬上取消非澳門居民在澳門購買物業需額外繳付的10%額外印花稅,不再向購買第二個住宅徵收5%的取得印花稅,但維持購買第三個或以上住宅徵收10%取得印花稅。

  對於減免樓市買賣的稅項,其實就是免費,只不過免費的形式有很多種,有減費,有贈予,當然亦有很吸引市民的無償免費。從來,我們都聽到經濟學家高呼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不過,現實,免費比比皆是,難道免費真是當前推動經濟發展,維持政府有力施政的良方妙藥嗎?

澳門免費午餐數之不盡

  
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這句名言,重點在於「天下」,也就是說,天下的午餐,總要有人付費。父母養育我們成人,我們沒有付費,但父母已付出高昂的成本,其中包括難以計算的心血;朋友請你吃飯,我們沒有付費,但朋友真金白銀付了費;商家送我們贈品,我們沒有付費,但商家付費了。如此類推,政府推出的免費醫療、免費教育、現金分享、持續教育津貼、長者免費乘公車等等,說實在,仍然是納稅人付費,其中包括享受免費福利的當事人。

  今天,特區政府推出種種免費舉措,實在是用心良苦,同時亦道出政府在許多施政上苦無良策,派錢與派福利是最直接最實惠的方法。說穿了,就是左袋的錢放右袋,用輕易得來的賭稅去支付政府龐雜的公共開支。從經濟與效益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代價及成本,不是用者自付就是他人支付,沒有無本生利這回事,有的只是免費營銷手段而已。

免費是一種營銷策略

  
一九0三年,一個寂寂無聞年近半百的推銷員金.吉列(King Gillette),不甘一事無成。吉列花了四年發明了可更換的剃鬚刀片,以為是創世之舉,一定賺得盆滿缽滿,怎知道推出一整年,只賣出了一百多枚刀片。隨後,吉列不惜工本,大膽一試,將數百萬剃鬚刀片低價賣給軍隊,期待阿兵哥習慣用更換刀片,會得到延後的回報。吉列又將刀片架賣給銀行,請銀行代為贈予給新存戶。一年之後,他的免費策略收到成效,共售出九萬副刀架和一千兩百多萬枚刀片。自始,開啟了免費經濟及免費營銷的先河,所有男士無不認識他。

  踏入二十一世紀,我們正在開創一種新的「免費」形式,既不是噱頭,也不是把錢從左袋轉到右袋的花招。相反的,驅動「免費」新形式的經濟力量,是因為要把產品和服務的成本降到接近於零。現在,我們去電訊公司上台,會獲贈一台免費手機,但是,成本及代價就是往後沒完沒了的電話費。我們天天都用谷歌搜尋引擎,如開通一個電郵帳戶,在網路上搜尋數據資料,又或是在youTube觀看各種影片,從英語會話初階到進階課程,到如何煮出味美可口的影片都一應俱全。

  著名財經雜誌《連線》前主編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將「 免費經濟 」劃分成三大類:1.交叉補貼、2.免費增值、3.三方市場。第一種交叉補貼是傳統的免費產品,如前述的吉列剃鬚刀模式、谷歌的免費搜尋模式,是最自然的延伸產品,之所以可以免費是因為它的成本由口碑相傳或廣告主來補足。第二種免費增值是指以前收費,過程需要的成本每年都在遞減,當成本逐漸接近零時,最終可以免費。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澳門第一道跨海大橋,即嘉諾庇大橋開通伊始,行車過橋是要繳費的,後來,已補足成本,又覺得收費的設定也是有成本的,乾脆免費通行。另一個例子,hotmail最開始要徵收少許服務費,使用者為剩下的一部分服務付費。從二000年開始,使用者可以免費開戶。連鎖反應,Gmail亦表示,推出一個容量為一千兆的免費服務,從此,該市場發生了革命性發展。第三種是三方市場,意指買方與賣方所創造出來的市場及交易過程由第三人付款,所謂第三人則是廣告商,其實就是透過廣告營造三方共贏局面。舉例來說,小時候,晚飯後,一家大小從聽收音機到後來看電視,都在享受免費娛樂,慢慢長大,才明白幫我們付費的是廣告商。

  二00八年,安德森在《經濟學家》雜誌專刊《2008年的世界》中發表文章,將當年定為免費年,認為網路上的免費經濟模式已經成為趨勢,進而影響了傳統的商業模式,在重新定義了商業邊界之後,免費將是更新更大的經濟來源。由此看來,天下還是有免費午餐,而且無處不在,處處都在,只不過那一定是有別人支付了費用。就如二0二0年四月,政府公佈的抗疫經濟援助措施,包括向合資格本地僱員派發一萬五千元現金、自由職業者派一萬元現金,企業按僱員人數獲派十五萬至二十萬現金,以及向全民派發兩期金額合共八千元的電子消費卡。首兩輪援助措施合計預算約五百多億元,等於本地生產總值的12%,的確,政府此舉真的能提振澳門經濟。所以,每遇經濟低迷時期,尤其是現在澳門市民北上消費熱潮正旺盛,可是,為澳門中小微企正是雪上加霜的困難時期,所以,又有很多聲音鼓吹政府再次派消費券。

免費是一場政經博弈

  
綜觀世界經濟強國,尤其政府有為的國家,都是透過多元的發展,讓市民能在自食其力下存到錢,透過各種稅收及中央公積金,發展很多福利措施。澳門是過度依賴賭收,如疫情期間,沒遊客賭客,澳門經濟幾近停擺,赤字財政亦是意料中事。所以,有限度的福利及免費也許是特區政府必須慎重考慮的。以新加坡為例,獨立之初的那十多年幾乎是新加坡最具活力的一段時期,新加坡政府雖然沒有像西歐國家一樣提供高福利的社會保障,但卻在住房、教育方面履行了一個政府最基本的保障職能,並在醫療方面切實保護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的就醫權力,盡最大努力激發了新加坡國民依靠自身努力,改善自身生活的動力。去年,新加坡更為低收入人士提供免費住房,要知道,新加坡的種種減免措施是經年累月的自力更生的成果,而且是循序漸進的舉措,這亦是新加坡國民幸福感日漸高企的原因。

  回到澳門,市民搭巴士原價六元,用澳門通或其他軟件只要付三元,長者更是免費,每年政府的巴士費用補貼近十億。怪不得視錢如遊戲的中國巨富馬雲在《贏在中國》節目說過:「免費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東西,免費是暫時的,之後會為這個免費買單,而且這個代價比免費的原價要高昂得多。」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說:「凱恩斯主義在全世界為何總是『贏』?政客需要政績,哪怕飲鳩止渴;瀕臨破產的企業家,需要苟延殘喘;缺乏常識的民眾,需要免費的午餐;平庸的經濟學家,需要滿足以上幻象生存;凱恩斯主義剛好能同時滿足以上需求。」

  澳門政府是徹頭徹尾的凱因斯經濟粉絲,動輒就用大白象工程刺激就業,拉高GDP亮麗的數字;還有擴大政府支出來緩解經濟困境。但是凱因斯的政策同時也會造成政府預算赤字,因此也成了質疑與爭議的焦點。凱因斯認為,為了降低嚴重的失業問題,財政赤字是可以容忍的,等到經濟復甦了,生產、就業及所得自然會增加,也將增加政府的稅收,屆時財政赤字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但是,澳門政府的如意算盤實在太依賴賭收,而不是官員的才智與見識,亦沒有如商業巨頭般,先引進免費,然後持續賺到稅收的本錢。


蔡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