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評價不一
文理博士不同

  
  博士分文理,八仙過海,各出其謀。依據學術友人的說法 “理工科就好似追女神咁,一係就短時間拒絕你,一係就快速邁向成功;文科就係追渣女,一路拖住你, 比希望你又唔應承”。雖然這種說法十分粗疏,但作為老博士的朋友們,估計也深有同感。作為文科博士,當中還包括一些特殊的變量令人摸不着頭腦,比如說,在A學校可以通過的,在B學校不可能;在C學校是高級的,在D學校就會有問題;主因在於社會科學的評價體系是複雜的,每個學校的需求不一,就形成了不同門類的學派,包容性不高,亦各有其立場與定位。正是文科博士的評審標準不一,亦成為了文科與理工科趨同的主要原因。定性與定量研究的抗辯之中,就導致了定量顯得更標準,亦令定性研究顯得 “不科學”,久而久之,定量亦成為了評價研究的主要標準之一。對於文科博士而言,亦可分為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相對而言,社會科學的博士更貼近自然科學的應用上,因此,在澳門讀博士的朋友,更多傾向於人文科學的研究中,畢竟文科博士搞幾條數理模型分析始終是令人摸不着頭腦。相對而言,用文字來分析的方法則較為能夠被接受,亦因此大量在澳門的社科研究均以規範性的語言來進行,對數據的應用一般停留在統計表格的討論當中。因此,選擇博士學位前必須功夫做足,不然進入了不合適的大學就讀,在不同的評價體系下,很容易出現評價出錯的問題。

  教授水平的評鑑不一。對於小市民而言,常在網絡媒體發現,言之有道的就是出色的學者。少見於公共空間的,其價值則略為遜色。但是,在現今的學術界評鑑體系來看,能夠在內地頂尖期刊、國際期刊發文的,就能夠被理解為學術水平高。但是,對於一位學者而言,教學亦相當重要,對社會的貢獻則更顯得有其 “用處”,因此亦可以作為評鑑的標準。如何從不同角度去評鑑學者則顯得更重要,因為不少 “學者”的水準或會受到質疑,如果評鑑沒有標準,整個系統就面臨崩潰。相對而言,自然科學的評鑑則顯得簡單、直接、明瞭。筆者有時候看太太的醫學論文時,不禁讚嘆研究的簡潔,幾乎清一色是實驗數據,理論的運用也是清晰易懂(其實不需要),只需分析變量之間的關係,產生效果,往後的研究就可以再去追循,相對文科博士的研究內容,說實話,筆者有時候都不大清楚自己在研究甚麼。

  最後,評鑑體系或不同,互相比較無標準,這亦成為了社會科學之中的一個 “黑箱”,導致了坊間經常出現對教授觀感不一的原因。而在學術圈中,說實話,論文的發表相對而言是公平的評價標準,因此現有的學術工作者均只能在這個學術圈中形成自己話語體系以後,才能在學術界站得住腳。


艾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