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成績」洋洋灑灑
談「不足」一語帶過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十六日的本欄目文章《又到施政報告日 或又“報喜不報憂”》就曾指出:“所謂‘報喜不報憂’,就是‘只說成績或功勞,不說失誤或不足’。後一年度的施政報告一般都先要對前一年度的施政工作做概要性總結,而因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年的施政工作應該既會有成績,也難免會有一些不足。因此合理的概要性總結就應該是‘既有成績,也有不足’。而其中的‘不足’的實際意義可能更大,因為它顯示政府對自己的工作能有較為清醒的認識,更可能會在今後的工作中努力彌補或改進這些‘不足’。所以政府施政報告不應該‘報喜不報憂’”“澳門特區政府施政報告,基本都是‘報喜不報憂’,即基本沒有涉及政府工作可能存在的不足的內容”“施政報告‘報喜不報憂’,既不利於提升政府的施政水平,更不利於澳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因此澳門社會應該要有這樣的訴求,即澳門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應該‘報喜又報憂’”。

  五年時間過去了。本月十四日行政長官賀一誠在立法會宣讀特區政府二零二四財政年度施政報告。該施政報告“洋洋灑灑”用了近萬字介紹特區政府在去年的施政成績,而對去年政府施政可能存在的不足,卻僅用“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政府施政還存在一些不足,與社會的期望還有差距,還有更大作為的空間”這樣簡單、模糊的一句話來“一語帶過”。特區政府二零二四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的這種狀況,依然還是筆者在五年前就指出的“澳門特區政府施政報告,基本都是‘報喜不報憂’,即基本沒有涉及政府工作可能存在的不足的內容”。

  該施政報告用了近萬字來介紹特區政府二零二三年施政工作的成績,包括“(一)維護國安有效落實;(二)經濟持續復甦向好;(三)適度多元加快推進;(四)民生工作不斷優化;(五)行政改革逐步深化;(六)城市建設有序推進;(七)深合區取得新進展;(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試想如果特區政府真的能夠做得那麼好,那麼未來澳門發展還需要擔憂嗎?只不過該施政報告所介紹的特區政府的這些施政成績似乎有“自我表揚過度”之嫌,未必經得起仔細推敲。

  例如對於“經濟持續復甦向好”,眾所周知二零二三年澳門經濟之所以能夠得以復蘇,主要原因在於“新冠疫情影響基本消失,澳門與內地實現人員往來正常化”。但在該施政報告中的這一部分,對“新冠疫情影響基本消失,澳門與內地實現人員往來正常化”這一因素“隻字不提”,卻表示“多措並舉促進綜合旅遊休閒業恢復,持續開拓國內外客源。延續二零二二年多項臨時補貼及稅務優惠措施。持續擴大公共工程投資,開展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房屋等各類工程項目”,和“豐富社區旅遊元素、盤活社區經濟是二零二三年促進綜合旅遊休閒業恢復發展的著力點。推出‘新馬路任我行——步行區試行計劃’。結合幸運博彩經營承批公司承諾的非博彩項目,籌劃啟動六個歷史文化片區的活化工作,試行‘福隆新街步行區活化計劃’,創設條件吸引商戶進駐,完善區內營商環境,並加強串連城中各項盛事活動,發揮分流旅客、提升社區文旅經濟活力的作用。延續擴大‘關前薈’品牌效應。舉辦節慶盛事活動,提高澳門旅遊吸引力。善用不同社區獨特的文化、歷史、品牌盛事、美食、濱海等資源,舉辦具特色的社區活動,吸引居民及旅客消費。與各地知名網絡影片平臺、電視台合作,拍攝突顯澳門社區魅力的綜藝節目,線上線下合力加強澳門社區宣傳推廣。特色店以‘點’帶‘面’,不斷加入創新元素,為社區經濟注入活力”。該施政報告中的這種表述,就將二零二三年澳門“經濟持續復甦向好”的功勞,基本都“計到了特區政府的頭上”。這種做法有“貪天功為己有”的嫌疑。如果特區政府真有這麼大的本事,為何不在二零二二年就讓澳門“經濟持續復甦向好”?

  再如對“適度多元加快推進”中的“加快發展中醫藥大健康產業”,該施政報告中的表述是“推進中醫藥研發及成果轉化,中醫藥等科研平臺已吸引多間內地企業聯合開展研發及在澳轉化。切實執行中成藥註冊制度,構建具澳門特色的中成藥審評體系,獲得簡化註冊資格的澳門外用中成藥產品成功取得內地藥品註冊證書。透過‘港澳藥械通’政策,積極推進深合區內使用已於澳門上市的部分藥物。優化工業准照申請諮詢服務,打造澳門中醫藥品牌工業,多間藥廠、大健康食品廠獲得工業准照。有序開展小型醫療器械進口管理工作。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大健康產業重點項目有序落實,至二零二三年九月,產業園註冊企業一百九十一家。通過產業園培育的澳門企業六十一家,實際簽約入駐澳門企業三十家”。該施政報告在這裡的問題是對“吸引內地企業聯合開展研發及在澳轉化”“藥廠、大健康食品廠獲得工業准照”,都採用“多間”這樣一個模糊的量詞;而對於“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大健康產業重點項目有序落實”,卻詳細地介紹“至二零二三年九月,產業園註冊企業一百九十一家。通過產業園培育的澳門企業六十一家,實際簽約入駐澳門企業三十家”。這種情況顯示特區政府明確知道應該用較為具體的數字來說明“成績”,但用“多間”這種模糊的表述可能就顯示特區政府對自己在“吸引內地企業聯合開展研發及在澳轉化”“藥廠、大健康食品廠獲得工業准照”等方面的施政“成績”多少有些心虛,不敢將相關數據寫得較具體。而且此前本欄目多篇文章也已指出:“深合區的產業發展不等同於澳門的產業發展”。特區政府用“至二零二三年九月,產業園註冊企業一百九十一家”等來作為自己的“施政成績”,可能也有將他人的工作成績“據為己有”的嫌疑。

  當然特區政府二零二四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最大的問題,還是“只說成績或功勞,不說失誤或不足”。這不僅顯示目前特區政府對自己的工作表現“感覺過好”,而且也顯示特區政府未來的實際工作表現,很可能“好不到哪裡去”。


禇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