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笛小提琴的隔空對話

  
  疫後數月,澳門樂團在廖國敏指揮的帶領下,創造出了新的風氣,這亦吸引了久未觀看澳門樂團的筆者一連三場音樂會觀看演出。青年帶動社會更新,在藝術世界中,能夠看見新一代的活躍,憑藉能力為社會帶來貢獻的同時,亦鼓舞了後浪對藝術的奉獻。本次演出帶來了崔娜卿(Jasmine Choi)的恰恰圖良,作為國際知名的長笛演奏家,畢業於音樂首府柯蒂斯音樂學院,師從著名的長笛演奏家朱利葉斯•貝克,更是廖指的同學,其合作的默契建基於在學時,這一份友誼亦把獨奏家再次帶來了澳門。本次長笛版本的恰恰圖良,對比小提琴的原版本而言,有幾個方面還是困難重重。比如:樂曲開始小提的低音部分,充滿了神秘而且厚重的音色,引人入勝,對比而言,長笛的低音部分難以具有這種聲音特徵,雖然兩件樂器的音域相近,但是總的而言,改編給其他樂器的版本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冒險。不過總的來說,崔娜卿的演奏還是充滿決心,面對為小提琴創作的曲目來說,其技巧的把握是十分困難的,畢竟創作者本身的思考就是為了小提琴而設,透過其他樂器來演繹的話,要達到類近的效果也是有難度。不過,作為一位專業的演奏家,崔娜卿也是完美地演奏出整首作品,而在第二樂章的表現也充分發揮了吹管樂器連綿不絶的特色,作為行板而言,確實是美不勝收,引起觀眾的思考。

  最近數場音樂會,筆者帶着太太一同欣賞,對她來說古典音樂總是令人摸不着頭腦,其實為甚麼古典音樂總是與大眾存在一個距離,說白了,就是因為它需要學習。與流行音樂最大的不同在於歌詞本身就明瞭易懂,因此其影響力可以達到國際級。那麼,古典音樂的困難到底在哪兒呢?其實都在細節上,比如,複雜的音樂結構、長時間的演奏、缺乏視覺效果、語言上的障礙,以及文化背景等都會令觀眾敬而遠之,對高大上的藝術產生了不可觸碰之感。事實上,這些亦是古典音樂有趣的地方,比如音樂結構的和聲,透過和弦的轉調、織體的結合及創新,令聲音的本質產生更多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另一方面,很多對古典音樂的色彩難以了解的朋友,其實可以嘗試從聲音的明暗開始去理解,比如小提琴、長笛、雙簧管等高音樂器的演奏,沉穩的如大提琴、低音提琴、低音號等演奏的聲音。對比繪畫的光暗就一目了然,對比視覺藝術而言,聲音是流動的,亦創造了暗示性的、壓抑的,以及細膩的和聲,從而聲音的性格也產生出來了,除了色彩以外,這一幅 “畫”竟然還會有情感。因此,古典音樂為甚麼觀眾群都比較有年紀,其實人生經歷多了,從聲音的抽象中總能引起一絲的共鳴。由此,就如觀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多個版本,古典音樂亦是,對每一位觀眾自身而言也是獨特的。

演出名稱:笛聲魅境—崔娜卿與澳門樂團
演出團體:澳門樂團
曲目 :阿拉姆.哈恰圖良: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長笛和管弦樂隊版本)
尼古拉.里姆斯基 —高沙可夫 :《天方夜譚》,作品35
指揮 :廖國敏
獨奏者 :崔娜卿
時間 :2023/03/10/20:00
地點 :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艾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