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 慶 感 言


  
訊報創刊踏入三十四周年,個人的傳媒生涯也接近一個甲子。訊報見證了澳門回歸、特區政府成立,以及賭權開放,共渡三年疫情困境。三十多年來蓮花寶地的興衰。一路走來,一步一腳印,感恩沿途有你。縱有幾許「傷春悲秋」,小城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

  近期偶爾整理數十年來曾經參與的採訪、參訪,以及新聞界活動舊照,尤其澳門回歸前前赴北京、葡萄牙參訪的照片,已是人面全非。其中一九七九年應市政廳邀請,澳門七個中文傳媒組成採訪團(當年澳門只有五家中文日報,連同香港無線電視及亞洲電視駐澳記者),跟隨「龍獅團」前往葡萄牙進行參訪活動。翻看舊照其中五位同業經已身故。時任市民日報記者劉榮亦已過著弄孫為樂的悠遊歲月。

  在葡國採訪期間,經友人引介認識戴名揚,當年他剛在葡國畢業,透露將於翌年回澳執業律師,當晚各人并欣賞了葡國的「花度」音樂。時間有如白駒過隙,幌眼已逾四十年,戴名揚律師亦已英年早逝。滄海桑田、物是人非,不禁令人唏噓,亦體會到時代巨輪無可抗逆。

  訊報作為時事討論平台,無可避免觸及一些既得的利益者。三十多年來直面分別屬於官、商、民的三宗官司:按時序首先是回歸前,澳門東方基金會事件。澳門回歸後,特區政府組成「澳門基金會」接收了原葡治政府批示予東方基金會每年的賭收稅款,這個小金庫亦得以營運至今。

  回歸後,報社接獲市民投訴山頂醫院醫生失職來函,於是向山頂醫院公關部門求證,獲得書面回覆後。報社將投訴信及山頂醫院澄清公函一併刊登,竟被該醫生向法院起訴,不過,經檢察院調查真相,最終未能成案而告終。

  近年關於評論「海一居」事件,與商界引發的官司,最終在中級法院終審獲勝訴,原「海一居」地盤已被政府收回,改作公屋及長者房屋用途。保利達洋行有限公司亦須向購入「海一居」樓花準業主償還款項,終結了準業主多年來因樓花問題的遊行示威行動,社會亦因此重獲安寧。兩宗成案的官司,令公帑,以及政府土地能還利於民,第四權的監督,以及本報作者的揭露與評論當是功不可沒。

  尚記得訊報創刊時所發表的辦報方針-溝通澳、港、台及內地訊息交流,促進澳門社會繁榮安定,乃《訊報》之宗旨。關心澳門,熱愛中華,乃《訊報》之立場。理性客觀,和而不同,乃《訊報》之風格。兼容並蓄,百家爭嗚,乃《訊報》之內涵。三十多年來未忘初心。曾有讀者質疑,訊報出現同一版面刊登了不同意見的評論,是否沒有立場,或予人「和稀坭」的感覺。但這正是《訊報》的風格和內涵,讓不同意見交鋒,集思廣益,令政策獲得更充分的探討,結合各方不同意見,才作出較完善的決定。就如「新馬路任我行」的舉辦,經過正反多元意見的發表、討論,政府當局最終表示:「短期內暫時已無條件再舉行」,這是言論自由的寶貴。

  疫後,祈盼烽煙與天災、疫情一去不復返。世界重獲和平安定,人們生活及經濟復常,繁榮昌盛,處處重現歡顏。


周仲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