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與天文氣象史話

  
古今中外天文學家
曾在本澳活動史略

  
義大利天主教耶穌會會士利瑪竇應召赴中國傳教,於1582年8月7日抵達澳門。他除了傳播天主教教義之外,還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由民政總署、澳門藝術博物館、意大利馬爾凱大區、意大利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遼寧省博物館、澳門墓金會、澳門利氏學社、台灣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聯合主辦的「海嶠儒宗──利瑪竇逝世四百週年文物特展」在2010年8月7日於澳門藝術博物館開幕。同時由澳門藝術博物館、澳門耶穌會、文化局聯手統籌,澳門雕塑家黃家龍製作的利瑪竇銅像在同日上午十點於澳門大三巴牌坊旁聖保祿學院遺址揭幕。

  葡萄牙天主教耶穌會士、天文學家、音樂學家徐日昇在1669年1月20日抵達澳門之後,他完成澳門聖保祿學院人文文學課程,同時學習神學。接受藝術碩士文憑之後,從事教授人文文學課程兩年。
時任中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長嚴俊博士、小行星基金會理事長楊捷興研究員、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副秘書長汪琦研究員等,在2006年12月訪澳。他們是為了出席何賢星在本澳舉行命名儀式才到達澳門。澳門業餘天文學會宴請他們一行,最後邀請紫金山天文台台長等嘉賓們,參加該會2008年成立二十五周年的慶典。

本澳天文氣象設施史話

  
澳門官方天文氣象機構沿革: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曾經在鳳凰山(今白鴿巢公園)上面興建觀星石屋以觀察天象,這是澳門最早天文台,但是這個天文台很快被廢置。氣象觀察工作在許多年之後,就由當時駐澳門的葡萄牙海軍負責,其記錄也始於1861年。葡國海軍上尉史地納直至在1880年,在澳門創建氣象臺,台址設在現今山頂醫院左側山坡上面。由於該氣象臺設備簡陋,主要依靠上海耶穌會主辦的徐家匯天文臺及馬尼拉氣象臺支援,才能夠發出天氣預告。

  澳門氣象台在1952年成立。大砲台在1965年正式設立氣象觀察站。該台總部在1966年4月28日從山頂醫院搬到大砲台。氣象報告電話錄音系統1989年設立,提供24小時專線查詢服務。該台至1996年7月26日再遷往氹仔雞頸山新址辦公。在1999年澳門回歸之後,地球物理暨氣象台易名為地球物理暨氣象局(葡萄牙語名為Direcção dos S erviços M eteorológicos e G eofísicos)。

  澳門科學館:曾經稱為澳門科技館,現在簡稱科學館,葡萄牙語名為Centro de Ciência de Macau,英語名為Macao Science Center)。早在2001年7月,時任澳門業餘天文學會副會長李志輝撰《澳門應否建天文館》一文,提出澳門需要興建天文館,該文在2001年7月31日刊登於《澳門日報》。該館由已故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投資及興建作為澳門以科學為主題的博物館。該館位於澳門新口岸新填海區孫逸仙大馬路。澳門基金會信託委員會在2002年8月14日決定把即將動工的科技館命名為「澳門科學館」,總投資預算約為六至七億澳門元。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及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在2009年12月19日於此主持新館開幕典禮,直至2010年1月25日對外開放。澳門科學館天文館自2015年7月起在每個月都舉行點亮星辰活動,邀請各地嘉賓主講科普講座,以推廣天文知識。此外還播放3D電影,以推廣自然科學知識。

  澳門科技大學:建校於2000年3月27日,屬於澳門一所私立國際化綜合性研究型現代大學,其中隸屬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本部位於澳門偉龍馬路,該校擁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英語名稱為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縮寫為 MUST,簡稱為澳科大。中國天文學家許敖敖在2002年至20012年曾任該校校長。在2013年初卸任校長後,擔任該校校監顧問,主持澳科大太空科學研究所月球和行星科學研究工作。

  該校其中設有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機構。該實驗室在2018年10月8日正式掛牌成立,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批准,在天文與行星科學領域唯一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可可講座教授擔任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歐陽自遠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實驗室現時有四十位專家學者,包括講座教授、教授、特聘教授、特聘顧問、副教授、特聘副教授、助理教授等,研究團隊超過九十人。實驗室研究項目「嫦娥探月數據的分析與研究」在2012年獲得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實驗室研究項目「嫦娥工程多波段探月資料的科學發現」在2016年6月獲得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20年研究項目「月球、小行星、巨行星的表面特徵、內部結構研究」獲得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澳門科技大學的許文韜團隊和美國科學家在2022年4月12日於《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發表研究,表示在2022年1月初次透過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編號「C/2014 UN271」的巨型彗星。

當代本澳天文氣象社團史話

  
澳門天文學會:前身為澳門業餘天文學會,該會成立於1983年,1986年7月16日立案註冊。在2013年創會三十周年之際,正名為澳門天文學會。現時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在澳門《華僑報》出版天文專題。

  澳門天文攝影協會:於2018年10月18日立案註冊。該會以推動天文攝影研究、普及天文攝影知識、促進天文攝影相關的交流為宗旨。

  澳門氣象學會:於2018年5月16日立案註冊。是由一班熱愛氣象人士組成非牟利團體,成員當中包括有氣象專家、氣象研究人員以及教育界人士。其宗旨是為了加強本澳居民氣象和防災意識,同時推動科普和學術研究,以促進與本地及外地氣象機構交流合作。會長為方志剛,理事長為冼保生。曾經舉辦過的活動包括有公眾及學校科普講座、賞雲活動及攝影比賽、參觀官方氣象機構、天氣預測比賽、熱帶氣旋預測比賽等。

  澳門培正中學天文氣象學社:該學社成立於2002年,現時社員大約有五十人。自設澳門天文氣象追擊站,該網站成立於2018年8月24日。

小行星命名與澳門

  
有不同作為小行星命名的理由。有以地名命名的,由SCAP1在1997年1月11日於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基地發現的永久編號8423星,命名為Macao澳門星。

  有以機構命名的,由CNEOS在2007年5月19日於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觀測站發現的永久編號200003星,命名為Aokeda澳科大星。

  有以人名命名的,由紫金山天文台在1978年10月29日於南京發現的永久編號5045星,命名為Hoyin何賢星。由紫金山天文台在1998年2月15日於南京發現的永久編號55901星,命名為Xuaoao許敖敖星。由LONEOS在2000年4月26日在美國亞歷桑那州的羅維爾天文台近地天體搜尋計劃(Lowell Observatory Near Earth Object Survey)中所發現的永久編號51166星,命名為2000 HW63許文韜星。同澳門科技大學有關的小行星命名佔三個。

參考資料:吳志良和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 、澳門政府新聞-中文版、《澳門日報》、澳門華僑報歷史資料庫、濠江日報、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澳門印務局、澳門氣象學會、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科學館、澳門培正中學天文氣象學社。




 建燁
   
☆ 天主教耶穌會義大利籍神父、傳教士、學者利瑪竇畫像,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 葡萄牙耶穌會士天文學家、音樂學家徐日昇半身像,維基百科共享資料    ☆ 今大炮台上的澳門博物館現址,曾用作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台辦公處,維基百科共享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