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與傳承
「愛樂女」迎三八專場音樂會
(下)

  
  展現非凡演奏技術的二胡傳統之作。在當下無論是二胡愛好者抑或是音樂學院的專業二胡學生,演奏高難度或現代作品成為了大多數教學人員與琴童學生們的追求目標,為何大家總趨之若鶩的追求高難度作品與現代作品呢?理由無她,這種學習追求或教學追求更符合當下這個市場化社會的發展情況。讓一位老師用半年的時間教一位學生演奏好一部傳統作品,即使老師願意這麼做,學生和家長亦不願意。畢竟在這個以投入產出作為主流價值觀的當下,大概也不會有幾個人願意半年多時間裡一直學習演奏一部傳統作品的。在高難度作品與現代作品不斷填充著當下主流二胡教學的時期裡,對於傳統作品的回歸,是每一位二胡演奏家與二胡教育家需要思考的重心。當下內地各大音樂學院的入學考試亦逐漸朝著這個方向加以改變,對於傳統曲目以及基本功情況的判定成為了現在內地部分主流音樂學院考察學生是否具備考入音樂學院繼續深造的重要指標之一。在音樂會當中演奏兩部體現基本功的傳統之作,如今甚少有演奏家會這麼做的,畢竟當下的多數觀眾都比較喜歡具有高難度的作品或者是現代的流行作品。宋飛教授亦不是如此。在此次的專場音樂會當中她共帶來了兩部二胡的傳統之作,一部為《空山鳥語》,另一部為《燭影搖紅》,這兩部作品均為民國時期作曲家劉天華創作的作品。前者創作於一九一八年,修改定稿完成於一九二八年。後者則創作完成於四年之後的一九三二年(《燭影搖紅》亦是作曲家劉天華創作的最後一部二胡作品)。宋飛教授的演奏在基本功方面可謂是非常紮實,當年筆者小時候學習二胡作品《空山鳥語》時經常聽的版本就是宋飛教授在二胡教學視頻當中的示範,此次能夠現場聽宋飛教授演奏該部作品,有著非常特別的感受。相對而言,現在宋飛教授的演奏聽起來則更加老練,特別是作品當中接近最高音的樂段,用強弱對比力度以及音色變化的方式來模仿不同的鳥在山林當中的鳴叫聲,可以說是惟妙惟肖,甚至達到了以假亂真的效果。如果不考慮身處在甚麼地方,那真有一種在山谷之間聽蟲鳴鳥叫的感覺。宋飛教授的演奏已將音樂色彩的處理方式展現到了極致。這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做到的,如果想達到此等境界沒有幾十年的苦練加上十餘年的基本功,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前幾年筆者亦有幸受到內地部分音樂專業院校的邀請擔任學生畢業音樂會的校外評審,在評審過程當中筆者發現對於學生畢業音樂會的演奏技術要求是越來越嚴格了,協奏曲的數量有一定的規定,國外移植作品的數量亦是有著一定的規定。但是這類傳統的能夠展現實實在在的基本功情況的作品佔畢業音樂會的作品數量則一直在縮減。不過在音樂專業院校的入學考試方面,傳統的展現基本功能力的作品亦是在不斷的增加。如宋飛教授一般以身作則不斷推廣傳統作品的演奏家如今亦相對比較缺乏了。希望在未來的二胡教學發展中,除了大規模的引入高難度作品以及移植國外音樂作品之外,傳統的能夠展現基本功能力的作品亦需要得到一定數量的保留,這樣的發展才是科學與可持續的。

  兩部情感真摯的古典音樂作品。隨後上場演奏的是周宇博教授,周宇博教授為廈門集美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特聘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亦是集美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鋼琴學科的主要骨幹教師之一,周教授的唱片已在歐洲三十多個國家推廣,二零一九年她曾榮獲德國古典音樂獎,是一位具有高水平亦接地氣的鋼琴演奏家。她除了參加高水平的專業性古典音樂活動之外,亦非常熱衷於參加社會性的音樂普及活動。此次的專場音樂會當中她共演奏了兩部作品。第一部是作曲家約翰尼斯·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一八三三年五月七日至一八九七年四月三日)創作於晚年時期的《六首鋼琴小品》當中的「第二首」,《A大調間奏曲》,第壹佰壹拾捌號。布拉姆斯創作這部作品的時間大概為一八九三年,當時布拉姆斯已經逐漸透露出與世俗分割的意向,大概是預感出自己所剩的日子已不太多了所以這時候的作曲家選擇長期居住於鄉間,並且開始創作一些帶有總結性質與回憶性質的音樂作品。布拉姆斯晚年創作的這些作品中具有平靜而深沉的情感,對於一般人來說如果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或情感經歷是很難演奏好布拉姆斯晚年時期的音樂作品。周宇博教授的演奏平靜而深沉,準確的將一位晚年時期的作曲家在音樂作品當中投入的情感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她的演奏觸件十分細膩,音樂表達深沉而富有詩意。她演奏的另一部作品則是俄國作曲家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曼尼諾夫(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一八七三年四月一日至一九四三年三月廿八日)創作的《波爾卡舞曲》小快板。對於這位作曲家有過了解的讀者可能都會知道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基本上就是熾熱而富有爆發力的,具有非常鮮明的俄羅斯學派風格。她的演奏在這部作品上則是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轉,由前面的平靜突然轉向了沸騰的跳躍式行進。能夠做到如此遊刃有餘的沒有任何拖泥帶水的無痕切換亦實在是太難了,畢竟兩部作品的情感亦是有著很大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在這兩部作品的演奏上則可見其功力之深厚。

  中西合璧的經典之作。在當晚音樂會當中筆者最具有興趣的一部作品便是楊寶智創作的《河南墜子引子與賦格》(三弦、小提琴二重奏),當晚由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趙嬋與三弦演奏家程珊共同演奏。這部作品最早的創意來源於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司徒華成的建議。作曲家在吸取了小提琴演奏家的建議之後到河南採風,根據河南當地的民間音樂「墜子」創作了該部作品。作品嚴格地按照西洋音樂創作時對位的技法要求寫成,音樂活潑熱情,情感熱烈,富有趣味。是中國彈撥樂器三弦與西方弦樂器合作的成功之作。當晚兩位演奏家的配合可謂是恰到好處,將中國彈撥樂與西方弦樂的特點同時展現了出來,和諧而自然。

  音樂會最後,在外籍小提琴演奏家殷歐卡琳帶來的小提琴獨奏《梁山伯與祝英臺協奏曲》的美妙樂音中圓滿落下帷幕,全場觀眾一起鼓掌高喊「鄭老師,我愛你」!

 ☆ 廈門市南樂團在音樂會中演奏的畫面。圖片來源於鄭小瑛藝術中心 ☆「愛樂女」代表宋飛為鄭小瑛教授配戴紅花的畫面。圖片來源於鄭小瑛藝術中心
林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