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
澳門特區能發揮多少?

  
  從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開始,澳門就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而澳門這個特別行政區被以基本法確認為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特別行政區。而澳門亦不辱使命,在過去二十年,澳門為中國歷任領導人和相關官員交口讚譽是實行一國兩制的「典範」(只是,直至去年十月,在中共二十大的工作報告中,澳門才突然被指為「十年前,我們面對的形勢是,⋯⋯香港、澳門落實『一國兩制』的體制機制不健全;」確實是當頭棒喝,雖然大家可能都不太介意,但終歸會有疑惑的,一個一直被譽為實行一國兩制的「典範」的澳門特區,為何竟然在執政黨的工作報告中落得一個「落實『一國兩制』的體制機制不健全」的定論。當然這個問題我們無法問,而往中國採訪的澳門記者朋友們也不敢問,所以,我們永遠無法知道作出這個評斷的理據)。而自從成為特區以來,在澳門內外,總有不少人說,實行「一國兩制」是澳門最大優勢或最大的制度優勢,例如隨便翻某天的報紙,就有澳區某人大代表認為:「未來,我們要思考如何用好『一國兩制』優勢」;又如某某研究會的會長也說:「澳門最大的優勢就是『一國兩制』」等等,這類說法近年充斥於主流媒體之中。而不難發現,同樣實行「一國兩制」的鄰埠的特首在對外推廣香港時,又是把「一國兩制」是香港最大的制度優勢掛在口邊。到底,「一國兩制」是否真的是一種制度優勢?其優勢體現在哪裡?


  應當承認,「一國兩制」提出之初,不論其出發點為何,但對澳門人來說,確實是中了大獎。澳門早在一九六六年「一二.三事件」之後,已被人稱之為半個解放區,回歸中國只是時間問題,葡國人在六七年及七四年兩度要離開亦被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長期打算,充分利用」八字方針下留了下來。而作為澳門人,很老實說,小小澳門是否具有自治能力,大家都心中有數。但因為搭上中央對台政策和對港政策的順風車,澳門亦被賦予實行「一國兩制」的機會。而且,還考慮到澳門的一窮二白、沒有任何資源,延續了澳門可以繼續開賭,令澳門這個小城在全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成為唯一一個合法開賭的地方,成為一個經濟上的獨特優勢,也為過去二十多年澳門創下經濟奇跡奠下基礎。

  回歸之初,中央政府恪守基本法,確認除國防和外交之外,其他所有都屬澳門的內部事務,讓澳門享有充分的自治權。而澳門在澳人治澳方面,也一直實行鄧小平時代定下來的「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方針,容許不同聲音,做到兼容並包。而在較寬鬆的政治環境下,即使建制派壟斷了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壟斷了民間的話語權,但澳門特區政府歷任特首亦從不採取政治鬥爭的思維,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與非建制的民間對話,例如面對社會抗爭,零七年起實行十五年免費教育、同年當局重啟公屋興建、一四年的順應民意撤回反離補法案、一九年撤回六百億投資基金等等,都有效紓緩官民衝突,令社會相對和諧。若要強說,這也算是實行「一國兩制」的優勢。但隨着「一國兩制」的重置,⋯⋯,嘿嘿,不說也罷!

  說回「一國兩制」的所謂制度優勢,到底有沒有?若真有,澳門又能發揮多少?應該說,按照最初時的「一國兩制」,澳門還該是有點優勢的,雖然並不太多。對「一國兩制」的優勢,最常見的論述是澳門可以「背靠中國,連通世界」。坦誠說,澳門是比較輸蝕的。回歸之初,何厚鏵提出三大平台的構想,其中一個平台就是中國與葡語世界貿易平台。那時,有來自商界的議員就問,為何只做中葡貿易平台,葡語國家都比較窮,中葡平台可能沒有太大的經濟價值。何厚鏵很坦率地回應,佢都想澳門做英語世界平台,但我哋做唔到,我哋邊有能力同其他地方競爭,所以,利用澳門有大量的葡人及土生葡人,做得好葡語世界平台都唔錯啦。這是實事求是。但也說明,澳門連通世界的能力不如香港。

  而至今有人還說「一個中心、一個平台、一個基地」的發展定位被明確列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成為指導方針,這就是「一國兩制」帶給小城澳門的獨特而重要的優勢。而被大吹大擂的所謂「一個中心、一個平台、一個基地」,就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及「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可惜,正如那位商界議員所言,葡語世界確實較窮,貿易額有限,從何厚鏵提出中葡貿易平台,到後來得到國家肯定,將平台確立為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但至今也只是一個偶然搞搞政治騷的「舞台」,經濟效益肯定極為有限。在這種有局限的連通世界,相信應該與我們所期望的「一國兩制」優勢有個較大的落差吧。(待續)


區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