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把疫苗變成「毒藥」?

區政府日前公佈,本澳新冠疫苗接種率已達致百分之五十九,然後又將目標由七成推高到八成。正當官方興奮之際,坊間卻是罵聲一片,仿似注射疫苗如同注射「毒藥」一樣,鼓勵接種等同草菅人命。然而,眾多數據和事實都顯示接種疫苗是安全有效,醫學權威專家都紛紛呼籲盡早接種疫苗,但為何澳門市民卻越來越抗拒新冠疫苗呢?

  毫無疑問,擔心疫苗的副作用是人們其中一個憂慮。而政府的態度反覆,不斷搬龍門,才是令澳門市民抗拒疫苗的主因。猶記得當初全民接種計劃開始之初,當局要求長者、慢性病患者等群體不宜接種疫苗,但現在又強調這些群體更應盡快接種疫苗。疫苗還是那些疫苗,但原本不可以接種的群體突然就變到最應該盡早接種,對公眾而言這會否有點兒嬉呢?政府是否本身對疫苗亦是信心不足呢?如果政府對疫苗信心不足,又憑甚麼要求市民接種,然後獨自承擔接種的後果呢?

  本地疫情亦一直處於相對平穩狀況,再加上市民對疫苗有所憂慮,接種率自然不高,能被科學數據上說服的市民一早就接種了。即使再出現疫情,病毒又仿似只追著接種國藥的人群,然後當局又有不同說法︰不防感染,但有效降低重症或死亡個案。這並非指控政府講大話,而是從公共關係的角度而言,政府說法不斷快速改變,令市民應接不暇,令人有種被耍的感覺,除了耍人的會有快感之外,試問有誰被耍心裡會好受?

  當市民對疫苗失去信心之時,一個備受批評「卸膊無承擔」的政府卻用「公民責任」對市民進行道德勒索,催促市民盡早接種,這更激起更多人反感,本來仍持觀望態度的市民,更果斷加入強硬反對接種陣營。而政府不但沒有照顧到市民的憂慮,反而一直只強調科學數據、「公民責任」。顯然疫苗爭議不僅是科學數據的問題。要科學數據的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研究指出,未清洗的手機屏幕上的細菌比馬桶細菌多出400倍。我敢舔手機屏幕,你敢舔馬桶嗎?如果官員敢公開舔馬桶的話,相信很多市民非常樂意接種疫苗,甚至可以加送一次舔手機屏幕。

  毫無疑問地,現時不少市民反對疫苗的理據非常牽強,甚至可以說是「奇幻」,但市民對政府的不信任卻是最真實的。公眾在乎的是政府與他們之間的聯結,要的是政府真誠的尊重,而非要冰冷的科學數據,又或高高在上地進行道德勒索。

  一開始政府「開宗明義」強調自願接種,現時又不斷搞小動作間接「迫針」,卻連「打針假」都不考慮,更別說其他鼓勵措施,完全看不到政府有釋出善意,卻一直迫市民承擔接種的後果。這一切一切,市民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對政府的不滿,自然投射在疫苗上,「靈丹」都變「毒藥」。

  現時只要政府一提起「疫苗」,市民普遍反應就想到「迫針」,網上罵聲四起。疫苗是科學問題,但迫針就是政治問題,用強硬的政治操作來推高接種率,實際上就等同官迫民反。現時打兩針都搞到如此局面如此僵硬,還說日後要第三針,甚至每年補一針?政府若真正想普及疫苗的接種率,需要的不是科學數據,而是重新修補市民對政府的信任。


晏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