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愛樂樂團音樂季開幕音樂會觀後

2020年的上半年開始,新冠肺炎疫情就給線下演出帶來了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某一場活動已經計劃好要舉行了,甚至演出嘉賓都已經邀請到位了,但是就因為突然發現了一個新冠肺炎的病例。立刻、馬上,一切線下演出以及會造成人員大量聚集的活動,都需要重新評估舉辦活動可能造成的風險,從而延期舉辦或直接取消活動。過去看一場音樂會,當手中拿到演出票的時候,感覺這大概就是一件板上釘釘的事情,如果有所變動也可能只是因為演出嘉賓因某些原因無法來到演出現場從而更換某些演出演員或更換某些曲目。甚少會出現取消亦或者是演出延後舉行的情況。不過無論如何,我們都希望疫情能夠早日過去,從而讓我們回歸到過去那種能夠定時欣賞到美妙音樂的時刻。

  原定於今年八月底假上海大劇院舉辦的《上海愛樂樂團二零二一至二零二二音樂季開幕音樂會》終於延遲於內地七天國慶假期當中的最後一日(十月七日)晚上七時三十分假上海大劇院音樂廳成功上演。該場音樂會由上海愛樂樂團藝術總監、著名指揮家張藝執棒樂團,為現場聽眾以及來自網絡線上的聽眾帶來俄羅斯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科拉斯·布勒尼翁》序曲,以及另外一位作曲家利亞普諾夫《第二交響曲》筆者沒記錯的話這兩部俄羅斯作品應當是首次在國內的音樂會當中進行演奏。其中第一部作品筆者沒有聽過,也是首次聽,第二部作品曾經在北京就讀大學的時候聽過室友播放過一位俄羅斯小提琴家演奏過的版本,整體來說作品非常的具有詩意和力量。當晚由著名小提琴家黃蒙拉與樂團共同詮釋維尼亞夫斯基人生當中這部最具代表的作品《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上海愛樂樂團:上海愛樂樂團是在原上海廣播交響樂團基礎上組建起來的職業交響樂團。上海廣播交響樂團的前身是成立於一九五六年的上海電影樂團和成立於一九四九年的上海廣播樂團,兩團曾經分別為中國的電影配樂以及廣播電視的配樂發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上海市文化部門為了打造一個具有國際高水平的交響樂團,於是當時同時存在的上海電影樂團與上海廣播樂團合併組成了全新的上海廣播交響樂團,並委任著名指揮家胡詠言擔任樂團指揮,在著名指揮家胡詠言擔任音樂總監期間,樂團有了長足的發展和提高,完成向職業交響樂團的嬗變。到了二零零四年四月,樂團正式更名為上海愛樂樂團,同時委任著名指揮家陳佐湟先生出任藝術總監,開始實行國際化音樂季管理模式。二零零八年一月,青年指揮家張亮擔任樂團常任指揮。二零零九年三月著名指揮家湯沐海先生接任藝術總監。自二零一八年一月開始,著名指揮家張藝接任上海愛樂樂團最新一任藝術總監,開啟了樂團又一個新的歷程。

  德米特里·卡巴列夫斯基《科拉斯·布勒尼翁》序曲拉開音樂會序幕。於當晚音樂會中,上海愛樂樂團上演的第一部作品是前蘇聯著名作曲家德米特·鮑里索維奇·卡巴列夫斯基(Дми́трий Бори́сович Кабале́вский,一九零四年十二月三十日至一九八七年二月十八日)創作於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八年的《科拉斯·布勒尼翁》序曲,作品廿四。該部作品為中國國內首次演出。在翻看音樂會宣傳材料當中筆者發現了一個小錯誤,這可能是宣傳音樂會時撰寫文案的工作人員沒有注意到的,那就是作曲家的生卒日期出了點小問題,宣傳冊上的作曲家去世日期比作曲家實際上去世的日期提前了四天。不過筆者在大量翻閱過國內關於這位蘇聯作曲家的材料之後,也發現了關於記錄這位作曲家去世日期的時間比作曲家實際去世的日期提前了四天,不知道為甚麼出現這種情況。所以工作人員撰寫音樂會介紹材料的時候出現這類小失誤的確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如果工作人員在撰寫文案前能夠翻閱下關於這位作曲家的外文材料,我想這類不可能出現的小錯誤就不會發生了。不過還是需要對上海愛樂樂團的工作人員點一個大大的讚,畢竟對這位中國國內比較少人知道的作曲家的生平事蹟,工作人員還是耐心的進行了詳細的整理。歌劇《科拉斯·布勒尼翁》(又名《克拉梅西的手藝人》)大概創作完成於一九三七年,由卡巴列夫斯基根據羅曼·羅蘭的小說(《布拉金》撰寫劇本)創作,歌劇作品當中主要描寫的內容為發生在十六世紀中期法國技工科拉斯·布勒尼翁對於人生任何問題,都能付之一笑的那種面對生活的樂觀態度,這部歌劇也是作曲家職業生涯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作品。作品於一九三八年二月廿二日假列寧格勒首演,大獲成功,從而奠定了卡巴列夫斯基在蘇聯的創作地位。卡巴列夫斯基後來根據其中的音樂又編寫了一套組曲。整部音樂作品以民間風格的音樂為創作的源泉,這種方式可以準確地表現主人公科拉斯·布勒尼翁面對生活時候的那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上海愛樂樂團的演奏完全將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所想要表現出來的那種能夠代表俄羅斯曲風的狂野節奏表現到淋漓盡致,所有的弦樂都拉滿弓,長長的號角聲彷彿就將我們拉到當時歌劇演出的現場一般,富有無限的力量。

  真摯而純樸的亨利·維尼亞夫斯基《d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亨里克·維尼亞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八三五年七月十日至一八八零年三月十日)於一八六二年創作了《d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該曲於同年十一月廿七日,由作曲家本人維尼亞夫斯基擔當演奏,在著名指揮家尼古拉·魯賓斯坦的指揮下,於聖彼得堡進行首演。該作品全方位地立足於本民族的土壤,從某一種意義上來說該作品嚴格地繼承了夢德爾頌開創的抒情協奏曲發展路線,以真摯而淳樸的情感來表達作曲家對於土地與民族的熱愛。該部作品共有三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d小調,四四拍,奏鳴曲式。作品一開始就採用樂隊大合奏的方式進行切入,隨後樂章出現的兩個音樂主題都由獨奏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題情調高雅,但稍帶憂鬱之感,在移調和變形的呈現中,以複雜的小提琴演奏技法進行裝飾,樂隊在旋律下方進行襯托。第二主題非常的樸素,主題中最明顯的就是旋律進行時候小提琴所演奏出的三連陰,非常具有特色。第二樂章,不太慢的行板,降B大調、八、十二拍,三段體結構。這個樂章以維尼亞夫斯基的浪漫曲而著名。樂章當中出現的小提琴演奏的主題與樂隊伴奏部上行的三連音以及下行的四連音,不僅都同樣甜美,而且配合得天衣無縫,以「優美地唱出」來形容應該十分相稱。整個樂章細膩優雅,那種作曲家所想要表達出的詩意而帶有鄉愁之感的情緒,瞬間流露而出,讓人為之動容。這個樂章經常會在音樂會當中被拿出來單獨演奏,除作品特有的氣質之外,這個樂章也能夠非常準確全面地展現出俄羅斯部分地區的民族音樂風格。末樂章,中庸的快板(吉普賽風格),d小調,四二拍,迴旋曲式。樂章開始時有一小段即興式的引子,是獨奏小提琴的華彩部分,這個樂章當中小提琴演奏家黃蒙拉的演奏可謂是出神入化,達到了一種音樂與思想完全融合的境界。在一段小提琴的即興演奏之後,樂章轉入了中庸的快板主題,作曲家在譜面上標註了「吉普賽風格」,在這個部分當中曲調非常熱情奔放。獨奏小提琴率先引出樂章的基本主題。隨後樂隊緊跟著演奏出不斷反覆的基本音樂主題,在不經意之間樂隊穿插了兩個略帶有對比性的主題,其中一個借用了第一樂章當中出現的第二主題,這個主題在這裡兩次出現,但是與第一樂章不同,這裡出現的主題移到降B大調上。穿插的另一個主題則轉入了D大調,也是使用吉普賽風格寫成。這一風格洋溢在整個樂章之中,最後在輝煌的音響效果中結束全曲。


☆ 上海愛樂樂團樂季開幕音樂會宣傳照。圖片來源於上海愛樂樂團   ☆ 二零二一上海愛樂樂團新一樂季開幕式音樂會網絡直播的畫面。圖片來源於上海愛樂樂團


林龍平
電子信箱:130677006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