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紅街市被蔬菜店及超級市場重重包圍

  
  位於提督馬路使用超過八十年的紅街市正進行修復整治工程,其實,街市內一百五十六個檔攤販於今年三月底全數遷出,其中有一百三十三個攤販同意遷往臨時街市繼續經營,有二十三個攤販選擇暫時休業,許多接受媒體訪問的攤販慨嘆只能見步行步。目前工程已經進入如火如荼階段,施工期預計六百五十七天,總預算為七千三百八十萬澳門元。根據官方說,由於整治工程難度大、工序複雜,須在保育與整治間取平衡,市政署已先後與文化局、土地工務運輸局、消防局等進行深入商討、溝通,共同製定施工方案,市政署亦組建技術團隊,加強後續的協調和監管,及時處理施工的技術問題。

  紅街市是澳門唯一仍然維持原有公共街市用途且被評為不動產類別具建築藝術價值的樓宇,大樓結構出現鋼筋鏽蝕、屋頂及樓板滲漏水、設施老化及地面排水系統堵塞等問題,市政署一直持續進行保養維修,但無法解決老化狀況,經與文化局、土地工務運輸局、消防局等部門作深入商討、溝通,有必要對紅街市進行全面整治,同時優化設備設施,改善街市營商環境,向市民提供良好的購物體驗。

  多年以來,街市攤販一直提出優化街市設施的訴求,市政署在修復工程中,包括安裝空調系統,設置火牛房、兩部客貨兩用的無障礙升降機、於靠高士德大馬路花園仔側設置無障礙升降台,增設兩個卸貨台、貨運斜坡道及出入口,並全面更換牆地磚、翻新天花、重建排水渠網、重造天面防水及隔熱層,更換花園仔保溫隔熱屋面板,增加街市公廁的空間及男女廁格的比例。

  與此同時,在不減少現有經營檔位數目的前提下,對各檔位進行優化,包括在售賣枱前增設擋水板,避免攤位水外流濺濕公共空間,改善環境衛生;各攤檔設置四至六個防水插蘇等。

  當政府大費周章整治紅街市時,搬至臨時街市的攤販說生意大減,在街市周邊,已佈滿了很多蔬菜店、連鎖冷凍食品公司,二十四小時超級市場。其實,不僅僅是紅街市、下環街市、水上街市、台山街市等,當然亦包括正在修復的雀仔園街市,都遭到如此包圍,走訪眾多街市,不乏十室九空,政府可有想到,修復後的紅街市及雀仔園街市該如何闖出一條活路來呢?

三年新冠肺炎改變了市民的飲食習慣

  
二0一九年底,新冠肺炎爆發,引發了全球疫情大流行。三年以來,我們過著從未試過如此艱困的生活,首先是禁足、戴口罩、停工停學,不斷等可抵禦的疫苗面世。當我們為了生存保命,但又沒有良方妙藥時,就只好健康飲食。於是,進食最少兩份水果和三份蔬菜,頓時成為澳門市民的日常,於是,除了街市及附近的菜販外,突然多了很多蔬果店,走在不很長的下環街,就有十多家蔬菜店,本以為只要疫情過後,汰弱留強,一定會回落至疫情前的景況。沒料到,蔬菜店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開越多,連超級市場都來分一杯羹,增設了蔬菜及水果的貨架。顯然,如此激烈的競爭只會讓菜價的品質上升,而價格亦只會越來越便宜。

  眾所周知,澳門市民幾十年如一日,都習慣上街市買菜、買肉、買新鮮雞及買海鮮。可是,疫情前,澳門政府已過度驚恐禽流感而禁了活雞,改為冰鮮雞。相反,禽流感在香港狂爆後,港府仍然尊重港人的飲食習慣,照樣可售賣鮮活雞。連買雞都可以在蔬菜店、冷凍食品公司或超級市場,市民已經開始覺得不一定要去街市了。澳門人過年過節,總想有鮮活雞拜神,如果政府重啟活雞進街市,也許可以讓某部份人流重返街市。

  很多在街市擺菜檔的小販說,他們的來貨有指定的供應商,而且經常要前一天取貨,存在冰櫃,就算政府免租,菜價仍然比街上的蔬菜店要貴,亦不及蔬菜店新鮮,這是市民少去了街市的第二個原因。目前,好幾個大的街市,菜檔已能用十室九空來形容他們的慘況。

  再說街市豬肉,一向為澳門市民詬病是價格高。雖然,自二0二一年六月,市政署已先後約見兩南公司、主要超市、各街市肉販和融合堂代表,促請對鮮豬肉價格作相應下調,但是,市民仍然不賣帳。突然間,豬肉市場全面開放,有聯營超市開始自行來貨,額外售賣鮮活豬肉,而且高呼是上等黑毛豬,且以八八折、七折出售,中午以後,還按剩下的肉分類整頓,一盒盒放在冷藏櫃內,買二送一,甚至到傍晚時買二送三。這樣,市民為何還要撐二樓買街市貴豬肉呢!所以,街市的豬肉檔越來越步菜檔的後塵。

紅街市的未來就像當年被颱風天鴿淹浸的狀況

  
想起二0一七年,想起颶風天鴿,澳門市民仍猶有餘悸。天鴿蹂躪澳門,引發嚴重風暴潮,各區多處水浸,整個澳門滿目瘡痍。由於珠海供電網絡受損影響對澳供電,導致本澳大範圍停電,連鎖反應下,電訊、供水服務大受影響,重創民生,造成十死兩百多人受傷,成為自一九三八年颱風艾倫後,三十多年來造成澳門最多人死亡的風暴。大家從未見過澳門水浸的可怕景觀,沙梨頭一帶有三個被水淹浸的地下停車場,紅街市更成澤國,幾近我們常說的「水浸眼眉」。

  政府願意為雀仔園街市花一千一百多萬元,預計年底完工,特區政府可有想過,紅街市因為是文化遺產,硬著頭皮都要修復,那麼,雀仔園街市又該如何解說。筆者在該區住了多年,平日,市民都習慣走遠一點到營地街市或水上街市,雀仔園街市一直人流及生意都不理想,加上只有地下一層,既沒有熟食層亦沒有市政圖書區,而且周邊的超級市場及蔬菜店林立,真的沒想到修復後的經濟效益如何計算才能讓市民心服口服啊!

  七千多萬元修復紅街市,除了因為是具現代風格的文化遺產建築外,可有想到是否仍然可以發揮過去八十年為澳門市民提供的實際經濟價值呢?如果重新修復的紅街市不是門庭若市,而是門可羅雀,看來全澳市民都不想看到會出現如此尷尬光景啊?翻查這兩年的媒體關於紅街市的報道,有指摘其沒有就修復事宜展開過公開透明的諮詢,這是政府的一貫作風。

亡羊補牢:千金難買系統動力學及需求預測

  
無可置疑,特區政府習慣用固化思維去施政,紅街市的修復就是一個非常裹足不前的例證。也許,特區官員來學一點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早於一九五六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福瑞斯特(Forrester J. W.)教授創設。系統動力學是一門分析研究資訊回饋系統的學科,也是一門認識系統問題和解決系統問題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它是系統科學與管理科學的一個分支,也是一門溝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領域的橫向學科。

  目前,系統動力學模型經過美國學者麥可.古德曼(Michael Goodman)的研究團隊修訂,簡要成一個基本流程,其中包括「目標」、「措施」、「效果」、「現況」、「差距」。換句話說,「目標」與「現況」總會有「差距」,必須馬上採取「措施」加以修正改變,而這些措施實施後會產生一些效果,看看這些「效果」是否能收窄「目標」與「現況」的距離,然後再修正,目標是拉近、甚至試圖讓差距消失。

  我們已經置身VUCA(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變動可能性、不確定性、複雜性、模糊性)時代,必須掌握需求預測的能力,如疫情突然爆發,預測口罩需求大增,與此同時,當人們都要隨時戴口罩時,女性愛用的口紅就會銷情慘重。同樣,紅街市及雀仔園街市在不久的將來,就會重新投入使用,絕對不可能甚麼需求預測都不作而坐以待斃。

  紅街市的修復目標與現況明顯有很大的落差,如果修復後的措施不變,仍然是地下賣乾貨、蔬菜、豆腐及海鮮,二樓賣鮮肉,可想而知,一定是人流疏落。如果紅街市是因為具有博物價值的世遺建築,可有想到重新佈局,天馬行空,如開闢一個樓層或一個區,作為紅街市博物暨文物展覽區,但仍然保留其食用物資的購買區域。

  愛因斯坦曾經說:「甚麼叫瘋子,就是重複做同樣的事情,還期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紅街市也好,雀仔園街市也好,甚至營地街市等已經修復後的街市,已經不復當年的風光。如果不作轉型的系統思考,只會出現一座又座大白象、中白象及小白象工程啊!


蔡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