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體育設施如何分配看體育政策
近期多個體育設施的停用或改變使用方式,引起社會多番討論。在作出相關設施的分配,或者要不要興建時,讓我們首先思考一下體育的功能。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體育是維持一個人身體健康的四大條件之一,其他三項是均衡飲食、充分休息和保持心境開朗。從社會的角度出發,體育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合作、增進友誼和感情。而在國家民族,以至社會經濟制度的宏觀觀點而論,體育是一門生意,觀賞性的體育活動可以吸引各地觀眾,促進經濟活動。體育更是團結人民的一種方法。一旦運動員在賽場上取得佳績,更能為國爭光。
在澳門,在一國兩制的方針下,體育其實都具有這兩種屬性,用運動科學的說法,即是精英體育和大眾體育。基於澳門地小人少,資源總量亦有限制,要像各體育強國,或者那些產油國那樣花大錢辦體育,以圖獲得優秀的成績,既不現實,也與特區政府在基本法明訂「量入為出」的財政原則相違背。
據此,經過多年實踐,澳門在武術等項目比較能爭取到較佳的成績,固然可以投放更多資源在這一方面。即便如此,在一些基礎項目,例如球類運動、游泳、田徑等,在澳門有廣泛的社會參與基礎,可以繼續在發展這些項目的大眾體育同時,如果發現有具競爭潛力的年輕人,仍然可以讓他們接受精英培養。雖然這些項目在競爭性比賽難以在國際上取得突破,但他們仍然是澳門的子弟,代表我們出賽。他們為我們艱苦訓練,也應該得到應有的報酬,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上的。早前公營電視台未有直播本地代表隊比賽的片段,無論是基於甚麼原因,都是叫人遺憾的事。近期電視台在這方面有所改善,可以說是從善如流。
當然,專業運動員的生涯一般不會很長,在生涯規劃方面也應該指導和給予機會,澳門的社會環境日益成熟,相信他們也可以在更多範疇有所發展。
至於近期有關體育設施的討論。筆者認為,在泳池的爭論當中,涉及到的是大眾中的主流和有特別需要的群體。從澳門的大環境考慮,澳門西部只有一個巴波沙泳池,確實有分配不均的問題。但同時,對有身心需要的朋友,水中健身班的意義不但是維持身體健康而已。而且他們處於弱勢,要他們重新適應新的環境有一定困難。政府應該考慮在澳門適合的地方興建游泳池,平均設施的分配。
另外,澳門唯一對大眾開放的商業溜冰場結業,對不少冰上運動愛好者,是少了一個容易取得的場地。根據體育局的解釋,原來的澳門蛋也缺乏條件設置溜冰場。精英運動員或者短期可以在大灣區解決問題。至於大眾要參與冰上運動,在政府財政紀律的前提下,不妨與各大休閑旅遊業者商討。
□
未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