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填海階段就在澳府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尾於友誼大馬路對開海面進行填海工程,而這個新填出來的填海區域則稱為新口岸新填海區(葡萄牙語:Zona
Nova de Aterros do Porto
Exterior)。1986年友誼大馬路對開海岸至新口岸水塘填海。在1991、1996、1999年填海形成今皇朝區域。原屬貨輪停泊位置的水域,也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分階段被填平。
友誼大馬路: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a
Amizade,道路長度有2,860公尺(9,380英尺)。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填海造地方式建成,原本為紀念葡萄牙獨裁者薩拉查,改街道名為薩拉沙博士大馬路(葡萄牙語:Avenida
do Dr. Oliveira
Salazar),澳門市政廳在葡萄牙四二五革命後不久,於1974年把該馬路改稱友誼大馬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為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東望洋跑道重要組成部分。市政廳在1989年於時任葡萄牙總統蘇亞利斯訪問澳門之後,就將該馬路西南端瀕臨南灣一段另外命名做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
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位於澳門新口岸北部邊緣,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r. Rodrigo Rodrigues,
宋玉生廣場:位於澳門新口岸,長度有 2,461 呎。葡萄牙語稱為Alameda Dr. Carlos
d’Assumpção,街道是為紀念澳門已故土生葡人宋玉生。
孫逸仙大馬路:為紀念孫中山對中國的貢獻。澳府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於澳門半島新口岸一條以孫中山為命名的孫逸仙大馬路。葡萄牙語稱為Avenida Dr.
Sun Yat -Sen。
新口岸水塘:位於澳門新口岸北面,水塘原屬黑沙環南面劏狗環海域。然而沒有官方名稱,只稱為葡萄牙語Reservatório(水塘)或Reservatório
de Água(貯水塘)。新口岸水塘建造工程於1935年動工,同時在1938年建成啟用。
澳門格蘭披治賽車大樓
(賽車主看台):位於澳門半島海港前地。葡萄牙語稱為Edifício do Grande Prémio de
Macau。從1954年開始舉辦,由於澳門格蘭披治賽車規模不斷擴大,就在1993年建成新大樓專門為賽事所設的總部。
外港客運碼頭:位於澳門半島海港前地。俗稱澳門港澳碼頭,簡稱外港碼頭。葡萄牙語稱為Terminal Marítimo de Passageiros do
Porto Exterior,英語稱為Outer Harbour Ferry Terminal。在1993年10月31日開通。
澳門綜藝館:位於澳門新口岸畢仕達大馬路和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交界,簡稱綜藝館。葡萄牙語稱為Fórum de Macau。在1985年5月27日啟用。
澳門文化中心:位於澳門半島大堂區新口岸新填海區孫逸仙大馬路,葡萄牙語稱為Centro Cultural de Macau,英語稱為Macao
Cultural Centre。建築工程在1998年竣工,由葡萄牙總統桑帕約在1999年3月19日揭幕並投入使用。
澳門科學館:位於澳門半島孫逸仙大馬路,葡萄牙語稱為Centro de Ciência de
Macau。由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及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在2009年12月19日,於此主持新館開幕典禮,直至2010年1月25日對外開放。
澳門觀音像:原名觀音蓮花苑,位於澳門新口岸孫逸仙大馬路對開人工島之上。葡萄牙語稱為Centro de Ecuménico Kun Iam,英語稱為Kun
Iam Ecumenical
Centre),是中葡友好紀念物系列最後一件作品。在1997年由澳府策劃興建,由時任葡萄牙總統沈拜奧在1999年3月21日下午三點半主持揭幕。
東方拱門:位於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何賢公園迴旋處行車隧道上,葡萄牙語稱為Arco Oriente ,英語稱為Oriental
arch,是由葡國雕塑家賈華洛(Zulmiro de Carvalho )設計,在1996年6月10日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