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追尋原作劇情發展的創意編配。《Sleep No
More》的整部沉浸式演出劇本內容都是根據莎士比亞的代表作《馬克白》為基礎進行二次創作的。《Sleep No
More》除了大規模的保留原作的主要故事情節之外,當中亦做了不少細微的改動,這些細微的改動主要體現在近現代的元素之上,例如酒吧、檯球室、標本室等場景的設定,除此之外,現代醫療技術的展現亦為整部劇情的發展增添了許多有趣的元素。表面上看這些場景的加入似乎與原作的劇情發展無太大關係,但是細化來看,在這些新場景當中發生的故事卻在某一個時間節點當中成為了影響整部沉浸式話劇情節不斷發展從而穩步向前推進的主要動力。相差無幾的情節發展——接受國王的派遣前往遠征的將軍馬克白戰勝了敵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馬克白班師回朝的路途當中,他偶遇了三個女巫,但實際上這次偶遇只是三個女巫的一場精心策劃。三個女巫在同一時間裡共同預言他會受到國王的特別嘉獎,並封爵予他,最終得到爵位的馬克白將會通過他的各種手段順利的成為新任的國王。不過,有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馬克白與她的夫人兩人之間並沒有子嗣,從而王位亦將不會有繼任者。此外,三個巫師又告訴了馬克白一個消息,那就是他的同僚,班柯將軍將會有一個後代,而且班柯將軍的這一子嗣將會成為篡奪他王位的唯一之人,如果不剷除班柯的子嗣,作為非正當登上王位的他在未來將可能死無葬身之處。馬克白將班師回朝路途當中巧遇三位巫師的情況與他的夫人一五一十的講述了,他的夫人得知這一預言之後大為歡喜,並每夜每日的幻想著自己成為王后之後的美好場景。自從聽了三位巫婆的妖言之後,馬克白成為了一個非常有野心的陰謀家。他在夫人的唆使下開始密謀殺害國王鄧肯、王子馬爾科、班柯、以及阻擋他登上王位的一班絆腳石貴族,在剷除了一切絆腳石之後,馬克白終於當上了一國之君。但因為剷除絆腳石的過程過於殘暴血腥,馬克白與夫人兩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幻象,被亡魂糾纏。最終馬克白夫人因精神錯亂而死,而馬克白則是被回來報仇的馬爾科王子當眾削首。
被推了一下。筆者問過同行的幾位朋友在觀賞《Sleep No
More》這部沉浸式話劇之後覺得製作方在整體表現方面有哪個細節是處理得最藝術化的?大多數朋友提到的一個詞就是「推」。「推」的這一動作從整部沉浸式話劇的呈現效果來看,可以說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在所有觀眾正式進入《Sleep
No
More》沉浸式演出之前,都需經歷如下幾個演前準備環節——存放揹包及貴重物品,工作人員向每個人發放一張撲克牌以及一個白色面具,走過一條灰暗甚至於幾乎看不到任何光影的廊道,來到麥金儂酒吧,點一杯雞尾酒,聽女歌手唱懷舊情歌,等工作人員叫號,給個小布袋把手機放在裡面用「書釘」密封,然後對應著之前所收到的撲克牌上的數字分批進入電梯。「人要學會勇敢,有的路只能自己一個人走,放開你同伴的手,大膽去探索未知……」以上是筆者在三樓電梯門口回想起剛才瞬間被工作人員推出電梯之前,她對同一批進入電梯的觀眾所說的一番話。當然,如果被推出電梯的樓層不同所聽到的內容亦肯定是會有些許差異的。無論是二樓、三樓、四樓抑或是頂樓,恐怖、陰森、怪異等複雜而多樣的體驗,一定會充滿每個觀眾的周圍。即使是被推到一比一模仿上海老街的四樓,以上的種種複雜體驗亦不會消失,畢竟在昏暗的電梯當中,不知道甚麼時候工作人員就可能隨意的在某個樓層推你出去的這種不確定性,充滿著個人探險的緊張氣氛。所以說「推」這個動作,除了為整部沉浸式話劇做一畫龍點睛的開場之外,亦打開了觀眾即將在整部劇情當中所體驗到的超現實刺激感受。
《Sleep No
More》的分散特點。根據筆者幾位好友觀演的經驗,這部演出的時長大約在五十五分鐘左右,單場上演的總時長大約在三小時前後,共重複演出三次,大多數人只能夠看到兩次半左右。前兩次不會上演最終的結果,最後一次才會上演最終的結果。演出一開始,所有的演員都是分散在不同的樓層,不同的房間或不同的走廊,各自進行著各自的表演,其中有獨戲、對戲、群戲等等。觀眾只能夠隨機的跟隨一個演員,演員翻牆,觀眾亦需要翻牆,演員跳窗,觀眾亦需要跳窗,演員狂奔,觀眾亦需要狂奔,總之在這個演出當中沒有一點體力,和一雙輕便的運動鞋是極其不方便的,甚至有可能隨時跟不上演員的腳步。除此之外,跟隨演員腳步的這種第一人稱觀演視角所看到的內容亦一定會有侷限性存在,很明顯的就會出現一種需要如同拼拼圖一般的燒腦操作。看到的演出內容越多,可供給聯想的空間就越大,那麼所瞭解的整體劇情內容就隨之變得更全面。在這種情況之下,提前做一點攻略,瞭解沉浸式話劇當中的主線人物,然後跟著主線人物進行沉浸式探索,可能對於整部劇會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
《Sleep No
More》對本澳藝文演出的啟示。無論是場地,抑或是受眾群體,本澳目前都有條件做好一個常設性的沉浸式演出。不過具體怎麼定位,引入甚麼演出。則需進一步考量,畢竟以短期旅遊目的地為主的旅客,怎樣吸引他們在澳門觀賞一場常設性的演出,則需要看這場演出是否具有老少皆宜的觀演體驗。除此之外,將來本澳的常設性演出如果可以加入一些本土的特有元素,那就最好不過了。例如近期即將重新排演的《鄭家夜宴》就是一部能夠從側面微縮狀態反映本澳近代時期社會發展面貌的沉浸式演出。除此之外,筆者印象當中二零一九年曾經於本澳上演的以博彩元素為主的參與式演出亦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體驗,只不過具體的內容以及可呈現的方式仍值得進一步商榷。期待在未來,澳門可以有一個能夠拿得出手的常設性演出,無論是單一性質的藝術演出、還是綜合性舞臺演出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