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歐的情與亞洲的河 《畢卡索:縱情尋美》
近期正值澳門2025國際藝術雙年展,主題為“嗨,你幹甚麼來了?”此次展覽探討了歷史、記憶與當下全球化現實的複雜關係。展覽分為主場展、特展、城市館、公共藝術展、本地策展計畫以及平行展六大板塊,呈現出多元而豐富的藝術作品。一時之間,澳門迎來多場世界級以及地區級的藝術展覽,為澳門觀眾帶來一場盛夏的視覺盛宴。
筆者先去參觀了此次特展,在上葡京展出的《畢卡索:縱情尋美》。誠然,筆者認為英文翻譯過於聲色。英文標題《Picasso:Beauty &
Drama》本可以字面翻譯為《畢卡索:美與戲劇》,但展覽方選擇了更具演繹性的“縱情”兩字,試圖引觀賞者對畢卡索的展覽進行情感上的評價。此次展覽展出了畢卡索的140件作品,分為七個主題:女性、陶瓷、美學、神話、鬥牛、技巧、以及十大經典。女性、神話、鬥牛是畢卡索創作的母題,陶瓷是其創作媒介之一,美學則體現了他的創作理念。然而,關於“技巧”這個主題的命名並不夠準確,經過參觀後才明白其指的是,後期製作中運用一些技術或技藝。總體而言,展覽各個主題之間的連結感不強,獨立主題之間顯得有些割裂。帶著這樣的凝視,筆者審視了策展的思路,發現內容多為網路上可以找到的普遍性介紹,缺乏獨特的策展思考,有些寡淡。
如果僅僅是寡淡,也不足為過,畢竟在欣賞世界級展品時,不必要的說明有時實是畫蛇添足。在以“女性”為主題的展覽中,許多作品均為畢卡索以情人弗朗索瓦(Françoise
Gilot)為模特兒創作的肖像,涵蓋各種正面及側面的面部呈現,包括有面孔的,沒有面孔的,以及綠頭髮和黑頭髮的肖像。在弗朗索瓦的肖像上方,懸掛了畢卡索的一句名言,“愛情是生命中最好的提神劑。”。如果瞭解弗朗索瓦和畢卡索之間的愛情故事,這句話無疑是頗具諷刺意味。當年,年僅21歲,年輕的弗朗索瓦成為61歲的畢卡索的藝術繆斯,但十年後,弗朗索瓦選擇離開畢卡索,成為第一位主動離開的女性。將“女性”單獨作為一個主題,似乎遙相呼應了弗朗索瓦後來撰寫的回憶錄《與畢卡索的生活》。書中,弗朗索瓦將畢卡索描繪為恐怖童話《藍鬍子》般的男人,認為他將生命中所有的女性視為犧牲品或是聖徒,而他自己則是“收藏所有屍首的博物館”。情到深處,情何以堪。從這個角度而言,似乎能夠理解為何標題中使用了“drama“(戲劇)這個表述:人生如戲,情感的複雜與糾葛在畢卡索的創作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現。
《信奉一條河流》
無獨有偶,筆者隨後參觀了一場較為小眾的展覽,作為此次藝術節的平行展,在漁人碼頭的一個藝術空間內舉辦。儘管空間不大,策展人巧妙地設計了幾處空間隔斷,同時展覽六位元亞洲藝術家的精選作品。此次展覽名為《信奉一條河流》,策展團隊由三位具有國際視野的本地年輕人組成。展覽的主題獨特,其中一位策展人提到,這六位亞洲藝術家有一個共同特質:在追求各自藝術人生過程中,讓自己沉浸在生命的河流中,彷彿黑塞(Hermann
Hesse)筆下的悉達多一樣,從河流中汲取智慧。令筆者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位新加坡元藝術家的作品《早安,青春肉體》。該作品以20多年前的電視演出圖元為基礎,用深度偽造技術,復活了當時的未成年少女演員——也是藝術家本人。通過少女演員的視角,藝術家審視了過去20多年迅猛發展的互聯網,針對日益氾濫的圖元消費與估價,質詢網路衍生出來的性暴力,發出震耳潰聾的警告:“我們常把女性的身體比喻成一塊可以吃的肉。”
在亞洲語境中,青春肉體不斷覺醒,在AI和科技融入生命又不斷流動的河水中,這位藝術家通過時空穿梭的少女口吻,鞭笞了網路匿名、肆無忌憚的消費現象。
同樣為女性話題,在展覽中呈現出鮮明的對比。一方面,南歐20世紀初的男性藝術家通過其作品表達了人生如戲的視角,展現了女性在男性主導的藝術語境中的角色和形象。另一方面,21世紀的亞洲現代女性藝術家則借助科技的力量,展現了女性的覺醒與自我表達。這兩種視角不僅反映了時代的變遷,也揭示了文化背景和性別認知的差異,遙相呼應了本次藝術雙年展的主題:歷史、記憶與當下全球化現實。
□ 小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