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問題罊竹難書 局長易帥不代表迎刃而解
第六屆特區政府已經運作了逾半年,月初即是上周,不少局級部門更換領導(局長),較大的「地震」要算經濟財政範疇,筆者執筆之時,有傳交通事務局林局長終於要下車,傳聞會調任至澳門港口股份有限公司擔任要職,倘「簡單地」只以月薪計算,相去不大,港口股份有限公司更是一個又閒又肥的好位置。倘來個「馬後炮」,當局公佈《對特別的士服務的監察工作》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時間點非常巧合,似乎有點順理成章,找個理由把林局長調職。
公道點說,交通事務局由2008年成立至今,17年來的工作一直都教人不滿意,本以為交通局從過去的民政總署分拆出來,交通管理一定會做得更好更專業,可惜回顧一下,首任局長汪雲引入維澳蓮運招到坊間怨聲載道,最後改組新時代公共巴士再併入澳巴,終結澳門三間公共巴士公司的局面,換了第二任的林衍新局長,坊間繼續駡聲不斷,只能說交通問題存在很多先天因素,林衍新可謂「非戰之罪」。回顧林局長任內兩大重要事件,一是2016年時任交通事務局運輸管理處處長盧毅華與一職員串通停車場管理公司「圍標」、向承批人聯合干預招標結果及巡查安排等,涉貪逾二千萬元;二是2023年6月交通局安排馬揸度博士大馬路近白雲花園往友誼圓形地方向的路口實施「永久封閉」,隨即引起大塞車,多路段出現「打蛇餅」情況,坊間罵聲四起,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及工務範疇多個部門負責人要深夜到場瞭解情況,封路措施終在實施不足14小時後取消,交通局並在翌日凌晨急發新聞稿致歉,此事被社會譏笑「永久封閉」如斯兒戲,亦折射交通規劃混亂,政策反覆令人難以適應。
倘林局長真的「落馬」,筆者留意到網民一面倒支持更換局長,甚至對新任局長有所期待。不過筆者提醒大家要理性思考,難道換了局長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了嗎?甚至乎,假設由運輸工務司譚偉文親自操刀,惟見他上任以來對交通問題亦只是小修小補,例如把車位加長至5.5米,又或部份停車場以半小時計算收費,不過是小恩小惠。
筆者用一隻手掌亦數不完交通局管理的缺失,可謂罊竹難書。交通局多年在協調道路重複開挖的問題一直都做不好,對交通和市民影響很大,以為「土能生白玉,地可出黃金」,交通局作為道路協調機制和平台成員之一,始終在協調挖路的工作表現欠佳。公共巴士方面,近年的巴士服務有所提升,惟在繁忙時段仍存在上車難的老問題,在五一和十一等內地假期,一兩個小時都上不了巴士是常事,2024
上半年巴士服務評鑑及乘客滿意度結果,新福利兩項指標分數均較低,在服務評鑑方面,新福利取得 C+,而澳巴則為
B-。的士方面,近年的士引入車載機令的士的服務有一定提升,違規的士大幅減少,筆者亦要讚賞,惟坐的士難的問題仍未解決,本來公司制的士司機,目前竟沿用司機租賃制,導致電召的士司機在繁忙時段的上車率偏低。至於輕軌氹仔線開通後,仍未能吸引居民使用,其中轉乘優惠仍然不知道「卡在哪裡」,最神奇的是澳門輕軌股份有限公司是政府財政援助的公共資本企業,而兩巴每年可以得到最多財政援助金額,「出錢」的政府竟無「轉乘優惠」的話事權,教人嘖嘖稱奇!。
澳門一直強調要構建智慧城市,但同一道路上的交通燈,全都是「獨立自主」運作,在繁忙時間的殷皇子馬路,近葡文學校站着一個交通警在調控交通燈,另一近大西洋銀行總行又站着另一位警員在調控交通燈。在內地,明明這些工作早已被交通協調控制中心的人員取代,而不用派出兩名警員手動調控,大吃灰塵又不見有成效,推而廣之,倘交通協調控制中心能控制澳門所有交通燈,就能像內地展開「綠波」來疏導交通,可惜交通局長期不作為,導致澳門落後於人。
至於俗稱發財巴由原來無限增長到目前算是有點限制,惟道路上仍然常被這些重型巴士佔據;同時,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2025年5月末全澳註冊機動車共252,774輛,按年上升0.9%,私人車輛依舊無限制增長,擁有兩架或以上車輛的人數近五萬,按理應對這類人士實施增加稅務負擔以遏止汽車增長,可惜又是交通局的長期不作為,不敢或不願動某些人的「奶酪」。
說到這裡,澳門的交通問題再數下去可能就要說上三日三夜,寫逾萬字也談不完。那麼,誰會願意進入交通局這個「熱廚房」擔任局長?這位武士能夠與譚司長一起執好交局這個爛攤子,把之成為社會認同的政府部門,才是值得公眾關注。悲觀點看,此人又或只求局長一職的高薪厚祿而預了蕭規曹隨不作為?既然行政長官岑浩輝早前對公務員團隊提出「五個大膽」,分別是「大膽試、大膽闖、大膽改、大膽破、大膽立」。這位新任領導,願意遵從行政長官的要求,用足「五個大膽」做好澳門交通工作,筆者期待只要順利把交通死結解開,居民定必鼓掌稱慶!
□
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