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香積飯,一口艾葉迷你酥
靜思、淨斯
“民以食為天”。這句不僅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也根植在樂善好施的慈善機構之中。世界著名的慈善組織Oxfam(樂施會),源於1942年成立的「牛津饑荒救災委員會」,通過長期發放善米的方式,贏得普通百姓的信任,也欣然捐出善款;在香港,世界宣明會作為以兒童為本的慈善機構,借助商業電視臺宣傳,推出「助養兒童計劃」。這個專案關注難民兒童的成長,其中一個感人的鏡頭捕捉到一位非洲兒童,因營養不良瘦得皮包骨頭。畫面讓不少人動容,拿出手機掃碼成為助養人。食物,原來是打開人們心扉的一個好入口。
近來,筆者在八角亭附近發現了一處獨特的空間--靜思人文空間,這裡熱銷的食物,吸引了筆者的留意。因胃而動,筆者瞭解了一下這個空間賣的性價比極高的食物。原來,該空間是澳門慈濟志工在澳門設置的一處「靜思人文空間」,賣的是一些素食。通常在市面上能夠看到速食麵,但方便米飯(稱為“香積米”)確是很少見。經瞭解,原來香積米研發的初衷是讓慈濟義工們在行善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救災艱苦的環境中,能夠享用到溫暖的米飯。“即時米飯,源自一念悲心”--這一碗只需熱水沖泡的米飯,加上一些蔬菜乾,便能為義工提供足夠的熱量,溫暖身心。而另一款艾葉迷你酥,作為搭配美式咖啡的小食或者茶點,暖胃又清甜回甘,倒是非常適合澳門一年四季都要給身體的“排濕”。據說,這些食物均由慈濟的師傅親自研發和製作,包裝簡約,也體現了慈善崇尚的環保意識。
素食一直是文學作品的一大母題。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韓國作家韓江,她的代表作是長篇小說《素食者》。這部作品講述了女主角英惠因一場噩夢而拒絕吃肉,並逐漸把自己視為植物的故事,探討了暴力、父權、個體自由等議題。透過食物的具身化,英惠過上了一種旁觀的生活。在她的選擇中,植物無法改變這世界的血腥和粗暴,只能確保自己的潔淨和向光,借此韓江剖析了人類生命的脆弱性。2022年第八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獲獎者葛亮,在其暢銷長篇小說《燕食記》中引用《周禮·天官·膳夫》,指出“燕食”指的是大夫、士、庶人日常的午餐與晚餐。這部聚焦於日常飲食的長篇小說,通過描寫嶺南文化的飲食特色,提到了素食小吃“光酥餅”和般若庵裡傳出的清粥“熔金煮玉”。光酥餅確有其物,是嶺南的傳統民間小吃,外表呈白色或黃色,表面可能有裂痕,通常為圓形,現今也廣為人知,成為香港奇華餅家、泰昌餅家及其他傳統老餅店的經典美食。而“熔金煮玉”原本是以筍片為主的白粥,其來源可以追溯至南宋流傳至今的《山家清供》中的一道食譜——“?金煮玉”,更蘊含著古老的意義。
在古詩中,唐代詩人李賀曾寫下《苦晝短》,其中一句是“服黃金,吞白玉”,這原是道教中的服食方式,旨在追求長生,貪戀人生的長度。而這裡的做法,正是在烹煮過程中融掉貪與癡,求得清淨與光潔。儘管《燕食記》對這兩道素食著墨不多,但在這部豐富的飲食畫卷中,蓮蓉月餅、水晶蝦餃、傍林鮮、三蛇會、龍鳳會、菊花鱸魚和太史豆腐等美味交織之中,光酥餅與熔金煮玉的故事卻令人動容。在聲色犬馬、色香味俱全的美食面前,這兩樣樸實的素食,通過平淡的味蕾,透視出小說中人物命運的綿長與深邃。
文學作品的創作,往往是對現實生活的深刻改寫與反思。素食與人生的關係在文學的探討中,常常被細緻研讀時,人們卻容易忽略身邊那潛藏的“潔淨”和“向光”。或許,我們可以通過靜思人文空間的四字箴言“靜思、淨斯”來延展這一思考。靜而思之,靜思以求內心的清淨;淨化於斯,淨斯則能使萬物無染。據說,60年代在臺灣花蓮,慈濟開啟了“竹筒歲月”這一扶貧救難的慈善工作。當時,三十位家庭主婦通過每天省下五毛錢買菜,邀請親朋好友共同參與做善事。這個簡單的行動,迅速在花蓮的菜市場引發了廣泛的共鳴,買菜的五毛錢、賣菜的五毛錢交織成一幅溫暖的畫面,“提菜籃”的會員不斷增加,除了捐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報告需要救濟的個案。
如今,眼前的香積米和艾草迷你酥,透過舌尖上傳來的溫暖,並不是旁觀者的清冷,而是對世間萬象的融入和感悟,如同《燕食記》中描繪的“熔金煮玉”和“光酥餅”,展現出清淨而無染的態度;這份在場的味蕾記憶,承載著靜思人文空間所宣導的“靜思”與“淨斯”的生活哲學。
□ 小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