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會讀書的孩子將被AI取代

  日前,閒逛書店,無意中找到一本小書,是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博士的韓國學者安宰賢的新作,名為《哈佛不喜歡模範生:只會讀書的孩子將被AI取代!未來型人才的教育養成思維》。書名已經非常吸引,看到序言更是愛不釋手,其中末段說:「我希望不管是我自己的孩子或教過的學生,都不要只在意眼前的成績,而是要能夠獨立、自主、踏踏實實地開拓未來。現在的孩子要學的不是如何多背一個英文單字、數學公式,那些都只是過好生活所需要的片面知識,他們真正要面對的未來,是技術發達、同時也存在著各種問題的時代,例如氣候危機、環境問題、低生育率、高齡化社會。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是能夠以創造性和道德倫理兼具的方式解決問題的人。」

  嘩!真是一針見血,切中目前澳門教育的要害。目前,澳門學校教育仍然停滯在填鴨式教育的窠臼裡,教育官員及學校辦學者好像內地歌手陳柯宇的歌曲《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一樣,照樣把過去且陳腐的知識技能教給活在天天在變動世界的孩子,卻奢望他們要用這些舊知能去應付到明天的挑戰。唉!何時,大家才醒過來,真心誠意去改革這已經病入膏肓的填鴨式教育呢?

「模範生」為什麼不再受哈佛大學青睞?

  安宰 賢不客氣批判說:「模範生只擅長考試、背誦書本知識的學生。」面對 AI時代面對挑戰,未來社會所需要的是「翻轉者」、「創新者」、「具備軟實力的跨域人才」,而不是只是擅長考試、應付教條的「模範生」。隨著人工智慧與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許多以重複性知識、標準化考題為主的任務可以被機器完成或輔助完成,唯有那些難以被機器複製的能力,如創造力、批判思維、跨界整合、韌性與意志、溝通與協作等,才能成為未來人才的核心優勢。

  全球教育趨勢正發生變化,名校不再想要模範學生!美國大學入學試SAT 滿分也進不了常春藤名校!只為累積升學條件而做的「學習歷程」,再優秀也不一定有用。名校不想要模範學生!

  其實,這個時代,所謂的「模範生」跟「書呆子」與「高分低能」學生已經難以分清。通俗而言,這類學生通常具有以下特徵:1.擁有高分、高排名,並能在標準化考試,如校內段考、國家考試、學科考核中反覆取得優異表現。2.擅長背誦、理解教科書知識、解題套路等。3.在面對非標準問題、跨領域整合、實際應用、創新思考、逆向思維、團隊協作、模糊情境下的判斷時表現較弱。4.為了升學、為了取得分數、為了補習與考試成就,而將「學習」工具化,缺乏對學習本身、興趣探究、問題心態的培養。5.若遇到失敗、挫折、不確定性,他們容易失去方向或抗壓能力較差。6.在溝通、團隊協作、人際理解、領導力、情緒調節方面相對較少訓練或實踐。

  這些是我們常見的「高分但能力不均衡」的學生類型。「模範生」這個詞,也常帶有「應試機器」的隱含意味。從這個類型出發,我們就可以討論為什麼在AI世代,他們的優勢可能被削弱、被替代。當我們說「被AI取代」,其實是指某些認知性、知識性任務被AI完成得比人類更快、更準、更有效率。

高分優勢消減、創造性與軟實力成為關鍵

  在傳統教育制度中,高分常被視為「具備知識、理解、應試能力」的指標,這類所謂的尖子常在目下的教育制度獲得高度認可。然而,在AI時代,這一指標的價值被日益削弱。要改變「高分就是優秀」的錯誤觀念,並非一朝一夕,而必須從教育理念、制度設計、教學落實、家長培育與社會認知多層面協同進行。

  重塑「優秀」的定義是當前教育改革必須馬上面對的重要課題。學校與家長應轉變思維,優秀不只是知識與分數,而是能夠應對不確定性、終身學習、跨域融合、創新應變、與人協作、具有自省與批判思維。優秀學生是在不同情境下都能有表現與成長的人。

  成績只是指標之一,但學習中如何思考、調整、反省、把握困難、整合資源,這些歷程才真正反映學生的潛力與能力。教育者與家長應學習欣賞這些過程,不把考試分數當唯一尺度,而是把興趣探索、專題能力、多元表現、領導力、社會參與、創意能力、跨域整合能力等納入對未來人才的評價。改變那種「錯就是丟臉」的文化,讓學校與家長願意容許孩子犯錯、冒險、挑戰。真正的成長是在失敗情境下學習如何調整與改變中茁壯起來。

  雖然,政府已推出多元評量機制的法規,不過,上有對策,下有政策。學校當然「依樣畫葫蘆」,透過各種專題研習,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跨領域能力、創意與整合能力。甚而,亦透過口頭報告、辯論、展示、設計思維過程展現,讓學生在公開情境下表現思維與溝通能力。亦開始記錄學生在專題、課外、社團、服務、創作等多元面向的成長歷程,片面滿足法規及大學收生的要求。惟是,到了最後,仍然以一紙筆試決定學生的主要成績表現。

  須知道,當前大學的入學申請,已經不會只看筆試成績,已經增加書面申請、作品集、面試、義工服務、潛力評估比重。名校錄取重視潛力與個性,鼓勵大學採用綜合評估、動態評估制度。亦多方設定激勵制度與資源配給,給有多元表現與創新能力學生更多機會,如獎助學金、特色課程、跨域專案資源,以鼓勵多樣發展。

與家長及學生重塑共同成長的文化

  近十多年,學校按教育法規成立了家長會或家長教師會,直接間接引入家校合作,亦有不同程度的家長參與。所以,理應好好善用家長教育,發展出與家長同行共議的文化,如舉辦研討會、說明會,讓家長理解AI世代能力需求的變化與「高分不等於全面能力」的事實。邀請低分但成就傑出的校友、職場成功者到校分享案例,讓家長看到「非高分路徑也能成功」的模範。協助家長重新設定對「優秀」的期望,不只是考試成績,而是孩子是否能自主學習、面對挑戰、適應變化、保持好奇與創新、還有就是擁有崇高的同理心。

  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學習方式與興趣,不單以成績為目標,而要有探索與興趣導向。給學生機會參與跨領域專案、社團、創作、服務、比賽等,讓他們在不同情境中練習多元能力。鼓勵學生培養元學習,即如何學、如何思考、如何學習學習的能力與批判思維、元認知能力。讓學生有機會挑戰、犯錯、調整,而非只追求零錯誤。

  家長、師長、學校應形成支持生長的文化,而不是競賽文化。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感受被尊重、被理解,而不是只有分數壓力。鼓勵跨班、跨校、跨年級的學習社群、創意團隊、講座、工作坊等,讓學生接觸多元觀點、激發合作與互動。

避免走向另一極端

  改革並不意味要徹底否定分數、否定考試。分數與考試在某些基本知識、學科基礎訓練中仍有其用途。關鍵在於「均衡」與「權重配置」。若多元評量制度設計不當,可能變成標準化與主觀評價的混雜,導致評價混亂、不公平。多元能力評估的教師培訓、時間、人力成本很高,若缺乏制度支持,學校可能難以落實。社會與升學制度如果仍然以分數為主導,改革會陷入兩難,學校、老師、家長仍要「拼高分」才能應付制度壓力。學生可能因多元制度不清楚、壓力轉移而迷失方向,或因為評價方式不擅長而受挫。若過度強調創新、專案、作品等,可能造成「表演式創造」的風險,學生為了作品而作品,缺乏內在深度。

  以安宰賢《哈佛不喜歡模範生》為起點,我們可以看見一個時代的警示,當AI與自動化技術快速進展、社會結構與就業需求重塑時,那些只擅長讀書、考試、熟練套路的「模範生」,可能面臨優勢萎縮甚至被邊緣化的風險。為了避免這樣的風險,我們必須從教育理念到制度設計、從家長期望到學生行動,多面向地推動轉變。


吳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