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紙紮建築」到城市藝術
澳門燈飾蛻變揭示的旅遊美學革命
噴水池前地的聖誕燈飾曾是澳門市民心中難以言說的尷尬。那些年被戲稱為「山海關」風格的佈景,紙紮建築般的簡陋造型,豔俗刺眼的色彩搭配,彷彿是從上世紀審美博物館中逃出來的幽靈,年復一年地佔據著這座旅遊城市的核心地帶。直至今年,當設計感十足、光影交錯的現代燈飾點亮夜空,澳門終於在節慶美學上完成了一場遲來的成年禮。
旅遊美學的覺醒時刻
過去澳門節慶燈飾的困境,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許多旅遊城市共通的盲點——忽視公共美學作為核心旅遊吸引力的事實。法國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聖誕燈飾、日本東京丸之內區的香檳金燈海,這些世界級旅遊目的地早已證明,精緻的節慶佈置不僅是裝飾,更是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載體。反觀澳門過去那種敷衍的燈飾方案,實質上是在消耗這座世界文化遺產城市的審美資本。
值得深思的是,同樣以旅遊立業的新加坡,其濱海灣花園的聖誕燈飾已發展成吸引國際旅客的年度盛事。新加坡旅遊局更將燈飾設計公開招標,引入國際團隊競逐,確保每年都有創新突破。這種將節慶佈置提升至「旅遊產品」層面的思維,正是澳門過去所欠缺的。
從「有燈就好」到「光影藝術」的範式轉移
今年噴水池前地燈飾的蛻變,標誌著澳門城市美學管理的覺醒。這種轉變讓人聯想起上海外灘的燈光改造工程——從簡單的輪廓照明,升級為考慮光色溫度、明暗節奏、與歷史建築對話的綜合性光環境設計。專家學者稱之為「光污染治理」與「夜景品質提升」的雙贏策略。
台北市的經驗尤其值得借鑒。過去十年間,台北透過「台北燈節」等活動,逐步建立了一套融合傳統元素與當代設計的節慶美學語言。他們邀請像Akibo這樣的數位藝術家參與設計,將燈飾從單純的「亮起來」轉化為可互動、可敘事的藝術裝置。這種專業人士參與的機制,或許正是澳門未來應該制度化的?展方向。
步行體驗的戲劇性變革
作為一個以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為定位的城市,澳門的街道美學直接影響旅客的步行體驗與消費欲望。紐約第五大道的聖誕櫥窗之所以能成為旅遊勝景,在於它們創造了連貫而驚喜的步行敘事。遊客從蒂芙尼到薩克斯第五大道,每一步都遇見不同的視覺盛宴。
澳門半島的歷史城區本已具備類似的潛力——從議事亭前地到大三巴的步行路線,若能透過精心設計的燈光導引,搭配節奏變化的節慶佈置,完全可能打造出媲美巴黎左岸的浪漫體驗。今年的燈飾改善是一個良好開端,但需要擴展為整體性的街道美學策略。
文化自信的燈光詮釋
優質燈飾的更深層意義,在於如何用當代設計語言詮釋在地文化。首爾光化門廣場的傳統燈飾,成功將韓文元素轉化為現代光藝術;京都的冬日燈飾,則巧妙運用和紙、竹材等傳統工藝與LED技術結合。這些案例顯示,文化底蘊與當代審美並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
對澳門而言,與其繼續那些不倫不類的「仿古」設計,不如真誠面對這座城市的中葡文化交融特質。葡萄牙的Azulejo瓷磚藝術、中國的嶺南美學、現代主義的簡約線條,這些元素完全可以在燈光設計中產生創造性的融合。
邁向專業化的城市美學管理
澳門燈飾的?變啟示我們:旅遊城市的節慶佈置不應再被視為例行公事,而應提升至城市品牌戰略的高度。這需要建立專業的策展機制、引入國際級的設計競賽、培養本土的燈光設計人才,並制定長期的城市美學發展綱要。
當拉斯維加斯能夠將 Fremont Street 的天幕燈光秀打造成每晚吸引萬人的常設節目,當香港的「閃躍維港」光雕秀雖有爭議卻不斷迭代更新,澳門實在沒有理由滿足於過往那種審美滯後的節慶佈置。
今年的噴水池前地燈飾,彷彿一道劃破夜空的曙光,預示著澳門即將迎來的城市美學文藝復興。這不僅關乎旅遊競爭力,更關係到一座城市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尊重與詮釋。唯有當我們願意為公共空間的美學品質投入心血,這座「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才能真正閃耀於全球旅遊的地圖之上。
澳門的夜晚,值得更美的光。
□ 樂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