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之間的對話
看《破·地獄》、《爸爸》及《女兒的女兒》的交織感受

  
  中國人是含蓄的民族,鮮少在公眾場合表露自己的情緒起伏,但是,筆者三度進戲院,看了黃子華的《破·地獄》,劉青雲的《爸爸》,以及張艾嘉的《女兒的女兒》。不僅僅勾起我的情感脈動,有時就像一場忽明忽暗的燈火,在你不經意之間點燃又熄滅,而這星星感受之火,竟然燃燒整個戲院,在黑漆的場景裡,電影的擴音蓋不住一陣又一陣的低泣,甚至聽到連番的放聲大哭。

  看罷這三齣扣人心弦的作品,心中彷若被三條互不相識卻又相互糾纏的情感河流挾擊,時而湍急,時而平緩,卻無一不擊中我內心的最深處。從三部作品同時展現對親情的救贖、無懼生活中的地獄試練、再到代際之間的修和及交棒,如同一場對生命、關係與時間的深沉對話。

《破·地獄》:撕裂中的人性拷問

  
《破·地獄》的故事宛如一面冰冷而赤裸的鏡子,照出了人性在極限中的脆弱與力量。整部作品的視覺衝擊與精神震撼,讓我彷彿身陷地獄之中,無法脫身。片中的每一段爭執、每一段嘶吼、每一絲悔悟、每一滴淚水、每一個回心轉意,都是—場又一場在絕境中尋找尊嚴的冒險與人性光輝的證明。

  在觀看過程中,我一度無法抑制自己心中的恐懼,頓時回到少年時與父親的冷戰與爭執,竟在有冷氣坐得舒適的座位上喘不過氣來,原來,這電影像一台壓榨甘蔗汁的機器,把過去隱藏在枝幹內的生命點滴瞬間爆汁。《破·地獄》的力量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部情節緊湊的劇作,更是一場人性本質的拷問。從hello文幾近癲狂的偏執中,我看到了父親的愛與修好。

  這部作品讓我反思是在我們看似亮麗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正處於自己的地獄中掙扎?他們或許不在暴力與壓迫的極端境地,但他們的內心卻在孤獨、恐懼或無助中呻吟著,亟待旁人的牽引。

《爸爸》:無聲的愛與孤獨的重量

  
接下來是《爸爸》,與《破·地獄》的震撼不遑多讓。《破·地獄》的父親充滿自負、偏執、重男輕女;《爸爸》的父親是柔和的,甚至是過份日常與靜默的,但卻有著一種正向情感的穿透力。這部作品用最簡單的對話方式,講述了一段父與子之間既愛又恨的關係,但那無數的細節卻在無形中累積成了一座感情的碉堡。

  劉青雲飾演的父親,不是高大威嚴的英雄形象,而是生活中極為平凡的一員。他的愛不在於轟轟烈烈的表現,而是在柴米油鹽的瑣事中,在無聲無息的付出裡。他一邊掙扎於自己的夢想與責任,一邊默默承受來自家庭的期待與壓力。在孩子眼中,他或許是沉默的、不完美的,但這份不完美卻成就了一種真實的親情深度。

  看著影片中的父親,我忍不住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原來,我已從小習慣他們的沉默,甚至連他們如何在鄉下長大、認識、逃難到澳門,我都只是略有所聞,從沒有主動打開他們的心扉,聆聽他們的生命故事。中國父母總是如此,就像聖母瑪利亞一般,總是把一切默存心中,竟又在悄無聲息地投射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無聲的愛,是厚重的,也是溫暖的,甚至比轟烈的情感表白更為真實動容。

《女兒的女兒》:代際之間的延續與和解

  
《女兒的女兒》將親情的焦點轉移到母女與祖孫的維度時,我的情感又一次被觸動。這部作品是溫柔的,是細膩的,帶著一種對時間流逝的無奈與感懷。在祖母、母親與孫女之間,看似不經意的矛盾與關心,其實又是每個平凡的中國家庭都曾經歷過的生命故事。

  當母親與女兒互相爭執時,我看到的不是矛盾本身,而是愛意被時代與角色撕裂所沖刷。祖母的存在,像是一座橋,連接起兩代人之間的誤解與斷層。影片中,每一次沉默的擁抱、每一聲喟嘆,無不讓人感到溫暖又心酸。最觸動我的,是片中對時間的詮釋。女兒成為母親,母親成為祖母,代際的交替像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接力賽。從孩子的視角看過去,母親或許是苛刻的,但當母親步入老年,她的柔軟與脆弱又成為我們的力量泉源。這種生命的循環,到了我這個已經是四個孫子的祖父的光景下,發現把握住每一個善意對待遠比誰是誰非來得更有價值。

三部作品的情感交織:從地獄到天堂的旅程

  
三部作品雖然各有主題,卻在情感層面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呼應:《破·地獄》揭示了每個人每天都有不同的地獄要破,人性在極端壓迫中的掙扎與反抗;《爸爸》探索了沉默中的親情力量;而《女兒的女兒》則是一次對家庭關係的細膩描繪與時間的哲學反思。它們彷彿講述了同一個故事的三個階段:當人性被撕裂後,親情是如何成為救贖的橋樑,並最終讓我們在時間的長河中找到一種和解與歲月靜好。這種情感的旅程,就像我們經歷過地獄般的痛苦,也曾在愛中迷失,最終卻學會如何在不完美中找到平衡與滿足。

  看完這三部作品後,我內心的悸動久久未能平息。我不禁問自己,我們是否真的懂得珍惜那些沉默卻深沉的愛?是否能在時間流逝前,對那些為我們默默付出的人說聲真摯的感謝?或許,這三部作品的意義不僅在於它們講述了甚麼,而是它們提醒我們要設法擺脫生活的冷感,設法去感受人性、感受愛,感受我們與家人之間那些未曾說出口的情感。

  親情,或許不像愛情那般浪漫激烈,也不像友情那樣坦率直白,但它是我們生命中最穩定、最深刻的羈絆。無論是地獄般的苦痛,還是平淡生活中的細水長流,親情總能在時間的長河中,為我們點亮一盞溫暖的明燈。

這三齣戲對華人更容易起賺人熱淚的情感作用

  
三部影片能緊扣華人的心弦,是因為它們觸及了華人文化中極具共鳴的核心價值與情感。華人文化傳統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強調親情、倫理與人際關係的平衡,而這三部作品正是通過不同的故事與情感,挖掘了華人內心深處最普遍也最深刻的生命課題。

1.對親情的深刻描寫

  
親情是華人文化中的重要支柱,是我們生活中的核心價值之一。華人家庭講求「家和萬事興」,但這種看似穩固的家庭結構往往暗藏著情感的矛盾與壓力。這三部影片分別從不同角度剖析了親情的多面性:《破·地獄》讓我們看到親情在代際的隔閡中受到嚴厲的考驗,尤其是當生存與情感衝突時,人性或走向偏頗,或走向和善。《爸爸》通過父親平凡守候的角色,呈現了華人家庭中父愛的深沉與不善言辭,這種無聲的愛特別能觸動我們的心。《女兒的女兒》更進一步刻畫了三代人之間的愛與矛盾,喚起我們對家庭關係中那種一力承擔的熟悉感受。
 
2.沉默與犧牲:華人文化中的共鳴情感
 
  華人文化中有一種根深柢固的情感模式,那就是以沉默表達愛,以犧牲成就家庭。這在三齣戲中都產生異曲同工之果效。在《破·地獄》中,父親終於釋懷,讓女兒擔起破地獄的旗幡。在《爸爸》中,父親的沉默與隱忍,恰恰是許多華人父母的寫照。他們不擅長直接表達情感,卻在行動中付出一切。這種含蓄卻深刻的愛,與我們從小的成長經歷有著極大的契合。《女兒的女兒》中,母親的嚴厲與祖母的包容,讓人看到了三代人不同的表達方式。這種跨代的情感流動,是華人文化中獨有的家庭圖景。無論矛盾如何,家人之間始終有著無法割捨的牽絆。
 
3.從華人文化中的集體責任感中釋放

  
華人文化強調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尤其是在家庭中,個人往往需要為家庭和諧與利益做出讓步或犧牲。《破·地獄》的父親,好不容易擺脫傳統「喃嘸師」傳子不傳女的羈絆。《爸爸》裡的父親,將所有的夢想與渴望壓抑在內心,選擇默默承擔家庭的重擔,這種無私的付出是許多華人父母的真實寫照。《女兒的女兒》中,母親對女兒的期望與壓力,終於柔性地化親情滋養。

  三齣電影都在各自破自己的地獄,都在想方設法重修親子間的關係,都在細說華人社會中,沉默是金的親子之愛。


蔡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