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爸爸》的三點思考

  
  現有對《爸爸》的影評已經將作品幾乎說得清清楚楚,筆者嘗試用普通觀眾的角度對作品進行思考。分別透過電影的類型、題材的選擇及宣傳的方式來進行討論。

  從電影的類型來看,《爸爸》作為導演翁子光的作品,筆者最早了解到他是2015年時候的《踏血尋梅》,如果將電影簡單分為兩個類別,估計是商業片及文藝片,對翁子光導演的創作方式而言,估計是後者。兩種類型的電影最大的差異估計是電影描寫的順序、方式及結構的不同,一般而言,文藝片的方式更加多元,對普通觀眾而言更難接受,因為觀影者如果非電影愛好者,又或觀眾對電影本身的要求是單純的感官享受的話,那麼文藝片絶對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因此,幾乎可以肯定這類型的電影是一種情懷,而且很難獲得商業投資人的支援。當然,不能單純以商業價值定義電影水平的高低,因為他的價值是在商業價值的評價體系運作,特別是它的題材一般都是刻劃某一種具標誌性特徵的、具地方特色的、具時代背景的作品。由此,文藝片的題材選擇就具有非商業性的價值。

  電影的題材方面。如上所指,近年來香港電影從過往的武打片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對社會人文的關懷,早期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談及家暴、近年的《白日之下》談及老人院亦引起了一定的討論,當然,在票房方面,絶對難以歸類為商業電影。但是,它所引起的社會討論成為了經典紀錄到史冊上。同樣地,《爸爸》談及的倫常慘劇,讓香港社會的真實故事以不同方式重新呈現,其傳播的力度遠超在報紙上的一字半句,讓觀眾深刻思考社會的真實面貌。

  電影的宣傳方式。一般而言,文藝片均會獲得行內的高度認可,行外的冷漠觀看,所謂的專業認可,公眾漠視的現象亦會導致社會對電影被高度評價產生質疑,更有從業者會以故弄玄虛、混水摸魚的方式進行創作,令一般觀眾認為電影藝術就是 “看不懂的東西”。由此,不論是電影藝術或是其他的形式的藝術,如果呈現方式缺乏專業認可,沒有經過行內評議,就形成了藝術作品水平的含糊性。換個行業來看,學術界在論文寫作方面已經具有極其完善的評價體系,在科研評價上的水平已經達到一定的客觀性。相對而言,藝術界的評價仍然不存在客觀的評價方式,導致作品的水準難以確定。由此,商業電影雖然在票房上能夠有明顯的進帳,但是專業的評論數量反而不多;相對地,優秀的藝術電影一般也能獲得專業的藝術雜誌或奬項對其進行評價,但是其宣傳的對象卻很少是面向大眾的。綜上所指,形成了文藝片始終是在行內高度認可,行外無人問津的情況。

  最後,《爸爸》作為翁子光導演又一力作,其價值不言而喻,對筆者來說,整個電影並沒有賣弄可憐,反而是那種平淡讓人揪心,或者觀眾覺得不解,筆者反倒認為,在面對難以接受的事情時,人還會如往常一樣發脾氣就可以渲泄到嗎?


艾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