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駐軍入城儀式的回憶

  
忘不了激昂的民心

 
 中葡兩國在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準時完成澳門政權交接儀式後,半天之後接著發生的澳門以至國際大事,最後便剩下解放軍駐澳門特區地面部隊全體正式進駐澳門,執行中央軍委下達的防衛任務了。相對於主權移交儀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參與夾道歡迎和在沿途觀看的市民多上百倍,跟前者莊嚴肅穆的氣氛也大為不同。如今回望過去,那種無拘無束的現場氛圍,覺得反而更像是一場軍民同樂的嘉年華似的。可惜筆者因工作關係,只能在國際中心天台遠遠眺望,無法在最近距離感受現場熱烈氣氛。

  駐軍澳門是回歸三部曲最後一部,即政權移交、特區政府正式成立暨第一屆政府高官就職,在兩場文戲之後壓軸登場有如全民參與的,就是解放軍進駐澳門。筆者一些同事當時仍是中學生,有份參與迎軍儀式。這樣的氛圍其實頗為接近內地城市當年解放的樣式,如果回到小學時代,這不正是筆者夢寐以求的情景嗎?以當年的操行和愛國情懷,幾乎肯定能順利入選迎賓隊伍。

  筆者剛踏足社會的九十年代初,回歸的步伐已經確定。不久之後的三十年前,本澳經濟開始進入低谷。加上前店後廠、工序北移、北上消費等各種原因,治安隨著經濟逐步惡化,民心士氣渙散,澳葡政府正在準備後著無心管治。回歸前五年民心思變一年高過一年,市民逐漸把對政府的一切不滿,寄希望於未來特區政府和順利回歸。

  市民心理投射如洪水決堤一般在駐軍入城儀式中表露無遺,達到最高潮。當年看到和感受到的熱情其實無需動員也明白發自內心,因為筆者也曾是其中之一。但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回歸二十五年後民心士氣低迷,跟回歸前夕竟然如此相似,實在教人慨嘆。後事如何,就要看新一屆政府有沒有本事力挽狂瀾了。

  為了更好地回憶當年的一點一滴,並且寓工作於娛樂,在寫下去之前先重新看了一遍當年的照片。關於最缺乏的駐澳部隊入城儀式獨家珍貴照片,其實是由現場鄧耀榮先生親自拍攝並於翌年送贈筆者的。包括車隊通過拱北關口,接受武警邊防五支隊夾道歡送的俯瞰照片,以及在水塘一帶指揮方艙車和91式裝甲防暴車通過人群時的近距離佳作。對於當年曾為筆者工作提供過支援協助,以及在本文寫作期間解答過疑問,填補記憶空白、模糊、遺漏的各位朋友和同業,在此特地一併感謝。

向澳門進發

 
 上文介紹過關於一九九九年建國五十周年閱兵,當中要求最為嚴格的必定是空中梯隊,標準是零分零秒準時通過天安門上空。駐澳部隊的入城儀式坊間沒有記錄時間,但也幾乎可以肯定是中午十二點準時通過澳門關閘,取其如日中天方興未艾的好意頭,作為中國人對此很容易理解。

  那麼有沒有人關心和記錄駐澳部隊離開珠海洪灣軍營,全體向澳門進發的準確時間呢?也許部隊有、珠海市委有,然而澳門卻從未見過。這一時間必定是經過非常精確計算,才能做到準時準點零誤差在十二點通過關閘。要做到這點,距離、路程、車速、安全性等都要互相配合,如此重要的事可惜並沒有人留意,軍方對這一已非機密事項也並未公佈。

  猜測以正常車速三十多公里,由洪灣軍營出發抵達新口岸當時龍成大廈軍營對面空地停車場,即現在指揮大樓位置,應該半小時多一點即可。然而當天因為要接受珠海夾道歡送的市民,以及澳門沿途歡迎的市民熱情迎送,影像中所見車速顯然偏低,時速應只有三分二即二十公里左右,因此用四十分鐘時間才由軍營駛到關閘。

  為何筆者如此清楚?因為當時正好有親人在洪灣軍營對面工作,當筆者和另一澳門戰友在國際中心天台已大半小時,正在和亞視新聞部工作人員商討如何配合時,正好收到其通知,一看時間是上午十一時二十分,這就是車隊離開軍營駛向澳門的重要時刻,於是馬上告之亞視人員作最後準備,因為根本沒有很具體的時間表,到時如何現場報道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所以能早一分鐘知道就能多爭取一分鐘準備,跟國慶閱兵時已通過綵排事先掌握情況不同。

  記得之後筆者接著做的事,就是跑到樓下買一瓶熱飲匆匆吃了一件蛋糕驅寒,避免即將來臨的直播冷得出醜,畢竟這是一次可一不可再的歷史性高光時刻。這跟評論國慶閱兵最大的不同,就是一生人僅此一次。而且因為所處的位置令攝影機只能拍到車隊入城後可能最後也最精彩的一段路,即水塘彎到葡京彎之間的賽車跑道路段,所以必須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介紹盡可能多的資訊給觀眾。由頭車進入視野到尾車離開,最多也就十幾分鐘,跟國慶閱兵要評論兩小時是兩個極端,壓力也大不相同。

  印象中好像當時亞視新聞部的安排是由林建誠在關閘旁邊打前鋒,由筆者及另一位同事馮兆寧一唱一和守尾門,負責水塘大直路把好最後一關。好像中午十二點十五分前後,帶頭草綠色豎立軍旗的捷豹吉普車,在一輛警車開路下出現在水塘彎角,進入當日儀式的最高潮。如今留下的相關影像,也以這段路程佔絕大多數,因為多數中外記者都在此等待,能夠得到人潮襯托下最佳的近距離景觀。但卻令幾百米外高樓上負責直播評論的我們,只能夠羡慕得牙癢癢,頗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覺。

餘韻無窮

 
 有失也有得,雖然無法近距離觀察車隊,但我們所處的高空位置也是傳媒獨有的,只可惜仍是無法騰出手來拿相機而放下工作。二十五年後無人機航拍已相當普及,但當年卻是無法取代的絕佳陣位。正因為這樣看到了一些平面上無法看到的情況,這正是高空遠距離才有的優勢。

  車隊中因為要求必須緊跟前車,全部以等速前進,所以理論上車距應是相同的,但實際觀察仍是發現有極微差異,當然必須很細心才注意到。原因有二:一是由於車速稍高於國慶閱兵;二是不同於國慶閱兵,毋須如此高的要求,也就沒有必要像閱兵那樣,在閱兵村進行駕駛專業訓練大半年,把全部車輛間距和速度控制到分秒不差。這些極為細微的差異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只是作為回歸過程的小花絮提出來分享。

  軍車隊伍沿水塘以一列縱隊的長蛇陣向目的地前進,筆者具體評述過甚麼已經完全忘記,如今只記得不太滿意自己當時表現。一是因為準備了很多事先打算發揮的素材,多數無法在二十分鐘之內發揮出來。二是十二月二十七日在此說過,到結尾才留下小小錯誤的遺憾難以釋懷。

  也許大家只記得車隊中幾種主要軍車:帶頭兩輛吉普車,接著是裝甲車,然後是最多的大卡車,後面是將校乘坐的三菱黑色房車,中間還有兩輛白色小巴。但其實還有四輛科技含量最高的車輛在偏後位置,其中稍前兩輛是四四方方的作戰指揮方艙車,足夠營級部隊使用。押後的兩輛跟方艙車一樣一輛是備份的,車上有一種形狀古怪的東西。

  由於當時筆者見識有限之前又未公開,一時間難以識別用途,何況車上的天線是摺疊未展開,更增加了識別難度。因為即時評述連思考的時間也沒有,只能根據經驗判斷了。澳門三面環海海岸線較長,於是即興回答指出是海岸警戒雷達車。不同於九九閱兵評述,這次連糾正機會都沒有。

  直至後來有一次經過見到士兵升起天線檢查,跟軍方新聞和航展現場所見的衛星通訊車一樣才仿然大悟。部隊剛入城,未及架設通訊線路,要直接跟廣州軍區甚至北京中央軍委聯絡,靠的就是它,可說是部隊的耳目。去年中某一晚路過新口岸,赫然經過兩輛澳門從未見過第三代東風猛士底盤動中通移動衛星通訊車,擔任戰時節點通訊接駁之用,從未在全軍其他圖像中出現。可見二十五年來,駐澳部隊一直都配備全軍最先進的通訊器材。


黃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