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的學校教育讓孩子得不償失

 
  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去年六月以問卷形式調查中學生課餘生活狀況,訪問本澳十四間中學共1769名中學生,顯示學生面對多種壓力,其中九成受訪者有不同程度的課業壓力,其中三成四受訪學生感到非常有壓力,只有近一成人幾乎沒有升學等課業壓力。報告發現,約74.87%受訪者參加課後輔導與興趣班,而首要為「興趣愛好」(28.37%),遠超「升學需求」(15.12%),表明學生更傾向於追求個人興趣的滿足感。在平日,超過四成(40.87%)受訪者把課餘活動時間控制在2小時以內。在假日,受訪者參與課後活動的熱情顯著上升,近六成(59.64%)學生假日有安排參加課後輔導或參與興趣班活動,且整體活動時間比平日較長,反映家長與學生對提升自我、重視學業或發展興趣愛好的重視。但值得關注的是「過多」的補習班或興趣班會讓中學生感到焦慮,近一成九(18.77%)受訪者對參與補習班或興趣班活動「經常」或「總是」感到疲憊。學聯建議家校應共同教導中學生管理壓力,學會如何健康地面對壓力及挫折,並建議政府多關注並持續投入資源,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一個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課業負擔遠超想像

  
心水清的澳門居民,很容易發現,每天下午放學後,坐在巴士上去補習的學生,很多都會挨在座椅上沉睡。有一天,一個婆婆接讀小三的孫子,筆者坐對面,自然聽到他們的對話。小孫子挨在婆婆的肩膀上昏昏欲睡,婆婆問他為何那麼疲累,孫子說今天已經應付了三科測驗,明天還有兩個大測。沒有跟孫子一起住的婆婆問,補習回家後還要溫習到幾點,孫子說通常要十一點,如果要完成專題報告,分分鐘要十二點才能上床睡覺,遇上第二天有測驗,還要六點起來再溫習。婆婆聽後非常心酸震驚,把孫子一抱入懷安睡一會。

  中國人非常重視學習,從文字學考究,「學」有覺悟或啟發的意思,而「習」有不斷練習的意思。現實而言,學校教育明顯輕「學」重「習」,於是,課後學生還要應付沉重量多的功課;近年,政府大力提倡多元實作功課及評量,學生除了應付傳統的抄寫作業外,還要應付很多科目的個人及小組專題報告,導致休閒及睡眠時間越來越少,精神狀態越來越差。

  根據前年的調查,臺灣小學生每天寫作業1.5至3.5小時,還沒計算學校及家長安排的才藝學習,有研究顯示,學生感受到來自家長的課業壓力,約四成學生表示家長會將其課業表現與他人比較,超過五分之一的學生認為家長更關心課業表現而非其他生活事務。在中國,政府指出,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素質教育推進困難,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複合型人才緊缺。

  在當代的中小學教育中,學生面臨著傳統抄寫測驗與專題報告的雙重壓力。這一現象讓許多人感到不解,甚至對其教育意義提出質疑。抄寫測驗代表了一種傳統的學習方式,強調基礎知識的記憶與掌握;而專題報告則是現代教育追求創新與批判性思維的體現,旨在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然而,這兩種方式的並存,卻讓學生的課業負擔變得異常沉重。這種設計的背後,究竟有何教育意義與價值?

抄寫測驗的傳統意義

  
抄寫測驗一直是東亞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設計目的在於訓練學生的記憶力,並透過反覆的書寫強化基礎知識。例如,語文課的抄寫旨在幫助學生熟悉字詞的結構與用法,而數學抄寫則讓公式與解題步驟更加熟練。

  傳統抄寫的教育意義在於「扎根」——它讓學生在知識的起點上建立穩固的基礎。特別是在記憶力最為敏銳的中小學階段,這種方式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專注力與基本技能。此外,抄寫測驗還強調紀律與持續努力,這些品格對於學生日後的成長至關重要。然而,這種方法也引發了批評,過度依賴機械性記憶,可能削弱學生的創造力與批判性思維。當抄寫變成一種形式化的「重複性勞動」,學生可能失去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誠如前述,不僅僅是中國,全世界的教育界都知道,單單是傳統抄寫背默,是不能培養出有創意、批判及統整思考能力的人才,於是,多元實作的專題研習就應運而生。與傳統抄寫測驗不同,專題報告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性與創造力。教師通常要求學生針對一個主題進行研究,搜集資料,並以文字、圖表或多媒體的形式呈現成果。這一過程涉及批判性思考、資訊整合與溝通表達等多方面能力。

  專題報告的設計反映了現代社會對「實用能力」的需求。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單純記住知識已不再足夠,學生必須學會如何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專題報告,他們可以學會如何選擇有效資訊、分析問題的本質,並以清晰有力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然而,專題報告的價值在實踐中也可能被削弱。一方面,許多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經驗,導致專題報告淪為「表面化的完成」。另一方面,教師未必能提供足夠的指導與資源,使學生真正從中受益。這種情況下,專題報告反而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壓力。更甚的是,當教師無法監督小組專題功課的操作流程,容易產生學習欺凌,即一兩個同學扛起整份專題,而其他同學就可以坐享其成。

既要抄寫背默亦要專題創意

  
為甚麼中小學教育要同時保留傳統的抄寫測驗與現代的專題報告呢?這種設計背後,有其深層次的教育意圖。

 1.平衡基礎與創新

 
 傳統抄寫測驗與專題報告在教育目的上各有側重,兩者的結合旨在培養全面型人才。抄寫測驗為學生提供穩固的基礎,專題報告則幫助他們拓展思維與能力。這種設計避免了「基礎不足」或「能力單一」的極端情況,試圖在學生的知識與能力之間建立一種平衡。

 2.適應多元需求

 
 當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某些行業需要精通基礎知識的技術專才,而另一些則要求具備創造力與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型人才。中小學教育的多元設計,為學生未來的多樣化發展創造了更多可能性。

 3.耐力適應與創新力量兼備

 
 雖然雙重壓力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訓練了他們的耐力與創新能力。面對同時存在的「簡單重複」與「複雜思考」任務,學生學會了如何分配時間與精力,如何在不同的學習方式中切換,這對他們未來的學習與工作至關重要。
現實是魚與熊掌難以得兼

  儘管同時保留抄寫測驗與專題報告有其教育意義,但在實際操作中,這種設計也存在諸多挑戰。

 1.課業負擔過重

 
 當抄寫與專題報告的數量過多,學生往往疲於應付,學習效果適得其反。尤其是缺乏有效時間管理的學生,可能在壓力下出現焦慮或倦怠。

 2.教師指導不足

 
 專題報告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指導。然而,許多教師因課堂時間有限或缺乏專業指導經驗,難以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幫助,導致報告質量不佳,甚至流於形式。

 3.評估標準模糊

 
 抄寫測驗的評分標準相對明確,而專題報告則涉及多方面的能力,評估標準往往不夠清晰,容易導致學生對學習方向感到困惑。

學校不放下功利貪婪的意圖
 難以真的成就學生


  
目前,為何中小學生的課業如此沉重,孩子的身心靈非常疲倦,厭學、棄學的情況日益嚴重,背後是功利的社會、菁英體制的幽靈正在操蹤學校教育。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教育者可以考慮以下改進方向:首先,減少不必要的重複性抄寫任務,讓學生有更多時間進行深入學習;再者,提供更多的專題報告資源與指導,幫助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最後,建立明確的評估標準,讓學生理解不同任務的學習目標與價值。

  學校需要在教學方法與評估體系上不斷改進,學生也需要在學習策略與時間管理上不斷提升。唯有如此,雙重壓力才能轉化為雙重動力,使學生從中受益,真正實現教育的全面性與深刻性。

  新一屆特區政府執政,新的社文司主要官員已就任,筆者認為,當前的教育改革任務,首要是官員、學校與家長都要致力揚棄功利的教育心態,為孩子健康成長,務必聰明地減負。


吳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