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推行便民措施劍及履及
智慧澳門電子政務慢如蝸牛

  
  今年四月二十八日,國家移民管理局公佈2024年第2號「關於實施進一步便民利企出入境管理若干政策措施的公告」,澳門不少「懂事」的輿論和上層人士都表現出歡欣鼓舞,並稱之為國家又送大禮。只是,在筆者看來,這些措施確實是便民,但拉扯到為推動澳門經濟多元化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卻有點言過其實。這公告中提及會在今年五月六日起實施的措施有六項,其中包括:一、在北京等二十個城市試點實行換發補發出入境證件「全程網辦」;二、赴港澳商務簽註實行「智能速辦」「全國通辦」;三、北京、上海六類人才可以申辦赴港澳人才簽註;四、持赴港澳商務簽註人員在港澳停留期限由七天延長至十四天;五、簽發赴澳門一年多次「其他」類簽註;六、參加「琴澳旅遊團」人員可以多次往返琴澳。

  有傳媒在評論中更認為第五項的「其他」,在公告中特別註明「其中赴澳門就醫的,允許有一至兩名陪護人員申辦同類型簽註。」這是對澳門醫療旅遊產業的支持,讓更多內地的患者可以在家人陪同下來澳延醫。這確實有點搞笑。澳門的1+4產業發展目標中,有個所謂「大健康」,其目標是讓澳門成為「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及周邊地區的區域性腫瘤治療、醫學美容及其他專科治療服務。」所以立時也有些「專家」在鼓吹澳門要搞各種旅遊產業,而其中之一就是所謂醫療旅遊。

  醫療旅遊,即去旅遊時順道治病或作身體檢查,有不少國家和地區確實搞得風生水起,但澳門又得唔得呢?最簡單問一句,若某人有病但有錢,有能力選擇去其他的國家或地區治病,他會選擇來澳門嗎?問問澳門許多有錢人,問問澳門的高官,他們有病會留在澳門醫嗎?九七年前,香港有句流行話叫做「有錢有辦法,無錢基本法」。而在澳門,醫療方面,其實也是「有錢有辦法」(去外地求醫),「無錢基本法」(即在本地接受澳門級的基本醫療)。

  平心而論,以澳門一個小地方來說,公共醫療其實已經做得不錯,但說已有較高醫療質素,則即使有人敢說,我也會面紅。過往我還當議員時,常看到官員因為有人批評澳門醫療服務質素低而憤憤不平,官員更會以澳門人平均壽命去到八十多歲為由對批評反唇相稽。應該說,澳門人平均年齡達八十多歲位列世界前列確是一個相當驕人的成績,但這又是否能說明澳門的醫療水平高呢?恐怕又未必。澳葡時代建立的衛生中心體系,是一個全方位的初級衛生護理系統,設立之初是專門用以針對慢性疾病患者而設,諸如高血壓、糖尿病之類的需要長期護理的慢性疾病,這一系統的建立並在特區政府加大力度的資源投入下,對延長澳門人的壽命絕對有重大作用。因為有長期的護理,可以穩住患者的健康狀況防止病情急速惡化,無疑可以延長患者壽命。而這個體系是可以讓全澳居民普及受惠的。只是,對這些慢性疾病的有效護理而大幅度、大範圍去延長患者的壽命,卻根本不能反映或體現澳門的醫療質素能有多少的提高。打個比方,有一個醫生能給很多很多病人治療感冒,能不能因為他為很多病人醫好了感冒,就說他已成為一個醫術精堪的名醫呢?肯定不能吧。醫療質素高不高,應該體現在治療嚴重的、高難度的疾病,而非為一般的慢性疾病提供保健吧。當然,更關鍵在於澳門地方太小,病例不多,根本沒條件招聘頂級醫生(招聘到亦留不住,當然已退休或將退休的還有可能)和購置頂級醫療設備(有錢買了亦未必能充分使用)。所以,澳門的醫療水平還是一直為人詬病,被笑謔是位居澳門「醫、食、住、行」四難之首。

  在這一醫療水平的前提下,我們要搞「大健康」,要搞醫療旅遊,無疑是缺乏自知之明。必須清楚,凡搞得成功醫療旅遊的國家或地區,其醫療水平必然是在鄰近地區中具有一定優勢,這才能吸引周邊地區的旅客到來尋求治療甚或檢查身體。至於「腫瘤治療、醫學美容及其他專科治療」,在鄰近地區中,澳門有何優勢?當澳門的醫療水平連本地人都「有口皆悲」,要吸引外來旅客來澳醫療旅遊,當個笑話聽聽可以,若當真,難免灰頭土臉。

  或許,澳門政府寄望的是協和醫院在澳落戶。無疑,協和在中國是甲一級醫院,只是她支持澳門而來,真的願意傾盡家底,不惜將最好的醫護人員全派到澳門來,為澳門打造醫療名牌?北京的大本營還要不要?要尋求醫療旅遊服務的旅客,看重協和的名牌,為何不去北京,而要來澳門?澳門不是香門,不會比北京更香吧?所以,上述把國家推行電子政務而實現的便民措施,如「簽發赴澳門一年多次『其他』類簽註」就演繹成是向澳門送大禮,無疑是表錯情。當然以此而乘機發表諂諛之言以討歡心或以表忠誠則屬例外。

  不過這條消息也令筆者有點感慨,中央政府要管理一個十多億人口的國家,要實行電子政務、實行便民措施,都能劍及履及,大刀濶斧去推動各種政策。而小小的澳門,僅有三十多平方公里五十多萬澳門居民,說推動電子政務,要搞智慧城市,公帑是花了不少,卻仍是拖拖沓沓,進展寥寥。如上述內地「關於實施進一步便民利企出入境管理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及到的「全程網辦」、「智能速辦」等等的措施,澳門何時可以實現?澳門搞個食肆牌、開個藥房,都要跨多個部門搞它好幾個月,這樣的日子何時才到盡頭?
正如筆者多年來一直所強調的,澳門的產業多元化的推動、澳門的經濟發展,最大的絆腳石不是地方小、不是人力資源不足、不是人才不夠,而是那個像老牛破車一般的低效無為的官僚系統。


區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