舵穩當奮楫,風勁好揚帆 —港澳融入國家發展新路徑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和港澳融入國家發展的新路徑。先行先試,五年荏苒,粵港澳大灣區不管在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活力、技術研發水準亦或是制度創新能力,均已達到世界一流。對於港澳來說,這不僅是地理與空間的融合,更是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契機,為港澳地區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和無限的可能性。
1、協同融合為引擎,驅動一體化融合
基礎設施一體化構建了大灣區內無縫銜接的動脈。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佈以來,大灣區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其中,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無疑是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的代表性工程。作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它不僅打破了工程技術的多項世界紀錄,更極大縮短了港澳與珠三角其他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提供了強有力的交通支撐。此外,穿梭於珠江兩岸的城際鐵路和高速公路網也日臻完善,高效的陸路交通網絡促進了人員、物資和資訊的快速流動,這些“硬連接”為大灣區的產業協同和市場一體化提供了有力保障,是推動經濟社會全面深度融合的堅實基礎。
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還帶來了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港澳與珠三角的城市群之間的往來更便利,交流更高效,分工更趨合理化,產業鏈條更加緊密。以橫琴為例,依託港澳的國際視野和專業服務優勢,橫琴打造了一批高端產業平臺,如橫琴國際金融中心、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等,這些平臺不僅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成為吸引國際人才和高端產業集聚的強磁場。區域內的互聯互通也使得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協同更加高效,加速了區域產業的轉型升級。
經濟一體化是粵港澳大灣區跨越式發展的核心推動力
深圳與香港的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是大灣區內經濟一體化最具示範效應的案例。隨著“滬港通”、“深港通”的成功實踐,資本市場的相互開放和互補優勢的發揮為區域經濟的融合注入了新動力;創新科技產業的共同發展,如橫琴新區在生物醫藥、高端製造等領域的突破,與香港、深圳的科技創新資源形成互補,共同推動了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大灣區內部經濟的高度融合,在造就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國際一流灣區的同時,也為全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資訊流的一體化則是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智慧紐帶
數位化時代,粵港澳大灣區正積極構建資訊互聯互通的平臺,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前沿技術,推動了數據資源共用。粵港澳大數據交易中心的成立及大灣區內的智慧城市建設如廣州的智慧交通系統和澳門的智慧城市建設,都在不斷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和城市管理水準。資訊流的暢通無阻,為大灣區內的社會治理和服務提供了新思路,也為區域內的協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數字基礎。
2、科技創新為槳,驅動區域高速發展
作為新時代我國改革開放的新高地,科技創新已成為大灣區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明確將大灣區定位為“具有創新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通過“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打造高水準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優化區域創新環境”,將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此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正充分發揮對外窗口門戶及對國際要素資源的虹吸作用,疊加深、廣科創優勢以及灣區其他城市廣闊腹地優勢,協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深化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其中包括推進港澳與內地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建實驗室、研究中心等,促進科研資源與人才的流動。同時,港澳的科研人員通過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專案,得到了更多的科研機會與資金支持。這不僅為港澳科研人才提供了展示自身能力的平臺,也為大灣區的科技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技創新更延伸到了產業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港澳與內地企業在生物醫藥、人工智慧、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技術領域的合作不斷取得突破。橫琴新區的封關運行為港澳企業進入內地市場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內地企業能更快捷地接觸到港澳的創新技術和產品。港澳地區的科技企業在大灣區的創新鏈條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與內地企業的合作,實現了技術的轉移與商業化,推動了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打造高水準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以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為例,這些平臺為港澳青年科研人員提供了實驗室、辦公空間、資金支持等一系列服務,極大地促進了港澳青年在大灣區的創新創業活動,為大灣區的長遠發展培養了科技創新的後備力量。同時,港澳地區的高校與內地高校之間的合作也在不斷加強,通過共建研究院、聯合培養研究生等方式,共同推動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和科研成果的產出。
3、制度機制建設為帆,推動區域高水準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不僅僅是改革開放積累的成果,更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安排。
大灣區的制度創新路徑,首先表現在促進港澳與內地合作的多個專項政策上。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為例,其制度設計便融合了港澳的優勢和內地的發展需求。在橫琴,內地與澳門共同探索“一國兩制”下的新型合作模式,通過創新政策,如稅收優惠、人才引進、金融開放等措施,搭建了一座連接港澳與內地的橋樑。這種制度創新不僅為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的就業和生活提供了便利,也為企業的跨境經營和資本流動創造了條件。橫琴的實踐證明,通過地方政策創新,可以有效解決“一國兩制”下的實際合作問題,推動港澳與內地的深度融合。
大灣區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法治建設的支撐。隨著港澳與內地合作的不斷深化,各種跨境法律和行政問題相應增多,對法治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內地與港澳在法律服務、司法互助等領域取得了諸多進展。例如,內地與香港簽訂了多個司法互助安排,包括民事事務的司法協助和刑事案件的移交,確保了法律問題的有效解決和兩地法律制度的協調一致。此外,大灣區內的法律服務合作也日漸緊密,內地律所與港澳律師的聯營機構增多,為跨境商事活動提供了法律服務保障。這些法治建設的舉措,保障了港澳居民在大灣區的合法權益,促進了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通過不斷深化制度創新和法治建設,大灣區的發展將行穩致遠,港澳的融入也將更加深入。
4、民生文化為繩,拉動區域高質量發展
香港、澳門與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文化交流及建設是大灣區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拉動力。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除了有對大灣區的社會、經濟和制度等領域的佈局規劃,也對灣區人文建進行了全面指引。綱要闡述了大灣區文化認同的基礎以及文化認同在大灣區建設中的重要性,強調了完善大灣區公共文化建設服務體系對灣區文化認同的推動作用,為灣區公共文化建設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強文化認同是建設大灣區的基本保證,進一步完善灣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共同推動灣區文化繁榮發展,塑造和豐富灣區人文精神內涵,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新形勢下,一個符合大灣區文化發展特徵的公共文化體系正在形成,文化認同基礎上的多元文化整合滿足了大灣區建設的需要,文化軟實力將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巨大能量。
“硬聯通,軟銜接,心相融” 大灣區交流體驗不僅限於文化
2023年,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超1,630萬人次;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員達1.65億人次,占全國近四成。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成為更多人的現實體驗,“生活在灣區”也成為越來越多港澳居民的選擇。例如粵澳合作的首個綜合民生專案—橫琴“澳門新街坊”,集居住、商業、教育、醫療、養老為一體,延伸了澳門標準的公共服務,銜接澳門社會福利設施,營造趨同澳門的宜居生活環境,已為澳門居民提供4,000套住房。未來,澳門居民在橫琴工作、就業、生活將更加便利。隨著民生領域合作不斷深入,大灣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正加快形成。
五年風雨兼程,乘穩“船”,掌穩“舵”,再揚“帆”。勇立潮頭,粵港澳大灣區這艘大船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河流中奮楫而前。美好藍圖正一步步變成生動現實,一個潛力無限的世界級活力灣區已經顯現。港澳地區與內地的緊密合作和深度融合,不僅為港澳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為國家的繁榮貢獻了重要力量。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粵港澳大灣區將繼續在國家的整體發展戰略中發揮關鍵作用,共同在時代的洪流中鑄造偉力。
□
朱志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