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許資產導致電訊公司退出經營
—解決問題還市場公平競爭


  數碼通(澳門)將停止在澳門提供流動通訊服務,意味澳門流動電訊商數量由4家變為3家,而其中只有2家持有5G牌照,意即未來直接競爭只有3間公司,倘4G牌照停運,有1間香港公司或退出市場。回顧2000年,澳門於流動電話市場引入另外2家競爭,成三足鼎立局面,社會高興終於不用再使用壟斷服務和收費,到了2007年第四間公司正式開通3G業務,當時更為社會引來希望,以為有更多競爭就能降低收費,受惠的是整個社會。

  今次退出營運的電訊公司業務範圍主要針對短期訪澳旅客和外僱,可能時代進步,手機漫遊費用已經大降,旅客與其買一張新的本地電話卡,還得通過實名,費時失事,倒不如使用漫遊服務。至於外僱也可以透過網際網路,使用通訊軟件的語音功能,不必再購買電話卡致電回原居地。表面看電訊市場有公司結束業務,應是自由市場營運優勝劣敗的結果,只是澳門情況不同,由於長年未解決的「特許資產」問題,引致電訊商之間的不公平競爭,其中數碼通(澳門)的母公司香港數碼通曾於2019/2020全年業績通告中表示「(澳門)當地一個佔主導地位的營運商收取極高的傳輸線費用,加上巨額的政府徵費,令我們面對不公平的競爭。」並且「就該(澳門)業務的經營可行性進行策略性檢討。」結果四五年過後,捱得過疫情,卻捱不過疫後復常,真的結束澳門經營業務。

  除了一間電訊公司是「特許資產」主導者,另一間則在接近澳門特區的內地範圍廣設基站,才勉強應付澳門的電訊需求,剩下的另一間香港電訊公司也在苦苦經營,但由於特區政府在解決「特許資產」問題上長期不作為,無法讓電訊市場回歸公平競爭,若繼續下去,另一間香港公司可能退出市場,屆時只會出現兩家獨大,就如公共巴士只有兩間競爭的局面。回顧2011年電訊市場全面開放至今,「特許資產」仍維持澳門電訊的獨家使用,除了流動電話,澳門的網際網路市場就算在2012年開放,目前仍然由澳門電訊壟斷,無論是流動電話或網際網路市場,澳門電訊所需支付的租金較其他電訊商更便宜,有先天的成本優勢。

  過去多年來,社會各界不斷呼籲公開「特許資產」清冊及會計賬目明細,但特區政府曾經表示,這份特許合同中政府竟然處於弱勢一方,除非該公司出現嚴重違規行為,否則會自動續約,另一方面,運輸工務司轄下人員編制數量,羅立文司長竟然說暫未有足夠人手掌握整套特許管道的操作技能,難確保電信運作的連續性。然而,2023年11月,羅立文在施政辯論會議上稱其範疇內只可維持 3,402人員額度,必須要遵守,是真的人手不足嗎?我們不清楚各部門運作和人力資源狀況,但在不同因素疊加下,特許資產仍然由某一間電訊公司管理。

  其實,郵電局曾在 2019 年初就《電信網絡及服務匯流制度》(下簡稱《電信法》)進行公眾諮詢,但五六年下來,《電信法》仍未出台。政府多次指出,新的監管制度將有助於為該行業創造更多發展機會,允許提供更多元化的電信服務,並透過合理調整收費,增加電信市場競爭力。可惜根據去年發表的2024年度施政報告,《電信法》的立法工作在2024年下半年才會展開,能否趕及2025年會期結束,還是未知之數。

  針對相關問題,郵電局局長劉惠明出席活動回應續牌問題的最新說法是,現時各方的期望是讓電信特許資產能更公平地被其他營運商或持分者使用,故當局希望利用續期時間,能安排好全部有關特許合同中有關特許資產之使用,完成相關改革工作,她呼籲給予「少少時間」工作。這個「少少時間」已經超過十年,當局一味採取拖字訣,真的是人生有多少個十年,或許官員與市民對「少少時間」的看法存在差異。

  最後,特區政府一方面高舉建設智慧城市,但另一方面在「特許資產」問題上不作為,影響發展智慧城市的步伐中,就算電子政務做得再好,都被電訊公司「拖了後腿」。對此,筆者促請當局立即積極作為,認真解決「特許資產」問題!


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