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局中的婚姻百態
日前,筆者與同事們共聚午飯,席間有同事因與另一半面對
“不結就離”的年青新一代婚姻困境的挑戰,產生疑惑的同時,亦希望取得已婚同事的意見。就此,一席12人的飯宴成為了是否應該結婚的辯論大會。在這個對談中,已婚及育有子女的同事共有4位,可分為兩代人,一代人是60-70後;另一代人是80-90後;筆者作為後者,與同時代的同事A也有一番激烈的討論,筆者是正面地對婚姻及生兒育女抱有希望的實踐者,A同事則是抱持悲觀心態。
同事A的看法是,婚後與太太的關係並不如理想中美好,個人自由亦受到限制,很多過往自己的習慣亦被扭轉。筆者深刻感受到A同事的太太
“食住佢”,導致失去了話語權,也有不少的粗活需要他來負擔,不論是房貸、車貸,以及小孩、工人的費用均令他近乎
“月月清”,因此家庭矛盾實屬不少,家庭關係亦因此受到挑戰。相對而言,筆者雖然也有家庭壓力,但是太太與筆者均是較為樸素的一對,生活上並沒有太多需要消費的東西,不少東西可以二手,絶對不會一手購置。憶起筆者過往教學時曾強調,消費力是從購買力與慾望兩者結合而成,其實對生活的慾望適度降低,生活便會變得簡單一些,壓力也會降低不少,不少人生的煩惱都源自追求過度消費而形成。
另一邊廂,60-70後的同事B則認為婚姻並不是都十分美滿,有一些人的內核就是充滿怨恨,而這種表現並不會改變,而且導致整個家庭的不幸。同事C則極力主張婚姻是幸福的,因為夫妻一心一意,事情必能事半功倍。同事B育有三子,可見是對孩子充滿了期望,亦是一位稱職的母親,當筆者提及看見孩子時是最幸福的時候,她提出今天才咒罵女兒沒有認真做作業。但是,可見同事B是一位認真盡責的母親。相對而言,同事C的家庭估計也是美滿而幸福,一家人待在一起就已經是她人生的一切。
同事C這種單純源自家庭的快樂,當然並不是所有家庭都擁有,對於同事A來說,婚姻時間不長,但是婚後生活除了生活壓力以外,更明顯的是體現在夫妻關係不明朗,他一句
“我愛孩子多於太太”令筆者反思。
最後,對於筆者而言,孩子的笑容真的有如天使一般,每天看着孩子就感覺這個世界是沒有壞人的。然而,孩子是天使,太太更是與我一起搭伴的好隊友,一起走過人生的高山低谷,互相扶持,前幾天與太太聊天,突然想起原來已經結婚三年多,都感覺到時光飛快,一切好像還是剛剛開始,小孩子就出生了。或許人生往後還會有很多吵鬧,不論工作上或是生活上有着不少挑戰,也會經常有着不少的煩惱。但是,每一次看見太太、小孩以後,其實一切煩惱都不大重要,最重要是一家人齊齊整整,或者沒有很大的房子,但是有溫暖的被窩;沒有很高級的房車,但是副駕有着太太;沒有讀上名牌大學,但是孩子健康成長,成為一位有擔當、有禮貌的男人,這已經很不得了吧。現代社會對個人主義的過分强調,導致我們常常將婚姻與生育視爲對自由的限制,但是卻從來沒有思考,自由的目的到底又是什麼呢?
□
艾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