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震撼」 第三十五屆澳門藝術節開幕演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在本屆澳門藝術節中,最受矚目的作品當屬英國導演馬克斯·韋伯斯特執導的話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由於其他外地觀演的邀請,筆者只能趕上該劇在本屆澳門藝術節中的最後一場演出——四月廿七日下午的場次。即便這是最後一場演出,觀眾的熱情依舊高漲,全場幾乎座無虛席。
多元化的流媒體宣傳渠道。因為演出是在下午三點開始,筆者大概在兩點半左右就進入了文化中心綜合劇院並入座。恰巧有多餘的時間,便與鄰座的觀眾交流了起來。這位觀眾既是訪澳遊客,又是一名話劇愛好者。他表示,近兩年澳門文化部門在藝術演出活動的宣傳方面相較於前幾年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在電子流媒體方面的宣傳。過去,內地遊客往往只能在這些演出上演之後,才能看到關於某些經典演出的大規模新聞報道。而現在,演出尚未上演之前,在內地的流媒體平臺,如小紅書、微信、抖音、Bilibili等平臺上,就能看到澳門藝術演出活動的相關宣傳信息。這位觀眾就是在澳門旅遊局的小紅書賬號上看到了澳門藝術節開幕演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相關宣傳資料,隨後才安排此次觀演之旅。他還提到,演出恰逢週末,對於實行「朝九晚五、雙休」的上班族來說非常友好。除了觀看演出,還能順便安排上一輪澳門兩日遊。
澳門藝文演出內地觀眾數量逐步攀升。澳門演出的門票價格是另一個吸引內地遊客來澳觀演的最大加分項。同一個演出,同一個製作團隊與演出團隊,在澳門的演出票價與內地的演出票價相比有著較大出入。以本屆澳門藝術節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為例,該劇在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地演出的最高座席平均票價都在八百元人民幣以上,而在本屆澳門藝術節中,該演出的最高座席票價僅為四百元澳門幣。即使不考慮人民幣與澳門幣的匯率價差,澳門演出的票價亦不到內地的一半。難怪近年來在澳門的各類藝術演出中,來自內地的觀眾人數逐漸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相對優惠的票價,以及適合不同消費群體的旅遊接待配套,使得澳門逐漸成為眾多巨星演唱會乃至國際大型演出選擇在此售票上演的有利條件。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國巡演首站落地澳門。這部榮獲五項奧利弗獎的舞臺鉅製,於今年首次開啟中國巡演之旅。四月廿五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盛大啟幕,該劇的成功上演不僅為澳門藝術節拉開帷幕,亦正式開啟了該劇在中國的巡演序幕。舞臺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編自加拿大著名作家揚·馬特爾於本世紀初創作的同名暢銷小說,這部小說已被翻譯成英語、德語、法語、日語等十餘種語言出版發行。而舞臺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則憑藉其頂尖的舞臺製作與令人歎為觀止的操偶技藝,打造出超凡的視覺奇觀,生動呈現了一場現實與奇幻交織的驚濤駭浪之旅。自二零一九年首演以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英國倫敦西區和美國百老匯舞臺上大放異彩,風靡全球。今年,這部備受全球觀眾讚譽的作品跨越重洋,首次來到中國,開啟巡演模式。該劇將在北京國家大劇院、南京江蘇大劇院、深圳濱海藝術中心以及成都高新中演大劇院等地展開巡迴演出。而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作為巡演的首站,為本澳觀眾以及外來遊客帶來了一場震撼心靈的視聽覺盛宴。
舞臺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所講述的故事內容。在舞臺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觀眾們跟隨著印度少年派的視角,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海上漂流之旅。他的父親在印度經營著一家規模較大的動物園,因政局動盪決定前往加拿大避難,並在那裡重新創業開一家動物園。不料運送著派和家人以及動物們的輪船在前往加拿大的途中遭遇海難,少年派失去了所有的親人,與他共同倖存下來的是一隻凶猛的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在長達兩百二十七天的海上漂泊中,他與這隻猛獸在生死邊緣相互依存,展開了一場充滿驚險與奇遇的旅程。整部舞臺劇的敘述視角是以一位保險公司調查員的視角展開的,她試圖從少年派的口中探尋海難背後的真相。隨著少年派的講述,一段奇幻而動人的海上漂流之旅逐漸浮出水面。編劇巧妙地調整了故事結構,將調查員設定為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人物,讓整個故事更加緊湊,並且通過不同角色的視角,直觀地展現了各種矛盾與衝突。除此之外,與李安執導的獲奧斯卡獎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完全不同,舞臺劇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將這起海難案件的兩位調查員改成了女性,同時亦將少年派的哥哥改為姐姐。這一性別變化的角色設定,不僅為這部原本充滿男性氣質的作品注入了女性的力量,亦更加符合女性觀眾的審美視角。
佔據主導地位的偶戲表演。該劇的製作團隊極其巧妙地運用了偶戲作為舞臺呈現的核心手段,這種獨特的表演形式不僅僅是該劇的一大亮點,亦是該劇在表演方面需克服的巨大技術挑戰,畢竟多人操控一個木偶,加上真人的扮演,無論是動作靈活性方面,抑或是細節體現方面都有著許多的障礙。劇中老虎、猩猩、斑馬、海龜等動物角色均通過精心設計的木偶來展現,每種動物的木偶都採用了不同的材料和製作工藝,其操縱手法也各不相同。例如,老虎理查德·帕克和猩猩的操縱則需要三位操偶師協同合作,他們必須精準掌握木偶的動作、重量、節奏、呼吸和眼神,才能充分傳達角色的情感。孟加拉虎、猩猩、斑馬等動物的木偶設計極為精細,關節的靈活設計讓它們的每一次呼吸和奔跑都栩栩如生。在派與老虎對峙的場景中,操偶師通過肢體語言賦予猛獸複雜的情感層次,時而凶猛,時而膽怯,甚至在派瀕臨崩潰時,老虎的眼中還閃過一絲脆弱。這種「人偶同臺」的表演形式,在保留了戲劇的現場感的同時,亦模糊了真實與虛幻的界限,恰似派在故事中編織的雙重真相。木偶們發出的寫實吼叫和呻吟聲,均由操偶師配音完成,甚至在老虎「說話」的場景中,嘴巴的動作也極為逼真,彷彿具有美國迪士尼動漫工作室製作出的經典動畫片的效果。這種表演形式極其容易地讓人聯想到中國民間民俗文化中的舞獅表演,同樣是多人協作,但偶戲的靈活性和逼真度亦更勝一籌。
思想搖擺的延續。少年派的內心世界,或許是父親思想搖擺的延續,他成為了宗教的「雜食者」,印度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在他心中並存。他的信仰究竟是什麼?舞臺劇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那就是在災難面前他似乎沒有信仰,「活下去」就是他的信仰!這一切並不像李安導演在電影中表現出的那麼含蓄,讓觀眾自行揣測,而是給出了一個極其明確的答案。派在故事的最後向兩位女性調查員拋出了一個問題:「請問兩位會更喜歡有動物的版本,還是沒有動物的版本?」這不僅是對調查者的問題,亦是對澳門文化中心舞臺下所有的觀眾的拷問: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我們是選擇相信那些被美化的故事,還是直面殘酷的現實?
當那場驚濤駭浪吞噬貨船時,派蜷縮在救生艇的角落,用梵語、拉丁語和阿拉伯語向神明祈求庇護,卻只聽到海浪的咆哮。而當老虎帕克成為他唯一的「夥伴」時,人、神、獸之間的關係變得撲朔迷離。舞臺劇用一場關於信仰的幻象盛宴,將觀眾帶入派的奇幻世界,那些關於生存、道德、信仰等生命議題的思考,早已在觀眾心中悄然地生根發芽。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
|
 |
☆第三十五屆澳門藝術節開幕儀式。圖片來源於澳門藝術節
|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演前排練照。圖片來源於澳門藝術節節
|
□
林龍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