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騎士陸毅神父
上世紀崗頂前地明愛總署的入口處及走廊,每天早上都有一些人在等待,靜待那來自東方斜巷的電單車聲。「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驗,一個帶著黑框眼鏡的鬼佬神父騎著他的綿羊仔,遠遠而至,向陌生人的你微笑招手,『早晨』……」「早晨」一聲過後,等待的人簇擁著這位神父,因為他們知道,困擾著他們的煩惱即將解決,這位「慈善的撒瑪黎雅人」,就是陸毅神父。
生於憂患置身憂患
1913年的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在西班牙的阿斯圖里亞斯地區希洪市,一位名叫 Luis Ruiz Suarez
的嬰兒誕生了。1930年正值西班牙內戰慘烈的時候,這位17歲的青年加入了耶穌會,亂世令當時的許多西班牙天主教傳教士身陷險境。當陸毅神父仍是耶穌會修生接受正規司鐸培育期間,他的長上把他派遣到古巴,在哈瓦那一所耶穌會學院執教。
他愛古巴,也愛他的學生。他特別喜歡其中一位學生,就是當年的學生領袖——聖母聯誼會的主席、棒球隊冠軍、學生軍訓隊的首席學生指揮官:卡斯特羅(F.Castro)。他發現卡斯特羅是一個極具魅力的年輕人,他為卡斯特羅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後者使古巴擺脫了那令人厭惡與不可救藥的巴蒂斯塔(Battista)政權。他熱愛教學,當知道要被調派到上海去完成晉鐸前的神學課程時,他難過死了。
1941年的中國,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28歲的陸毅神父從古巴輾轉來到中國的上海徐家匯繼續接受神學課程,並於1945年6月7日在中國的河北省獻縣晉鐸,當時距離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侵華日軍無條件投降尚有兩個多月。在飽受戰火摧殘的中華大地上,陸毅神父除了在上海、河北服務外,還在安徽省的安興,從事傳教並在崇文中學任教。
國共內戰結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基於當時的宗教政策,陸毅神父曾短暫入獄,其後連同其他外國傳教士一起被驅逐出境,於1951年抵達澳門。因為在獄中感染傷寒,修會原先要求他先治病休養,但由於戰後澳門人民生活艱苦,又湧現來自鄰近地區的難民潮,他一個月後已開始為難民服務,創立利瑪竇社會服務中心。
根據明愛總幹事潘志明先生的憶述:「1951年12月8日,陸神父就在這兒(崗頂前地1號A)開拓他的慈善事業,這個窗打開,然後他就站在那兒,就這樣送(東西)給有需要的人,當時物資匱乏,很多人都是有困難,所以有些資源都是來了這裡(分發)。」
扶貧解困有求必應
「問陸神父攞油」,是上世紀生活在低下階層互相傳頌的話語,意思是有困難便找陸神父。楊子秋先生憶記年幼家貧,印象中在小學階段(六十年代)已跟隨他的母親到崗頂排隊領救濟品,直至初中階段(七十年代初)才停止。他們所領的東西,包括牛油、粟米餅、餅乾、衣服等等都是在那裡分派獲得的。
在上世紀澳葡管治年代,市民收入低微,政府財政緊絀,更談不上任何社會福利。陸毅神父、聯同莫慶恩神父、胡子義神父、高志慈修女等,便負起照顧弱小的工作。他們奉行耶穌的教誨:「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他們的努力使無數困迫者得到了紓緩,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以下是一個受助者的親身體驗:
「回憶1971年四月的某一天,經我家恩人梁天申先生陪同我們一家人與陸神父在崗頂明愛第一次見面。經一番閒談後,陸神父由袋中拿出葡幣五十元給我媽媽,還說明天再安排工作和讀書的事宜。由那天起,我與『崗頂』便結下了不解之緣。後來我的媽媽、家姐和大哥都得到安排工作,我和二哥則在利瑪竇學校讀書,而爸爸就在崗頂教堂當門工。雖然陸神父為我家人安排了一切,但當年的生活仍很困苦,三餐不飽。所以年中總有幾次要向陸神父請求生活費的補助。記得當我們沒有房租或買書簿費時,爸爸總是帶著我去崗頂找陸神父幫忙。當年爸爸連一句廣東話都不會講,我卻剛學會少許,而陸神父的廣東話亦不大靈光,簡直是雞和鴨講。只靠眼神的相互交流,神父便知道我們的需要。」
「我們應該彼此相愛」(若一4:7),是陸神父做人處事的依據。他不單對受助者授之與魚,更授之與漁,使他們獲得獨立謀生的能力,找回自身的尊嚴,不少「受助者」日後更成為了「捐助者」。陸神父興辦過很多慈善事業、教育機構,經費的來源除了政府的資助,熱心人士的捐贈也是重要的來源。每天寫信給世界各地的恩人以籌集善款,成為他持續不斷的老習慣,直到晚年。
行政長官崔世安先生的悼詞
要細說陸毅神父一生的事奉,非一朝一夕可以盡訴。前行政長官崔世安先生,在他擔任特首之前,曾出任社會文化司司長10年,在社會工作範疇上與陸神父有密切的接觸,充分感受到陸神父那份敬主愛人的大愛。他的悼詞感謝了陸神父對澳門慈善福利事業的貢獻,表達了對這位長者無限的尊崇。全文如下:
「驚悉澳門明愛創辦人陸毅神父於今日(2011年7月26日,筆者按)早上辭世,本人懷著沉痛的心情,代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向這位充滿愛心的慈善家和傑出市民表示深切的哀悼。陸毅神父在六十年前來到澳門,先後創辦了澳門明愛等多個慈善機構。他窮畢生之精力,獻身於社會服務事業,為貧苦大眾、弱勢社群帶來了無限的溫暖和希望。陸毅神父所從事的慈善事業,造福人群,深受各界的認同和尊敬。今天,陸毅神父離我們遠去,我們要學習陸毅神父無私奉獻的精神,讓澳門人守望相助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為後世樹立良好的楷模。我們永遠懷念陸毅神父!」
傳教士的中國夢
傳教士都有一個夢,就是要到一個遙遠的地方,終其一生,愛著當地的人,傳揚福音。年輕的陸毅不也是本著耶穌會士的情懷到中國去?陸神父由五十年代被逐出中國大陸,轉到葡治的澳門,本著有一天回到中國傳福音的心開展傳教士的工作,過了半個世紀,他的夢成真了。他仍有機會到內地為貧苦的人開拓服務,在他離世前數週仍足踏中國內陸傳播愛心。上主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鍛鍊出一位偉大和出色的傳教士,完成神父的中國夢。
利瑪竇社會服務為了令更多人了解陸毅神父的事蹟,特別製作了“喜樂之源——陸毅神父的故事”影片,把這位耶穌會西班牙神父的一生,以及眾人對他的憶記攝錄下來,放在YouTube上供人閱覽,將希望及屬於生命的活泉和大家分享。
後記
還記得《孤星淚》這套電影嗎?劇中男主角假釋出獄後獲當地主教收留,過宿一宵後夾帶銀器離去被衛兵截獲,結果反被主教多贈一副燭台得以脫身,從而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在《陸毅神父生平及其人其事》一書內,同樣記載有修女在訪談中,表示看不過眼有個別求助者存心欺騙陸神父。對於修女的異議,陸毅神父的回應是算了吧,就讓對方騙他一次,因為相信對方有需要才騙他。陸神父經常和合作夥伴分享他的服務理念:「要以服務者之心,要信任人,要以服務為優先。」人與人如果缺乏信任,這個世界將變得悲慘,國與國如果缺乏信任,不幸的事情將會輪迴發生。
陸毅神父最後的一輛電單車早已報銷,他的駕駛執照何時告終也無從稽考。但他老人家騎著鐵馬,風馳電掣穿梭澳門大街小巷,為有需要人士服務的身影,已為澳門留下一道亮麗的風景。
參考資料:
1、《陸毅神父生平及其人其事》 作者:楊子秋 澳門國際研究所出版
2、《一代偉人陸毅神父》
作者:利偉豪神父 《公教報》2011.08.26
3、《陸毅神父紀念特刊(1913-2011)》 澳門明愛
4、《澳門觀察報》
2006.07.23 5、《澳門觀察報》 2011.07.31
6、維基百科
7、本文照片由《澳門明愛》提供,特此致謝。
□
楚風